前言:农谚预警:早秋分,无袄过冬;晚秋分,冰雪封门!今年秋分不一般,128年来最晚,冬天冷暖有说法摘要:前言:农谚预警:早秋分,无袄过冬;晚秋分,冰雪封门!今年秋分不一般,128年来最晚,冬天冷暖有说法
老话藏智慧,秋分晓冷暖。2025年秋分来临,其特殊性引发人们对冬季气候的广泛关注。
今年秋分将于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的凌晨2时19分04秒到来,这是近128年来最晚的秋分。
民间谚语“早秋分,无袄过冬;晚秋分,冰雪封门”流传千年,以秋分迟早预测冬季冷暖。今年秋分属“晚秋分”,莫非预示寒冬?
秋分早晚,判断有据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十六,秋季第四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下降加快。
判断秋分早晚,并非看公历日期。民间以“酉时”(傍晚5点到7点)为界:秋分交节在酉时前为“早”,反之为“晚”。
今年秋分在凌晨2点19分04秒,远晚于酉时,属于“晚秋分”。去年2024年秋分在晚上8时43分27秒,也属“晚秋分”。
农谚预冬,各有所云
关于秋分与冬季气候,农谚多有所载,各具视角。
“早秋分,无袄过冬;晚秋分,冰雪封门”——此谚直抒胸臆:秋分早,冬暖;秋分晚,冬寒。其以“无袄过冬”与“冰雪封门”的鲜明对比,喻冬之冷暖差异。
“白天秋分,大雪封门;晚上秋分,单衣过冬”——此谚另辟蹊径,以一日之时辰论秋冬关联。今年秋分交节于凌晨,属“晚上秋分”,依此说,今冬或偏暖。
“秋分在头,冬天穿棉;秋分在尾,单衣过冬”——此谚观农历日期之先后。今年秋分在八月初二,属“在头”,似又预示冬寒需棉。
另有“秋分西北风,冬天雨雪多”及“秋分一声雷,冷到来年二月回”等,从风雷现象推演冬景。
科学视角,多元因素
农谚乃古人长期观察之经验结晶,然冬季实际冷暖受诸多复杂因素综合影响。
大气环流是关键。极地涡旋强弱、西伯利亚高压势力,直接关系我国冬温。弱极地涡旋或强西伯利亚高压,易致冷冬。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冬季气候影响显著。厄尔尼诺易使我国冬偏暖,拉尼娜则易致偏冷。
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传统模式受干扰。拉尼娜降温效应或部分被抵消,使冬季气候预测更复杂。
今岁秋分,尤为特殊
2025年秋分,除时间“晚”外,尚有其他特殊之处。
今年为双春年,年头年尾各有一立春,此乃双春年之秋分。
今年闰六月,故有闰月秋分之说。同时,今年亦为60年一遇之乙巳蛇年秋分。
9月23日秋分,恰逢“中国农民丰收节”。此节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设于每年农历秋分,以礼赞丰收,致敬农民。
秋分乃收获与播种之“黄金交汇点”,南方收稻,北方收玉米、大豆,亦值冬小麦播种之时,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之农谚。
农谚预示,今年晚秋分,寒冬可能性较大。
然科学表明,冬之冷暖终受大气环流、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复杂因素综合影响,全球变暖更添变数。
古谚乃经验之谈,非绝对科学定律。然其蕴含古人观察自然之智慧,至今仍为人们提供窥探季节变迁的趣味视角。
你们家乡有何关于秋分与气候的农谚?对这个冬天是冷是暖,你又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来源:顽固的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