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气“噌”地一下就顶到了天灵盖,拳头攥得咯吱响,嘴里的话像连珠炮一样,不吐不快。可能是因为孩子把牛奶洒了一地,也可能是同事甩锅让你背,又或者是在路上被别人别了一下车……就那么一瞬间,理智下线,感觉自己像个一点就着的火药桶。
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火气“噌”地一下就顶到了天灵盖,拳头攥得咯吱响,嘴里的话像连珠炮一样,不吐不快。可能是因为孩子把牛奶洒了一地,也可能是同事甩锅让你背,又或者是在路上被别人别了一下车……就那么一瞬间,理智下线,感觉自己像个一点就着的火药桶。
发完火之后呢?看着一地狼藉和对方受伤的眼神,心里又是一阵空虚和后悔。伤了和气,解决了问题吗?好像并没有,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最后买单的还是自己的心情和健康。
这事儿放谁身上都一样,哪怕是晚清“第一完人”曾国藩,年轻时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愤青”,脾气暴躁,得理不饶人,为此没少吃亏。
那会儿的曾国藩,才华是有的,但架不住那股子傲气和暴脾气。在京城当官,跟同僚处不好关系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他跟自己的好朋友、同乡郑小珊因为一点小事争执起来,曾国藩当着众人的面,言辞激烈,把郑小珊说得下不来台,场面一度非常尴尬。朋友拂袖而去,他自己呢?虽然嘴上赢了,心里却堵得慌。
回到家,他一个人在书房里枯坐,越想越不是滋味。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火?逞一时口舌之快,除了竖了一个敌人,伤害了一个朋友,我还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只剩下无尽的懊悔和内耗。他意识到,愤怒,是最低级、最无效的沟通方式,它除了像一把火烧掉自己的功德林,再无他用。
就是从那天起,曾国藩开始给自己立规矩,修身养性,第一条就是“戒怒”。怎么戒?靠硬憋吗?那肯定不行,憋久了会出内伤。他找到了一套真正能从根上解决问题的心法,这个心法,就浓缩在八个字里。
每当他感觉怒火中烧,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他就在心里反复默念这八个字:“物来顺应,未来不迎。”
这八个字,说白了,就是一套完整的情绪处理流程。
先说“物来顺应”。什么意思?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像一块石头砸过来,你最好的办法不是用头去硬扛,而是顺着它的力道,把它接住或者卸掉。孩子把牛奶洒了,这是“物来”,已经发生的事实。你对着他咆哮,牛奶能回到杯子里吗?不能。那不如“顺应”这个结果,先解决问题,拿抹布擦了,再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下次要小心。接受现实,是情绪稳定的第一步。 很多人之所以愤怒,就是因为无法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总在跟既定结果较劲。
再说“未来不迎”。这个更好理解了。事情发生了,我们的大脑会不受控制地去预想最坏的后果,然后被自己想象出来的恐惧和焦虑点燃。老板批评了你两句,你马上就想“他是不是要开除我?”“我的职业生涯是不是完蛋了?” 这种对未来的过度担忧,就是典型的“自寻烦恼”。曾国藩告诉我们,别去迎接那些还没来的风雨,活在当下。天要下雨,那就等下了再打伞,没必要提前一个月就把伞撑开。
然后是“当时不杂”。这个“杂”字用得太妙了。我们发火的时候,脑子里是不是一团乱麻?旧账新仇一起涌上心头,思维完全是混乱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当时不杂”,就是要求我们专注在此刻、此事。处理洒掉的牛奶时,就只想着擦地;面对老板的批评时,就只想着如何改进工作。把注意力从混乱的情绪中抽离出来,聚焦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心自然就静了,火气也就没了生长的土壤。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既过不恋”。事情处理完了,就让它过去。无论是别人的错,还是自己的失误,都别再反复咀嚼、回味。很多人晚上睡不着,就是因为白天的一点小摩擦在脑子里无限循环播放,一遍遍地生气,一遍遍地内耗。这就像你亲手把一个垃圾捡回来,还放在枕头边上闻。曾国藩的智慧在于,他懂得“翻篇”,懂得清空情绪的回收站。过去了,就彻底放下,不留恋,不纠缠,给自己的心灵留出空间,去容纳更美好的东西。
你看,从接受现实(物来顺应),到停止忧虑(未来不迎),再到专注当下(当时不杂),最后到彻底放下(既过不恋),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再大的火气,也能被化解于无形。
这哪里只是戒怒之法?这分明就是一套人生的大智慧。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多少不如意的事,会碰到多少让我们火冒三丈的人?如果每次都用愤怒去回应,那我们的人生岂不是烽烟四起,永无宁日?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没有脾气,而是懂得驾驭自己的脾气。他们把发火的力气,用在了成长上;把争吵的时间,用在了精进自己上。当你想发火时,不妨也试试在心里默念这八个字,你会发现,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你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了。那是一种掌控自己人生的笃定,一种风浪再大我自岿然不动的从容。而这份从容,恰恰是通往一生平安顺遂的密钥。
来源:砚边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