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病例】回肠末段MALT淋巴瘤PET/CT显像一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21:53 1

摘要: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收缩压最高>170mmHg,药物治疗;8年前因“冠心病”行冠脉支架(PCI)手术治疗;否认糖尿病、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否认外伤史;否认其他手术史;

病例摘要

患者,男,68岁,因“右下腹疼痛不适1月余,大便带血” 就诊;

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收缩压最高>170mmHg,药物治疗;8年前因“冠心病”行冠脉支架(PCI)手术治疗;否认糖尿病、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否认外伤史;否认其他手术史;

体格检查:脉搏73次/分,血压:150/85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律齐,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酸性磷酸酶ACP 135.7u/L↑(45-125u/L),血清铁Fe 6.1μmol/L↓,肝肾功能(-)。

· 影像资料分析 ·

PET/CT图像

回肠末段肠壁环壁增厚,最厚约2.4cm,整体密度较均匀,平均CT值约50HU,灶周肠系膜稍增厚,各段肠道未见机械性肠梗阻征象,PET于上述部位见团块状放射性摄取增高影,最大截面约9.3cm×5.0cm,SUVmax为34.5。

连续横轴位PET、CT、融合图,病灶肠壁增厚较均匀,且密度较均匀,无明显机械性肠梗阻征象、代谢显著均匀增高, SUVmax为34.5。

连续冠矢状位PET、CT、融合图,病灶肠壁增厚较均匀,且密度较均匀,无明显机械性肠梗阻征象、代谢显著均匀增高, SUVmax为34.5。

矢冠轴位MPR图,PET、CT、融合图,病灶肠壁增厚较均匀,且密度较均匀,无明显机械性肠梗阻征象、代谢显著均匀增高, SUVmax为34.5。

回盲部周围肠系膜间隙见两枚稍大淋巴结,较大者大小约1.9×1.0cm,代谢增高,SUVmax3.5。

PET-CT诊断意见:

1.回肠末段肠壁环壁增厚,代谢增高,考虑恶性肿瘤(拟淋巴瘤),累及肠壁全层。

2.回盲部周围肠系膜两个高代谢稍大淋巴结,拟炎性增生(仍需与淋巴瘤浸润相鉴别),建议随诊。

3.直-乙状结肠交界处结节状代谢增高灶,多考虑为息肉,请结合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

回肠末段隆起性病变,考虑Ca?;结肠、直肠多发息肉,慢性结肠炎。

术后病理:

回肠末段MALT淋巴瘤

肠道MALT淋巴瘤

起源于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B细胞淋巴瘤

概述

定义

肠道MALT淋巴瘤即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是起源于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B细胞淋巴瘤,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独立类型。

主要病因

▶感染因素:可能与特定的感染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

▶自身免疫因素: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桥本病、肌上皮性唾液腺炎等;

▶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辐射等;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与淋巴瘤发生相关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临床特征

▶消化道症状:可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黑便、恶心、呕吐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其他肠道疾病混淆。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盗汗、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但相对少见。

▶肠道梗阻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堵塞肠道时,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临床诊断

内镜检查:是诊断肠道MALT淋巴瘤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不规则隆起、溃疡、息肉样表现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确定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等,同时结合免疫组化和PCR技术有助于诊断。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PET-CT等,有助于了解肿瘤的范围、侵犯深度及有无转移等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预后:肠道MALT淋巴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方式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病理特征典型形态

▶边缘区B细胞:是主要的肿瘤细胞类型,大小介于小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之间。

▶小淋巴细胞:可弥漫或结节状分布。

▶单核样B细胞:胞浆丰富、透明。

▶浆细胞分化:相当常见,可见散在的浆细胞或灶状的浆样分化。浆细胞成分可以是克隆性的(与肿瘤相关)或反应性的。

▶淋巴上皮病变:肿瘤性淋巴细胞浸润并破坏上皮结构(如肠腺),这是 MALT 淋巴瘤的重要特征,但在肠道的发生频率低于胃。

▶滤泡植入:肿瘤细胞侵入并取代反应性生发中心。

Lugano分期系统

回肠末段MALT淋巴瘤的分期(使用Lugano分期系统)

局限期(较常见):

◆IE期:肿瘤局限于回肠末端及其直接区域(例如,局部浸润浆膜或邻近肠系膜脂肪)。

◆IIE期:肿瘤累及回肠末端和局部(回盲部/邻近区域)淋巴结。

◆II₁E期:累及局部区域淋巴结(如回结肠淋巴结)。

◆II₂E期:累及远处但仍在腹腔内的淋巴结(如肠系膜根部淋巴结),需结合具体位置判断是否符合IIE。

晚期 :

◆III期:肿瘤侵犯横膈双侧淋巴结(例如累及腹腔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对于胃肠道淋巴瘤,通常指有横膈上方淋巴结受累或脾脏累及。

◆IV期:广泛播散累及一个或多个非淋巴结部位(例如肝、骨髓、其他肠段如空肠或十二指肠、肺等)或弥漫性累及多个结外部位。

CT 表现 (特别是增强CT):

CT是评估肠道淋巴瘤范围和并发症(如梗阻、穿孔)的优选检查,尤其擅长显示肠壁和肠系膜的改变。

1、肠壁增厚:

较常见表现,但程度多变。通常为弥漫性或节段性的肠壁增厚。

形态特征:均匀增厚、密度均匀: 增厚的肠壁密度常较均匀,较少出现分层(“靶征”或“双晕征”在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更常见)。

管腔扩张/不狭窄(相对特征):尽管肠壁明显增厚(甚至可达>1cm),但管腔通常不狭窄或反而扩张(与癌和纤维化性炎症不同)。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在黏膜下浸润生长,未引起明显的促纤维化反应和肠腔挛缩,这是与肠癌鉴别的关键点之一。

瘤样扩张:在部分病例,特别是晚期或病变范围较广时,肠腔可能出现瘤样扩张,即局部肠段显著扩张,管壁变薄但仍可见肠壁增厚或肿块。这是肠淋巴瘤(包括MALT)相对特征性的改变,但并非普遍存在。

2、肿块形成:

可表现为孤立的肠壁内肿块或息肉样病变,肿块的边界可能相对清楚或与正常肠壁移行,增强扫描后肿块强化程度通常为轻至中度强化。

3、淋巴结肿大:

可伴有区域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的程度通常轻至中度,不如侵袭性淋巴瘤(如DLBCL)或转移癌那么显著,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强化也常为轻至中度。

4、并发症相关征象:

▷肠套叠:肿瘤作为起点可引起肠套叠。

▷肠梗阻:较少见且通常是不完全性的。

▷穿孔:少见,但若发生可在CT上见到游离气体、肠系膜积液或炎性渗出等。

▷出血:少见,可表现为局部腔内高密度影(出血灶)。

PET-CT 表现 (主要依赖¹⁸F-FDG 代谢):

半定量分析(FDG 代谢SUVmax),肠道MALT淋巴瘤的FDG代谢活性可变且通常低于侵袭性淋巴瘤。

1.绝大多数表现为低至中度摄取:

MALT淋巴瘤属于惰性淋巴瘤,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较低,因此其FDG亲和力通常不高。SUVmax一般

2.假阴性风险高:

FDG摄取不增高或仅轻微增高的病灶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早期或惰性显著的病例中。阴性PET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肠道MALT淋巴瘤的诊断。

3.摄取增高的因素:

▶体积大/病灶厚:大肿块或肠壁显著增厚的区域可能表现出中度摄取。

▶病理转化(进展为DLBCL):若病灶内发生大细胞转化(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则该区域的FDG摄取会显著增高(SUVmax > 10,甚至 > 20),与原发病灶的低摄取形成对比。PET对此高度敏感,对评估是否转化至关重要。

▶炎症反应或感染背景:可能非特异性增加FDG摄取。

▶“阴性”MALT背景上的“热点”:当PET-CT显示广泛低摄取区域中出现局部异常高摄取灶时,强烈提示存在DLBCL转化,是诊断转化的重要影像学线索。形态代谢匹配,在PET-CT上,代谢活跃区(如有)通常与CT上显示肠壁增厚、肿块或肿大的淋巴结位置相符。

PET-CT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①评估有无远处结外侵犯(如骨髓、其他器官)——虽然MALT淋巴瘤主要局限在黏膜相关组织,但部分可累及其他部位。

②检测隐匿性转化灶(DLBCL)。

③帮助分期(尤其在怀疑转化或病变广泛时)。

④评估治疗反应(尤其是转化部分):对于中高代谢的病灶(如转化灶),PET是评估治疗(如化疗、免疫化疗)反应的敏感工具。

局限性:

①对原发肠道MALT病灶灵敏度有限:低代谢特点导致原发灶易漏诊。

②生理性摄取干扰:胃肠道的生理性摄取(尤其是小肠的蠕动、回盲部及大肠)可能干扰病灶显示。

③假阳性:炎症、感染、腺瘤等可导致FDG摄取增高。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9, 40(7): 529-534.

[2].王雪娟, 李甘地, 等.[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 50(5): 478-483.

[3].刘嵘, 宋少莉, 等.[^18^F-FDG PET/CT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0, 40(8): 486-490.

[4].Swerdlow SH, et al. (Eds).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Revised 4th Edition). IARC Press, 2017.

[5].Zucca E, et al. 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lymphoma). Blood. 2021;137(9):1134-1144.

[6].Radford J,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ature B-cell lymphoma (ESMO Guidelines). Ann Oncol. 2022;33(1):13-28.

[7].Campbell P, et al. PET-CT in intestinal lymphoma: patterns and discriminative features. AbdomRadiol (NY). 2020;45(6):1873-1886.

来源:高尚医学影像诊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