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他在忻州插队落户生活八年,最终被推荐上了大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21:02 1

摘要:1968年12月下旬,北京的寒冬格外寒冷,那天吃过早饭,十八岁的高中毕业生王建新和一帮北京知青挤在熙熙攘攘的北京站台上,他们要去山西忻州地区的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8年12月下旬,北京的寒冬格外寒冷,那天吃过早饭,十八岁的高中毕业生王建新和一帮北京知青挤在熙熙攘攘的北京站台上,他们要去山西忻州地区的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汽笛一声长鸣,满载北京知青的火车缓缓开动,车轮碾过铁轨的声响,像一把钝刀,割裂了王建新对北京的最后一丝眷恋。要是没有那场运动,他就算考不上大学,也会被安置到工厂企业当工人。

火车驶出城区,望着车窗外,王建新心里空落落的——他不知道,这趟开往山西的火车,会将他的人生带向怎样的远方。

图片来源网络

经过一天的颠簸,火车终于停靠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境内的一个小站。第二天吃过早饭,王建新他们又乘坐汽车继续前行,在公社驻地吃过午饭,于傍晚时分来到了插队落户的目的地—神山大队。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黄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接待他们的大队干部、生产队的队长和乡亲们,大家都很热情,都帮着拿行李。大队书记贾德成笑着说:“欢迎北京来的知青同志们,咱们神山大队可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饿不着肚子!”

在大队部举办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八十名北京知青被分在了六个生产小队,王建新他们十三名知青被分在了五队,韩永强队长将十三名知青分散安排在老乡家借住,王建新被分到了一户姓王的老乡家,和本家老乡同吃同住。

神山大队果然如公社干部所说,有山有水是个风水宝地。村子坐落在山脚下,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旁流过。山坡地和平坦的川地差不多各占一半,人均耕地也不少。乡亲们的日子虽不富裕,但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可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王建新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田园风光,心里的不安渐渐消散了许多。

忙完了春耕春播,队里为知青们修建了新房,成立了知青点,知青们总算结束了在老乡家借住的生活,有了属于他们知青自己的家。

因为王建新个头高体质好,长相也很好,韩队长就让他担任了知青小组的组长,并安排他媳妇和她侄女韩秋玲帮教知青学习做饭。

韩秋玲当年十六岁,是神山大队的一枝花,长得挺漂亮的。她开朗大方会唱信天游,年轻后生都很喜欢她,包括北京来的知青。因为王建新是小组长,韩秋玲跟王建新接触交流的就多一点,王建新是跟着韩秋玲学会的打水挑水,也学会了和面蒸窝头贴饼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知青们在韩秋玲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慢慢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也学会了自己做饭。因为麦收快要开始了,韩队长的媳妇和韩秋玲也要下地干农活,队里就不让她俩帮知青们做饭了。空闲时间,韩秋玲时常会到知青点来看看,给知青们送一些自家腌的咸菜和菜园子种的蔬菜,有时也义务帮知青们做饭。

麦收季节虽然短暂,可也是很忙碌的时节,社员们要趁着天气好起早贪晚抢收麦子,还要赶农时抢种玉米或其他农作物。乡亲们怕北京来的知青吃不消,总是把最轻松的农活分给他们——比如看庄稼、捡麦穗、看护场院等,可评定工分时却一点都不比社员低。王建新他们很感激乡亲们,心里也有些过意不去,就主动要求去干重活。可韩队长总是摆摆手:“你们城里娃没干过农活,先慢慢来,别累坏了身子。”知青们都很感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活,不辜负乡亲们的照顾和关爱。

劳动空闲时,韩秋玲总爱和知青们凑在一起拉话,她好奇地听知青们讲北京的生活故事,讲高楼大厦,讲天安门广场的宽阔和城门楼的雄伟,眼睛里满是向往。不过,她明显对王建新更热情,经常主动找他说话,有时还会把家里好吃的东西偷偷塞给他,王建新心里挺感激韩秋玲的。

时间一晃到了1971年初秋,那天傍晚,韩秋玲看到王建新挑着水桶去村头的水井挑水,她赶忙跑回家,挑起水桶也去了水井。在路上正好遇到了挑水回来的王建新,她看四周没人,就把用花手绢包裹着的一双绣花鞋垫塞给了王建新。

回到知青点,王建新躲到茅房,打开花手绢,看到是一双很精美的绣花鞋垫,心里就像跑进一只兔子,砰砰乱跳,呼吸也急促了。他明白韩秋玲的心思,可那时他才二十一岁,还没想过感情方面的事情。这双绣花鞋垫,让王建新彻底慌了神。

没过多久,神山大队小学要增加一名民办教师,大队书记贾德成听说王建新是高中毕业生,就把他安排到了学校教书。当时,贾书记的三女儿贾爱华也在学校当民办教师,她比王建新小两岁,初中毕业就到学校任教,负责教四年级的学生和五个年级的音乐课。

王建新虽然是高中毕业,可刚到学校时,他对教书却一窍不通,连备课都不知道从何下手。贾爱华就主动过来帮忙,给他讲教书流程,告诉他怎样给学生讲课,怎样给学生批改作业,还让他到自己的课堂听课。在贾爱华的帮助下,王建新很快熟悉了教书流程,讲课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他心里很感激贾爱华,觉得这个女子和韩秋玲一样,漂亮又善良。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爱华和王建新也越来越熟络。她经常从家里带好吃的给王建新,有时还拉着他去家里吃饭。贾书记对王建新也格外照顾,经常找他谈心,还拍着他的肩膀说:“王老师,你是个有文化的好苗子,以后就留在咱神山大队吧。这里有山有水,不愁吃穿,日子过得踏实。你先写一份入党申请书,以后我提拔你当大队干部,将来接替我当个大队书记是没问题的!”

王建新听出了贾书记的弦外之音,心里顿时紧张起来。他来农村插队,是响应号召,但他从未想过要一辈子扎根在这里,更没想过要做大队书记家的乘龙快婿。那段时间,他总是躲着贾爱华,可贾爱华却像没察觉似的,依旧天天找他,对他愈发热情。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1973年秋天,韩秋玲看王建新对自己始终不冷不热,又察觉到贾爱华对他的心意,想到贾爱华是大队书记的女儿,自己不过是个普通农家女子,便彻底死了心。没过多久,她就和二队一个叫张吉安的后生定了亲。有一次,王建新在村口遇到韩秋玲,她看到他后,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抹着眼泪转身跑开了。王建新站在原地,心里五味杂陈,手里仿佛还残留着当年那双绣花鞋垫的温度。

又过了一段时间,贾书记把王建新叫到家里,开门见山地问他:“建新,你跟爱华相处这么久,对她印象咋样?你今后有啥打算?”王建新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贾书记,爱华是个好女子,我很感激她对我的帮助。可我真的没做好一辈子留在农村的打算,要是有机会,我还是想招工进城……”

让王建新没想到的是,贾书记是个通情达理的爽快人。他听完后,只是叹了口气,说:“我知道你们城里娃都想回去,这事不勉强你。你是个好后生,等以后有招工的机会,我一定帮你想办法。”王建新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对贾书记充满了感激之情。

说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贾爱华也没为难王建新,王建新心里总算踏实了。直到1976年夏天,他教过的女学生孙玉梅初中毕业了,王建新平静的生活再次被打破。

孙玉梅是个很懂事的姑娘,上学时就很听话,学习也好,王建新很喜欢这个学生。小学毕业后,是王建新做了孙玉梅家长的工作,孙玉梅才读了初中,她很感激王建新老师。孙玉梅初中毕业后没读高中,每当星期天王建新不上课,她就会跑到知青点,帮王建新洗衣服、打扫卫生,还经常从家里带些好吃的给他。王建新心里很感激,可也多了几分忐忑和不安。当时孙玉梅十六七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王建新怕村里人说闲话,更怕对孙玉梅造成了影响。

有一天,孙玉梅又来知青点帮王建新洗衣服,王建新正想对她说以后不要再来知青点帮他洗衣服了,他自己会洗衣服,孙玉梅突然突然抬头问他:“王老师,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王建新一下子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看着孙玉梅起伏的胸脯和期待的眼神,只能硬着头皮说:“玉梅,你还小,现在不要想这些事情。我是你的老师,在我面前更不能说这样的话。”“老师,我都十七岁了,已经是大女子了……”孙玉梅脸红了,漂亮的脸颊就像三月的桃花。

就在王建新为感情的事烦恼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了。那年秋后,神山大队得到了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贾书记没有征求社员群众的意见,直接把这个名额给了王建新,还亲自帮他写好了各种证明材料,让他去县里参加文化课考试。王建新不负众望,顺利通过了考试和政审,成了一名被推荐上大学的幸运儿,赶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末班车。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王建新既兴奋又难过。兴奋的是,他终于可以离开农村,回到校园继续读书;难过的是,他要离开生活了八年的神山大队,离开那些帮助过他的乡亲们。还有学校里那些可爱的学生,他真有点舍不得。特别是一想到那三名对他示爱的漂亮女子,他心里就很难受。

离开前,贾书记把王建新叫到家里,苦笑着说:“建新,我本打算让你做爱华的女婿,把你留在咱们大队,可感情的事不能强求。你能考上大学,是好事,以后要好好读书。有空了,就回来看看我们。”王建新看着贾书记鬓角的白发,眼眶湿润了,哽咽着说:“贾书记,谢谢您这些年的照顾,我一定会回来的。”

离开神山大队那天,村里的乡亲们都来送他。孙玉梅拉着他的手哽咽着问:“王老师,你大学毕业后还会回来吗?”王建新看着孙玉梅通红的眼睛,无言以对。

送行的人群中,韩秋玲抱着一个吃奶的娃娃,默默地站在一旁。她看到王建新,走上前,把用花手绢包着的十个煮鸡蛋塞到他手里,小声说:“路上吃……”王建新接过鸡蛋,看着韩秋玲眼睛里转动的泪花,想起当年那双绣花鞋垫,心里一阵酸楚。

队里的毛驴车早已等候在知青点坡下的土路上,贾爱华和学校的老师学生也都等候在那里,看王建新背着挎包走了过来,学生都围过去,拉着他哭喊着不让他走。王建新心里很感动也很难受,他挥泪和大家道别,坐上了队里的毛驴车。

车把式挥动手里的鞭子,随着一串悦耳的铜铃声响起,驾辕的毛驴撒开了四蹄。

坐在前行的毛驴车上,回头看看站在村口的乡亲们,看着熟悉的村庄,泪水模糊了王建新的双眼。八年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他从一个懵懂的北京知青,变成了一个能挑水、会农活、懂教书的农村青年。他在这里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感恩,也经历了懵懂的感情。令他惭愧和内疚的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他丢下了一帮求知若渴的学生,也没能珍惜三个漂亮女子对他的那份真情,最终选择了离开,他有一种落荒而逃的感觉。

网络智能配图

毛驴车快速前行着,神山大队渐渐远去。王建新手里攥着热乎乎的煮鸡蛋,心里充满了不舍和留恋,也充满了感激和愧疚。他知道,神山大队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乡亲,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

太阳缓缓升起,黄土高原的阳光格外刺眼。王建新擦了擦眼泪,望着远方——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他知道,神山大队的八年知青生活,会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他带着乡亲们的祝福,带着对第二故乡的眷恋,踏进了高校的大门,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王老师真情讲述)

来源:草根茶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