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近期,宠业家特别推出「宠业超AI说」栏目。每周,小编将根据行业内的热点问题,精选一个有代表性的主题,借助AI的力量进行深度解读,为从业者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洞察。
AI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近期,宠业家特别推出「宠业超AI说」栏目。每周,小编将根据行业内的热点问题,精选一个有代表性的主题,借助AI的力量进行深度解读,为从业者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洞察。
今年初,宠业家数据库发布了最新版的宠物店地图,首次向全行业公开全国宠物店和宠物医院地图数据。数据显示,在城市分布来看,中国宠物店TOP20城的宠物店数量均突破1000家。成都超越上海,成为中国宠物店数量最多的城市。
恰逢第十三届成都宠博会在9月18-21日举办,第十九期的「宠业超AI说」将主题定为“成都为什么能够成为宠物店最多的城市?”,使用AI软件为DeepSeek、ChatGpt & 豆包。
成都的宠物产业链(从繁殖、食品用品、医疗到美容、训练、保险、殡葬)是否比其他城市更完善,从而降低了开店的门槛和成本?
成都的宠物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在中国新一线城市中确实名列前茅,这种完善性显著降低了开一家宠物店的门槛和运营成本。
但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业链各环节的完善如何降低门槛和成本
1、 上游:繁殖与活体供应(降低入门门槛)
供应稳定且多样:成都周边有大量正规的犬舍、猫舍(Breeder),以及……(客观上也存在一些后院繁殖和家庭繁殖)。这意味着宠物店主可以非常方便地在本地或附近找到稳定的活体货源,减少了长途运输活体的成本、风险和道德压力。
信息透明化:活体交易通过线上平台(如抖音、小红书、闲鱼)和线下宠物市场变得高度发达,价格相对透明,新入行者更容易获取信息,降低了被“坑”的风险。
对开店的影响:活体销售是许多宠物店重要的客流来源和利润点。稳定的供应意味着店主不需要为“找货”而耗费巨大精力,可以更专注于门店运营和服务。
2、中游:食品用品与物流(降低采购和仓储成本)
品牌区域总部聚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宠物食品、用品品牌(如皇家、雀巢普瑞纳、麦富迪等)的西部总部或分销中心都设在成都。这意味着:
采购价格更低:直接从区域总代拿货,减少了中间商环节,进货价更有优势。
物流成本极低:同城或省内物流,速度快、成本低,甚至可以实现“次日达”或“当日达”。这允许店主实施“小批量、多批次”的采购策略,极大减少了库存积压的风险和资金占用。
新品同步快:能第一时间拿到新品进行推广,跟上市场潮流。
本地品牌崛起:成都也孕育了一些本地的宠物食品和用品品牌,它们通常更贴近本地市场,合作方式也更灵活,为小店提供了更多选择。
3、下游:专业服务与基础设施(降低运营难度和风险)
这是成都产业链优势最突出的体现。
医疗支持体系(降低最大风险):成都拥有全国顶尖的宠物医疗机构,如瑞鹏、瑞派等大型连锁医院,以及华西动物医院等知名品牌。
完善的医疗体系意味着:① 当宠物店遇到客户宠物健康问题时,可以快速找到可靠的专业机构进行转诊,降低了经营风险。② 店员或店主可以很方便地接受基础的医疗知识培训。③ 医疗的发达反向促进了宠物主人科学养宠的意识,为宠物店提供了更懂行的客户。
人才供给(降低招聘成本):产业链的发达催生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培养了人才。成都设有相关专业的院校(如四川农业大学)以及大量的美容培训学校(成都被誉为“中国宠物美容师的黄埔军校”)。
这意味着宠物店主可以相对容易地招聘到受过专业训练的美容师、护理员,降低了从零培养的成本和时间。
“丧葬”等衍生服务(提升服务完整性):成都的宠物殡葬服务在国内起步较早,也更为成熟和人性化。这使得宠物店在为客户提供“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时,可以找到高质量的合作伙伴,无需自建此类沉重的基础设施,却完善了自身的服务生态。
横向对比:成都 vs. 其他城市
vs北京/上海/深圳:一线城市的产业链同样完善,甚至头部资源更集中(如顶级品牌总部、最顶尖的医疗专家)。但成都的优势在于“性价比”和 “可及性” 。一线城市的开店成本(租金、人力)极高,压缩了利润空间。而成都的产业链完善度足以媲美一线城市,但综合运营成本却低一个量级。
vs其他新一线城市(如杭州、武汉、重庆):成都的宠物文化氛围和消费意识更为超前,使得其产业链的“市场化程度” 和 “细分程度” 更高。例如,在重庆可能找到一个宠物美容店很容易,但在成都,你可以找到专精于某犬种美容、提供宠物泳池、宠物行为训练等更细分服务的门店。这种深度分工让新开店者可以更精准地切入市场。
结论:成都宠物产业链的完善,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高配套、低成本” 的绝佳创业环境。
降低门槛:你想开一家店,从货品采购、活体来源、员工招聘到专业支持(医疗、培训),都可以在本地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解决。你不需要什么都自己从头做起,而是可以站在一个成熟生态的肩膀上。
降低成本:集中的供应商降低了采购价,发达的物流降低了仓储和资金占用成本,丰富的人才储备降低了招聘和培训成本。
这种强大的产业基础设施,如同为宠物行业的创业者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使得开设和运营一家宠物店的固定投资和可变成本都得以优化,这是成都宠物店数量能够蓬勃发展的最关键的物质基础之一。
成都的宠物店有哪些独特的商业模式或服务项目(如宠物派对、宠物摄影、宠物旅游)吸引了大量顾客?
成都宠物行业的繁荣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在于其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和服务项目的精细化。成都的宠物店主深谙“情感消费”和“体验经济”的精髓,开发出了许多独具特色、极具吸引力的服务项目。
以下是成都宠物店一些非常独特和流行的商业模式与服务项目:
一、“宠物+” 复合空间模式(突破单一业态)
这是成都最主流的创新模式,核心是将宠物服务与人类的社交、休闲需求结合。
宠物友好咖啡馆/餐厅(Pet-friendly Café & Restaurant)
模式:这不仅是允许宠物进入,而是真正将宠物和主人作为共同的服务对象。店内通常分为人类餐饮区和宠物游乐区。
特色服务:
专属菜单:为狗狗提供“汪仔蛋糕”、“爪布奇诺”(鲜奶油杯),为猫咪提供“喵喵奶昔”(羊奶或猫奶)等无盐无糖的健康零食。
人宠共食:提供适合人和宠物一起分享的餐点(当然,是以人的安全标准制作,宠物吃专门的部分)。
社交属性:成为宠物主们的社交据点,他们可以在这里喝咖啡、工作、聊天,同时让宠物社交玩耍。
宠物+文创/零售空间
模式:将宠物店与文创市集、服装店、书店等结合。例如,一家看似是卖设计师家具和文创产品的店里,开辟了一个区域售卖高端宠物用品和宠物时装。
特色:提升了宠物品味和主人的购物体验,瞄准的是追求生活美学的年轻消费群体。
二、极致细分的专业服务项目(深度挖掘需求)
成都的宠物服务已经精细到了“每一个生活环节”。
宠物派对策划
服务内容:提供生日派对、领养纪念日、“社交”派对等全流程策划。包括场地布置(宠物主题背景板、气球)、定制宠物蛋糕、邀请函、派对游戏(如寻宝游戏、敏捷赛体验),甚至还有“派对摄影师”。
吸引力:完美满足了主人将宠物视为家人、希望为它们庆祝重要时刻的情感需求,极具分享性,容易在社交媒体传播。
专业宠物摄影工作室
特色:远超简单的拍照。摄影师擅长捕捉宠物最生动的瞬间,提供各种主题场景,如国风、复古、时尚大片、户外自然风等。很多工作室提供“上门拍摄”服务,以宠物最熟悉的环境减少其紧张感。
吸引力:为主人提供具有艺术感和纪念意义的影像,是情感消费的顶级体现。
宠物旅游与户外活动
服务内容:
周边游:组织周末前往成都周边如都江堰、青城山、三圣乡等宠物友好景区的徒步、露营活动。
主题游:如“狗狗游泳日”前往宠物泳池或安全的水域,“雪地撒欢”冬季组织前往西岭雪山等。
模式:通常是俱乐部制或小团定制,提供交通、保险、导游、宠物照看、摄影等一站式服务。
吸引力:解决了主人想带宠物出游但怕麻烦、怕不安全、找不到合适地方的痛点。
三、新兴与高端衍生服务(提升消费天花板)
宠物行为训练与心理辅导
特色:不再是简单的“服从训练”,而是针对分离焦虑、过度吠叫、攻击性等复杂行为问题进行“心理矫正”。提供上门一对一服务或寄宿训练学校。
吸引力:迎合了科学养宠的趋势,帮助主人解决养宠过程中最头疼的实际问题,客单价很高。
宠物酒店与“托儿所”
特色:高端宠物酒店提供的不再是“笼子”,而是独立套房(带监控摄像头)、每日散步、集体游戏时间、定期美容SPA等服务。主人可以通过APP实时查看宠物情况。
“托儿所”模式: 类似人类的日托中心,主人白天上班将宠物送来,下班接走,解决了工作日无人陪伴的问题。
宠物殡葬与纪念服务
特色:提供体面、有尊严的告别服务。包括遗体清洁、告别仪式、火化、骨灰盒(甚至可制作成钻石、琉璃等艺术品)、爪印拓印、线上纪念堂等。
吸引力:虽然沉重,但需求真实存在。成都在这方面的服务非常人性化和成熟,给予了主人极大的情感慰藉。
总结:成都模式的独特之处
成都宠物店的商业模式之所以成功,在于它们深刻理解了“宠物经济本质上是人的情感经济” 。
精准靶向“人”的需求: 不仅服务宠物,更服务主人。为主人提供社交、休闲、情感寄托的场所和体验。
极强的社交媒体属性:高颜值的门店设计、可爱的宠物瞬间、有趣的互动活动,天生适合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传播,形成低成本、高效果的营销。
本地文化融合:将成都人“爱玩、会享受、追求巴适”的生活哲学完美融入了商业创新中,使得这些服务看起来不那么“商业”,而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正是这些超越传统“洗剪吹”的独特模式,极大地提升了顾客的粘性和消费频次,吸引了大量顾客,并持续推动着成都宠物经济的高速发展。
成都悠闲、享乐、注重生活品质的“巴适”文化,是如何与“宠物陪伴”这一生活方式完美契合的?
“巴适”文化与“宠物陪伴”生活方式的契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观上的共鸣,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完美诠释:
一、“巴适”的本质是“生活的回归”,而宠物是“生活本身”
对抗“异化”,寻求治愈: 在现代高速运转的、追求KPI的都市生活中,人很容易被“异化”为工作的工具。成都的“巴适”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 “对过度功利主义的温和反抗” ,它强调回归生活本身,关注当下的体验和内心的感受。
宠物的“在场”价值: 宠物不关心你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它们只在乎当下的陪伴。它们的纯粹、依赖和无忧无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绝对真实的情感锚点” ,能有效地将人从工作的焦虑和社会的压力中抽离出来,回归到最简单、最本真的情感互动中。这种“被需要”和“无条件的爱”的感觉,是最高级的“巴适”和治愈。
二、“慢生活”与“陪伴”的节奏同频
共享时光:“巴适”不是懒惰,而是懂得如何有质量地消磨时间。比如,在公园的茶馆里泡一下午,或者周末去郊外踏青。这些活动如果有一只宠物相伴,会变得更有乐趣和意义。遛狗、逗猫、看着它们发呆……这些行为本身就是“慢生活”的组成部分,两者在节奏上天然合拍。
共同体验:成都人享受生活,喜欢探索新奇的体验,如打卡一家新开的咖啡馆、去绿道骑行、在露营地烧烤。将宠物纳入这些体验中(宠物友好场所),从“我一个人享受”变成了“我们共同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享乐的内涵和情感价值。
三、“情感表达”的外化与具象化
不吝啬的爱:成都文化情感外露、热烈直接(从火爆的方言和美食可见一斑)。人们不吝于表达喜爱和亲近。饲养宠物并为它们提供最好的生活,正是这种情感表达欲的延伸和具象化。
“家人”身份的确认: 在成都,你很少听到“它只是个畜生”这类话,更多的是“我家幺儿”(我家宝贝)。将宠物视为家人,为它们庆祝生日、买新衣服、做SPA,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主人内心丰盈情感和“享乐”生活态度的外化。对宠物好,就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一种宣誓和践行。
四、“社交货币”与圈层认同
天然的社交突破口:在成都,宠物是效率极高的“社交货币”。两只狗狗在公园里玩耍,其主人很容易就能自然地攀谈起来,交流养宠心得,推荐宠物友好的店家,甚至成为朋友。这种基于共同爱好的、不功利的社交,非常符合“巴适”社交的调性。
圈层认同感:“宠物家长”身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社群。一起参加宠物派对、组团带狗旅游、在宠物餐厅相约打卡……这些活动带来了强烈的圈层归属感和认同感。享受这种群体性快乐,正是成都“好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一种完美的共生关系
可以说,“巴适”文化为“宠物陪伴”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正当性理由——在这里,花大量时间陪伴宠物、为宠物消费不再是“不务正业”,而是“懂得生活”的标志。
反过来,“宠物陪伴”也为“巴适”文化提供了最理想的载体和情感出口——它让抽象的“享受生活”变得具体可感,让个人的情感有了安放之处,让慢下来的时光充满了温暖的互动。
因此,在成都,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养了很多宠物的城市,更是一座将宠物深度融入城市文化肌理和市民生活哲学的城市。宠物不再是单纯的饲养动物,而是成都人实践“巴适”人生观、追求生活品质的最佳伴侣和象征。这种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天作之合,才是成都成为“宠物第一城”最独一无二、最难以被复制的根本原因。
成都的“网红”城市属性是否助推了宠物经济的发展?
成都的“网红”城市属性是其宠物经济爆发的超级加速器和放大器。它不仅仅是在助推,而是在更深层次上重塑了成都宠物经济的形态和传播方式。这种助推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
一、内容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流量燃料”
成都本身就是巨大的流量IP,宠物则是流量中的“顶流”,两者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
极致化的视觉呈现:“网红”经济的核心是视觉先行。成都的宠物门店深谙此道,其设计极具审美——可能是极简风、露营风、复古风,或是与熊猫元素结合的“国潮风”。这些高颜值门店本身就成为打卡圣地,宠物作为“最萌模特”,与场景互动,生产出大量可爱、有趣、治愈的图片和视频,天然适合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平台传播。
故事化和情感化叙事:“网红”传播需要故事。成都的宠物经济非常擅长制造温情、有趣的故事线。例如:
“宠物店员”: 一家由柯基“店长”迎客的咖啡馆,或是一只懒猫“掌管”的书店。
“奇趣体验”: 给狗狗过生日派对的视频、带一群萨摩耶去雪山玩的Vlog、宠物瑜伽课的有趣瞬间。
这些内容超越了简单的广告,变成了有情感、有情节的故事,极易引发病毒式传播。
二、场景赋能:打造线下“打卡”目的地
“网红”属性将传统的宠物服务消费,升级为一种集消费、社交、体验、内容生产于一体的复合型线下活动。
创造消费新场景:人们去一家宠物友好餐厅,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是为了“带我家毛孩子去那家很火的店打卡”。消费动机从“功能性”强烈转向“体验性”。目的地本身因为“网红”属性而具有吸引力。
城市探索的新线索:对于本地人和游客来说,“探索宠物友好地图”成为探索成都的一种新方式。“成都十大必去的宠物咖啡馆”、“带狗徒步的绝美路线”等攻略,将分散的宠物经济节点串联成一条条特色的旅游或休闲线索,极大地扩大了消费半径和频次。
三、产业升级:倒逼服务与产品的创新
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促使行业内部必须卷“质量”、卷“创新”来满足被“网红”内容养刁了胃口的消费者。
同质化竞争下的差异化生存:当到处都是宠物店时,如何脱颖而出?必须是靠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宠物派对、旅游、摄影等)。这种竞争压力加速了成都宠物服务业的迭代和创新,使其始终走在全国前沿。
推动“宠物友好”城市基建: 巨大的声量和社会关注度,会反向推动城市管理者和商业体更积极地接纳宠物。为了承接这波流量,更多的商场、公园、景区、民宿开始主动考虑“宠物友好”政策,提供相关设施。这为整个宠物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物理空间,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四、人才与资本吸附:形成“虹吸效应”
吸引创业者:成都“宜居+网红”的双重标签,对年轻的、有想法的创业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带着新的理念和设计感来到这里,开设梦想中的宠物店,进一步丰富了业态。
吸引资本关注:一个充满活力、备受瞩目的市场自然会吸引资本的目光。风险投资和连锁品牌更愿意进入成都市场,为行业带来资金和更规范的运营模式,助推产业规模化和品牌化。
结论:是“催化剂”而非“根源”
需要明确的是:“网红”是催化剂,不是根源。 成都宠物经济的根源在于其深厚的“巴适”文化、强大的消费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没有这些,“网红”效应就是无源之水。
但“网红”属性是关键的放大器和加速器。 它让成都固有的优势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看见,以一种指数级的速度吸引了消费、人才和资本,并深刻地改变了这个行业的玩法和生态。
可以说,成都的“网红”属性为它的宠物经济插上了翅膀,让其从一种本地化的生活方式,飞跃成为一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商业和文化模式。
成都的城市结构(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和大量的新兴社区,是否为社区宠物店的繁荣提供了理想的土壤?
成都独特的“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城市结构和大量新兴社区,不仅为社区宠物店的繁荣提供了理想的土壤,甚至可以说是其爆发式增长的“物理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保障”。
这与在单一中心、摊大饼式发展的超大城市(如早期的北京)开店的逻辑完全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这种完美的契合性:
一、“15分钟生活圈”与宠物店的“就近便利”属性天然契合
成都的多中心规划,本质上是打造了无数个功能完善的“组团生活圈” (如南面的金融城、大源,东面的东客站、三圣乡,西面的青羊新城等)。每个组团都旨在让居民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解决工作、居住、教育、购物、娱乐等需求。
高频次、强依赖:宠物服务(尤其是遛狗、美容、购买粮草)是一种高频、刚需、强地域性的消费。车主可能愿意开车半小时去一家大商场,但绝不会愿意每天为买一袋狗粮或给狗洗个澡而长途跋涉。
完美嵌入:社区宠物店完美地嵌入了这个“15分钟生活圈”模型。它成为了社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就像菜鸟驿站、便利店一样,是提升本地生活便利性和品质的关键节点。居民下班散步就能把狗接了,周末买菜顺手就把狗粮买了,这种极致便利是大型中心化宠物超市无法提供的。
二、新兴社区提供了“高消费客群”和“低成本空间”的最佳组合
优质客群高度集中:成都这些新兴组团和社区(尤其是城南、城西),吸引了大量年轻、高学历、高收入的新市民和年轻家庭。他们正是宠物消费的核心人群:具有科学的养宠观念、强烈的情感消费意愿和较高的付费能力。
他们从原生家庭分离,更需要情感陪伴,宠物成为重要的家庭成员。同时,他们乐于在社交媒体分享,进一步推动了宠物消费的风潮。
商业成本相对优化:与传统市中心核心商圈相比,这些新兴组团的社区底商租金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这为中小创业者提供了机会。他们不需要巨量资本也能开设一家精致的社区店,通过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来吸引本社区的客户,从而实现良性运营。这种低门槛促进了宠物店数量的激增。
三、社区化经营带来的“高粘性”与“低信任成本”
在组团式发展的社区里,商业形态本身就是熟人社会或半熟人社会。
关系营销:社区宠物店的老板/美容师很可能就住在同一个小区。他们与客户的关系超越了简单的买卖,更像是邻居和朋友。这种关系带来了极高的客户粘性和忠诚度。
信任经济:宠物是家人的观念下,托管、医疗等服务极度依赖信任。基于社区的熟人关系极大地降低了建立信任的成本。主人更放心把宠物交给“知根知底”的社区店,而不是一个遥远的、陌生的连锁机构。
精准服务与快速反馈:店主可以非常精准地把握本社区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并根据他们的即时反馈调整服务(比如引进某个品牌的粮食、开设新的训练课程)。这种灵活的“毛细血管”式的市场触角,是大型门店难以具备的。
四、与“宠物友好型社区”建设形成正向循环
成都的许多新兴高端社区,在规划之初就将“宠物友好”作为提升楼盘品质和吸引力的卖点之一。
硬件配套:会建设宠物乐园、配备拾便袋箱、设置宠物活动区等。
氛围营造:社区会主动组织宠物主题活动,营造欢迎宠物的氛围。
这种官方引导与社区宠物店的存在相辅相成:社区的配套吸引了养宠物的业主入住,而他们的需求又支撑了社区宠物店的繁荣;宠物店的繁荣反过来又证明了该社区的生活品质和友好度,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结论:因此,成都的城市规划并非无意之举,它恰好创造了一种最适合社区商业(尤其是宠物经济)发展的“蜂窝状”结构。
每一个成熟的“组团”就像一个蜂巢。
高消费能力的年轻居民是“花粉”。
相对低廉的社区商业成本是“蜂蜡”。
而无数个社区宠物店,就是辛勤的“工蜂”,精准而高效地服务着每一个蜂巢单元,采集并满足着居民的情感与消费需求。
这种城市结构与消费需求的天作之合,使得成都的宠物店不仅数量多,而且生命力极强,深深扎根于每一个社区的网络之中。这是其成为“中国宠物店最多城市”不可或缺的物理和社会基础。
成都的宠物经济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它能否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发展宠物经济的样板?未来的竞争会从“数量”转向“质量”和“服务深度”吗?
一、成都宠物经济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
答案是:总体可持续,但必须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当前的发展模式有其坚实的根基,但也面临着内在的挑战。
支撑其可持续的积极因素
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稳定需求:“巴适”文化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成都的城市基因,不会轻易改变。宠物作为情感伴侣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这种需求是内生且稳定的,而非短暂的潮流。经济下行期,人们可能会减少大宗消费,但反而会增加对宠物这类“情感慰藉”的投入。
完整的产业生态:如前所述,成都从繁殖、食品、医疗到服务、丧葬的产业链非常完善。这种生态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自我强化和抗风险能力。新品牌、新服务可以在此快速试错和迭代,降低了整体行业的创新成本。
持续的人口结构与城市化动力:成都仍在吸引大量年轻人口流入,单身主义、丁克家庭、空巢青年等社会趋势仍在延续,这些群体都是宠物经济的核心消费力。城市边界的扩张和新兴社区的成熟,会持续为社区宠物店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面临的挑战与不可持续的风险点
“内卷”过度与盈利能力下降: 门店数量饱和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价格战在洗澡、美容等基础服务上已非常普遍,许多门店利润微薄,仅靠活体销售或少数高端客户维持。这种“虚假繁荣”不可持续,一批缺乏特色的门店会被淘汰。
专业人才缺口与服务质量参差:行业爆发式增长导致专业美容师、训练师、宠物医生等人才供不应求。结果就是服务质量不稳定,用户体验受损,最终会反噬整个行业的声誉。
活体繁殖与交易的伦理问题:如果监管跟不上,后院繁殖、星期猫狗、无序繁殖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动物福利问题,会成为整个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引发舆论危机和政策的收紧。
结论:模式可持续,但个体淘汰率会很高。可持续发展将不再依赖于开店数量的增长,而取决于整个产业能否完成专业化、标准化和差异化的升级。
二、它能否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发展宠物经济的样板?
答案是:可以借鉴,但难以完全复制。成都模式是一个“满分参考答案”,而非“标准公式”。
其他城市可以学习成都的精髓,但必须结合自身特点。
可复制的“软件”部分
理念先行:学习成都将宠物经济提升到“情感经济”、“体验经济”和“生活美学”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卖货和服务。
商业模式创新:“宠物+”复合业态、深度服务项目(派对、旅游、摄影)等创意可以被借鉴和移植。
社群运营思维:打造强粘性的客户社群,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建立品牌忠诚度,这是无论哪个城市都通用的法则。
难以复制的“硬件”与“基因”部分
城市文化与性格:成都独有的“巴适” 文化和慢生活氛围是其灵魂,这与宠物陪伴的调性天然契合。深圳的“搞钱”文化、上海的“精致”文化、北京的“大气”文化,都需要找到与宠物经济结合的不同切入点。
城市空间结构:成都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和大量的新兴社区,为社区宠物店提供了完美土壤。许多老城主导、城市结构紧凑的超大城市(如上海中心城区),可能更适合发展大型综合宠物Mall或商场店,而非社区店。
产业先发优势:成都已经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人才储备和品牌聚集效应,是其他城市需要长时间才能积累的。
因此,其他城市的正确姿势是:学习成都的“神”(创新意识和用户思维),而非简单模仿其“形”(开店数量和具体项目)。
三、未来的竞争是否会从“数量”转向“质量”和“服务深度”?
答案是:这不仅正在发生,而且将是未来生存的唯一路径。竞争维度已经彻底改变。
1、从“卷数量”到“卷质量”:
基础服务标准化:洗澡、美容等服务的流程、时长、用品都将有更透明的标准,价格战让位于价值战。干净、安全、无应激将成为底线。
医疗专业化:带有医疗资质的门店优势将愈发明显。提供疫苗接种、驱虫、小病诊疗等基础医疗服务的“宠物店+诊所”模式将成为社区店的升级方向。
2、从“卷流量”到“卷留量”(用户留存):
会员深度服务:竞争焦点不再是拉新客,而是如何服务好现有会员,挖掘其全生命周期的价值。例如,从幼宠到家、成年期保健到老年期护理和临终关怀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数据化驱动:利用数字化工具管理客户偏好、消费记录、宠物健康档案,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推荐。
3、从“卷服务”到“卷知识”和“卷体验”:
知识付费与教育:提供宠物行为训练、营养学课程、养宠知识讲座等,成为客户身边的“养宠顾问”,建立专业权威。
极致体验创新:竞争将上升到为宠物和主人创造独一无二的记忆和体验。比如定制化的主题派对、与顶级户外品牌联名的宠物露营活动、宠物艺术展等。这些服务的利润空间和壁垒远高于基础服务。
总结成都宠物经济的未来图景将是“金字塔形” 的:
塔基是大量提供标准化、高质量基础服务的社区店,满足日常刚需。
塔身是具备特定专业能力(如高端美容、行为矫正、特色医疗)的精品店。
塔尖则是少数擅长打造顶级体验和品牌文化的领导者,它们定义潮流,吸引全国性的客源。
未来的赢家,一定是那些真正理解人宠情感需求、用专业创造信任、用体验赢得口碑的品牌。成都的战场,已经从“蓝海”变成了“专业化的红海”。
来源:宠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