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餐饮圈的热闹事,估计没人能绕开罗永浩和李剑这两位的“隔空对战”。9月12号罗永浩直播时炮轰西贝,说对方用预制菜还卖高价,核心就一个要求:不反对预制菜,但得让消费者知道。
最近餐饮圈的热闹事,估计没人能绕开罗永浩和李剑这两位的“隔空对战”。9月12号罗永浩直播时炮轰西贝,说对方用预制菜还卖高价,核心就一个要求:不反对预制菜,但得让消费者知道。
来源网络
转天9月13号,新辣道创始人、信良记董事长李剑就站出来了,他还是罗永浩的长期合作伙伴,直接抛出20万元悬赏,要找人证明有连锁餐饮能做到“完全不用冷冻原料和添加剂”,明着反驳罗永浩“无冷冻无添加才是好餐馆”的说法,还强调自己是为行业正名,不是单纯帮西贝。
现在这事早就不是两个人的争执了,背后是整个餐饮行业的大讨论,预制菜的定义、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该有的知情权,每一个点都戳中了大家的神经。
其实我特别理解罗永浩的想法,咱们普通消费者去餐馆吃饭,花了比家常菜贵不少的钱,图的不就是新鲜、放心吗?要是花着现炒的钱,吃的却是提前做好冻起来的预制菜,还没人提前说,换谁心里都不痛快。就像你去水果店买新鲜草莓,结果老板给你的是冷冻解冻的,还按新鲜价算,这搁谁都得较真。
来源网络
但李剑说的也不是没道理,现在连锁餐饮想做大,完全不用冷冻原料真的太难了。就拿冻肉来说,正规渠道的冻肉都有严格的冷链运输和检验,反而比有些小餐馆来源不明的“鲜肉”更安全。还有大家常说的添加剂,酱油里的色素、饮料里的甜味剂,其实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对健康没影响,要是真追求“完全无添加”,可能连酱油炒饭都吃不上了。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预制菜没统一标准上,国家现在还没出台明确的预制菜标准,这就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理解差得远。西贝说“预加工不等于预制菜”,可罗永浩拿出保质期18个月的包装菜品,说这就是预制菜,你说谁错了?其实都没错,错在没有一个公认的“尺子”来衡量。
来源网络
现在不少餐饮企业都在声援西贝,巴奴火锅、吉祥馄饨这些品牌都表态了,这背后是行业的焦虑。大家怕“预制菜”成了贬义词,一提预制菜就觉得是“劣质、不安全”,可实际上很多预制菜的生产标准比小餐馆的后厨还高。但消费者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谁也不想当“冤大头”,花高价买加热一下就能吃的料理包。
我觉得这事最好的结果,就是能推动预制菜标准快点落地。之前听说《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审查完了,要是能把预制菜的定义、标注要求都写进强制规范里,企业知道该怎么生产、怎么标注,消费者也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很多矛盾自然就化解了。
就像老乡鸡,主动在菜单上标注餐品的加工方式,哪些是现炒,哪些是预制,反而赢了不少好评。这说明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被隐瞒”。只要坦诚相待,把该说的都说清楚,大家愿意为合理的价格、安全的预制菜买单。
来源网络
现在餐饮行业正在往工业化方向走,标准化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是好事,但不能丢了诚信。效率和诚信不是对立面,把供应链透明化、把品质把控好,才能走得长远。
其实这场争论说到底,是餐饮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平衡,效率和诚信的取舍,每一步都得兼顾消费者的感受。就像我们生活里遇到的很多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是要找到让大家都满意的解决办法。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不能被忽视,当标准越来越明确,企业越来越坦诚,咱们去餐馆吃饭时,才能真正吃得放心、吃得明白。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去餐馆吃饭,会特意问是不是预制菜吗?如果知道是预制菜,还会愿意买单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来源:清华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