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工信部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发改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在全国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外界普遍将此视为对黑公关、黑嘴、水军等顽疾的定向出击,目标是用制度化、常态化的治理压缩不实信息和带节奏空间,把讨论重新拉回到
9月10日,工信部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发改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在全国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外界普遍将此视为对黑公关、黑嘴、水军等顽疾的定向出击,目标是用制度化、常态化的治理压缩不实信息和带节奏空间,把讨论重新拉回到产品与服务。通知点名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并强调深挖幕后链条,排查触角延伸至相关公关与营销主体,形成企业自查、平台受理、部门研判、闭环追责的一整套流程。多位业内人士与车企管理层已公开表态支持,行业期待也在靠拢——希望竞争回到真功夫,让用户在更干净的信息环境里做理性选择。
这波整治,真刀真枪落到链条上
这次不只是处理几个账号那么简单。过去更多是对账号层面的处置与通报,这回在明确乱象类型的同时,把重心下探到组织和利益链条,盯的是不实内容的供给端。对被流量拉扯许久的汽车圈来说,边界被画实了:传播和营销不能游走在事实与情绪的灰区;靠负面施压换合作、用剪辑拼接制造伪对比的玩法,很容易被快速识别并集中处理。
企业端需要同步跟上。第一步是把传播合规流程理顺,商业合作如何标注、话术如何表述要说清楚,别因模糊表达制造误读。第二步是把证据管理前置,把产品参数、测试方法、场景设定、使用条件这些基础信息讲透,避免只给结论不示过程。第三步是把维权机制做实,一旦遇到明显不实或恶意引导,能迅速举证、及时回应、依法维权。
平台的责任同样加码。作为放大器和中枢,需要把受理与核验做得更高效,让举报、回访、结果公开形成闭环,既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也维护用户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对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会是噪音变少、信息更好核。评测与对比会更看重方法和过程,数据来源与时间窗口更容易查验;发布会和传播内容中的互相内涵会收敛,讨论回到真实道路、真实气候、真实场景的解决方案。
市场层面,饭圈式撕扯和极端标题带来的失真红利将逐步退潮,品牌竞争回到三电、安全、智驾、补能、售后、保值这些硬指标。三个月只是启动阶段,后续还需要在执法尺度、平台规则、行业自律之间持续磨合,但只要执行链条稳定,乱象的边际效应就会被一点点压下去。
回到产品与用户,流量战该收场了
这次整治的信号很直接:把声音还给事实,把注意力还给产品,把选择还给用户。对车企来说,这是一次经营思维的再校准。营销和公关的价值不在噱头,而在把技术路径、性能边界、使用成本讲清楚,把不同场景下的优劣势摆在台面上;研发和质量的投入不会再轻易被短期流量覆盖,长期稳定的口碑才是更重要的资产。
自媒体和机构号的门槛也在抬升。观点要有可核的证据支撑,视频和图文要把测试说明与样本来源交代清楚,商业合作在显著位置标注,别让客观评测和商业推广混在一起。靠情绪煽动换流量,随着平台审核和用户识别能力增强,性价比会越来越低。平台端同样要把流程做成可执行的版本:从算法分发到审核响应,再到典型案例公示,让快审快处和以案释法成为常态动作,既立规矩,也给理性讨论留下空间。
对普通用户来说,消费决策会更有抓手。看评测不只看结论,还要看测试条件与过程;看对比不只盯一帧截图,还要看同价位、同场景、同标准下的真实体验;看口碑不只看一次热点,还要看长期用车反馈、售后服务质量与保值表现。当产业叙事回到制造与服务,企业拼的是能否把技术从实验室稳稳带到量产,把一次体验在不同城市和季节里保持一致,把售后网络与补能体系真正打通。
整治不是清场,而是校准。它不否定正常的争论,也不屏蔽理性的质疑,恰恰是把讨论从谁话更狠拉回谁证据更足。在这个框架下,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会被看见,尊重事实的内容创作者会被认可,用户也能在更干净的舆论环境里做出更靠谱的选择。车圈真正需要的不是更高分贝的口号,而是更踏实的进步;可持续的爆款,还是长在产品和体验上。
来源:睿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