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冠宇“购买”日本松下锂电池专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5 00:37 2

摘要:今年5月,松下公布了2024财年决算报告,松下2024财年营业额8.46万亿日元,比上一财年微降0.5%;纯利润3662亿日元,同比大降17.5%。

作者:陆雨

日本松下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今年5月,松下公布了2024财年决算报告,松下2024财年营业额8.46万亿日元,比上一财年微降0.5%;纯利润3662亿日元,同比大降17.5%。

基于这样的财务状况,松下计划2025财年开始在日本和海外各裁员5000人。松下希望这一系列改革之后,在2026年有望利润实现增长。

实际上,松下在过去几年,已经在知识产权上表现得非常激进了,加大了将手中专利货币化的行动,通过双边诉讼、专利池等多种方式,将专利变为资产。

例如刚刚报道的松下在今年已经向中国的两家上市公司,光伏行业的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机器人行业的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出售了太阳能电池和机器人的专利。

不仅如此,松下在过去两年还在欧洲起诉小米OPPO,就是在推进其4G/5G专利的许可。最终经过诉讼,成功的实现了与小米和OPPO等手机企业的许可。

此外,松下还与韩国LG一同成立了锂电专利池Tulip,希望推动锂电池专利的许可。显然,该专利池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向中国锂电厂商收取许可费。

该锂电专利池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终于在今年5月,德国媒体公布了中国两家企业——珠海冠宇比克电池——已经加入了Tulip专利池。

而另一家锂电池厂商——欣旺达,遭遇到了来自该专利池权利人的德国禁令,面临的形势比较危急。

在这种背景下,根据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信息显示,珠海冠宇从松下获得了至少三件中国专利。

这三件专利分别是:名为“二次电池”的专利ZL201880018653.9;名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专利ZL200880001215.8;名为“锂二次电池”的专利ZL200710008331.X。

根据这三件专利的转让信息,松下在今年6-7月,将该专利最终转让至珠海冠宇名下。

经查询,这三件中国专利的美国同族专利,在美国专利商标局还没有记录显示已经转让给珠海冠宇。因此,尚无法确认,此次珠海冠宇从松下购买的“专利包”的实际范围。

那么,珠海冠宇为何此时要“购买”松下的锂电池专利?

上面提到的松下急于将手中的专利货币化,可能会是一个原因,但是如果从专利运营的多样化来思考,就会引发更多猜想。

首先是否与加入专利池有关?

珠海冠宇的“购买”行为是否与其加入Tulip专利池有关,是否是与该池管理方,包括实际的控制者LG或松下有关,是否是双方谈判的协议内容之一?

今年5月,德国专利媒体Juve-Patent报道中,首次证实了珠海冠宇比克电池已经与Tulip专利池达成协议。因此,6月松下开始着手将专利转让给珠海冠宇,从时间来看,能够衔接得上。

其次,是否与增强自身实力有关?

珠海冠宇目前还处在与宁德新能源的专利纠纷中,未来还有可能会与其它厂商发生纠纷。这种情况下,获得质量较好的松下锂电池专利,能够显著增强其专利武器库,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珠海冠宇是否会用这些从松下转让而来的专利,在中国向其竞争对手主张权利。

第三,是否与中国特殊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关?

锂电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和对外的国际名片,这种情况下,无论是LG,还是松下等外国锂电厂商,想要通过专利主张的方式,亲自在中国行权,恐怕投入产出比并不高。

因此,即使LG或松下可能会有一些锂电的重要专利,但是在评估之后,很有可能都会放弃亲自在中国对中国锂电厂商发起诉讼。这也是为何Tulip专利池在过去与中国企业的谈判和执法,都主要发生在欧洲的原因。

那是否就意味着这些国外锂电巨头之前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所以,出售一些专利,也不妨是一种好的方式。

第四,是否会引发新一轮“代理人”战争?

随着近期相继披露出来的松下向中国的光伏企业、机器人企业和锂电池企业都在出售专利,这些付出成本的企业是让这些收购而来的专利束之高阁,还是会拿出来在国内开展行权和执法,就成为很多人关注的一点。

如果说外国企业在中国行权有很多顾忌,那么中国企业在本土行权,情况总归是要更好一些,因为只有国人才会更了解本土的知识产权环境。

因此,这也会引发松下“出售”的这些专利,是否会在接下来看到国内爆发“代理人”战争的猜想。

尤其是现在很多专利池都有诉讼奖励机制的情况下,会否会鼓励一些企业走上积极行权的道路,值得关注。

而松下在这些专利交易中,到底是一次性买断的出售了专利,还是会有诉讼分成的协议在内,或是其它的诉讼激励,就成了到底会不会是一场“代理人”战争的关键证据。

来源:企业专利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