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会有疑问,小小的蒿草,怎么造成的影响会这么大?因为它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和人们也朝夕相处,甚至有一种蒿草的草籽被人们利用,成为了一道著名的面食-蒿籽面,温暖且填充着人们的肚腹。
这些天,在北方很多城市,“除蒿”、“雷暴哮喘”成为了热词。如果不看报道,很少有人能把二者联系到一起的。
很多人会有疑问,小小的蒿草,怎么造成的影响会这么大?因为它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和人们也朝夕相处,甚至有一种蒿草的草籽被人们利用,成为了一道著名的面食-蒿籽面,温暖且填充着人们的肚腹。
为什么这些年才会出现“雷暴哮喘”那样的情况?其实,这也是自己种下的因!
以前由于西北荒漠化,沙漠化严重,治理就成为了一个艰辛而坚定的浩大工程。像蒿草类植物由于其鲜明的存活特点(比如耐干旱,生长快,种植成本低,生命力极其顽强,固沙能力强等)而被人们选用作为治沙的“得力干将”。
近二十年来,在西北多个沙漠边缘地区,蒿草(尤其是其中的沙蒿)被广泛种植,起到防风固沙作用。这也给了沙蒿疯狂生长的机会,借由风的作用,遍布广袤的西北地区。
比如宁夏还曾实施飞播草籽以试验生态修复的效果。两千亩的试验地,草籽(种子)用量2600公斤,而沙蒿种子数量最多,达到了1040公斤……
等到意识到它的副作用,并且突出的时候,西北多地也把沙蒿移出推荐草种目录,可为时已晚。
当然了,造成“雷暴哮喘”,蒿草花粉积累只是一个主要原因,而气候的变化才是主要制造者。那就是雨线的北移,水汽集聚带来的闪电雷鸣,让这些草花粉成为了“大杀器”,最终让“雷暴哮喘”广为人知!
如今,自己种下的草,咬着牙流着泪也要把它除掉!
只是靠人工在蒿草花粉高峰期来临之前清理蒿草,不过杯水车薪,收效应该不大,毕竟西北那么大!就像宁夏前些天清理了170亩,跟西北面积比,算得了什么?
这时候,科学除蒿就派上用场了。比如研究如何让这些牛羊都不吃的蒿草变为“口粮”?有助于治理草场退化,并且减少治理难度。威记查资料就看到说把蒿草做成裹包青贮饲料的试验。比如研究像除草剂那样的东西,也可以通过飞播喷洒,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未来一定会想到办法的!
更重要的是北方城市群的联动和合作!因为只有自己除蒿,那么是阻挡不了风吹来的草籽的,只能是无用功!
可以说,面对蒿草带来的生态与健康双重挑战,科学治理的紧迫性愈发凸显。单靠传统的人工铲除已难奏效,必须构建"天-地-人"协同治理体系——从空中无人机监测花粉浓度,到地面微生物除草剂研发,再到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
这或许会和防沙治沙一样,成为一个科研课题!也就是当年为抵御黄沙而引入的治沙功臣,如今需要更精密的生态调控。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治理更需要全局视角。看到气象数据显示,近十年西北雨季延长了18天,雷暴天气频率增加27%,这要求除蒿行动必须与气象预警深度联动。银川作为“算力之城”,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城市,这些科技都能用在除蒿之战中吧?
威记不是专家,不过相信在科学调控与传统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动态平衡的可能。未来或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经过基因改良的蒿草依然挺立在沙漠边缘,但其花粉已失去致敏性;牧民们开着收割机将蒿草转化为生物燃料,而医院里的哮喘病例记录簿渐渐蒙上灰尘。
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智慧——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解的智慧。
而对于个人来说,口罩还是拿出来戴上吧!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来源:桂临塞上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