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傍晚,北京仿佛被施了魔法,一秒进入“冰河世纪”。通州、东城、朝阳、海淀等多区发布冰雹黄色预警后,乒乓球大小的冰雹密密麻麻砸向地面,部分城南路段迅速汇成“冰河”,场景十分震撼。
惊爆!北京街头秒变“冰河世纪”,网友镜头全记录
9月13日傍晚,北京仿佛被施了魔法,一秒进入“冰河世纪”。通州、东城、朝阳、海淀等多区发布冰雹黄色预警后,乒乓球大小的冰雹密密麻麻砸向地面,部分城南路段迅速汇成“冰河”,场景十分震撼。
当天晚上八点多,中国交通广播记者捕捉到惊人画面:大颗冰雹从天而降,砸在地面上溅起层层水花,街道瞬间水流成河,冰雹在湍急水流中翻滚,好似真的“冰河世纪”重现。有网友拍下楼下景象,直呼“像天空在倒冰块”,还有市民表示“在丰台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冰雹” 。视频里,行人们纷纷抱头躲避,脚步匆忙,车辆也小心翼翼地在积水中缓慢前行,溅起高高的水花。一些停在路边的汽车,车身布满密密麻麻的凹痕,成为这场极端天气的“受害者”。还有穿着短袖的市民,拿着铲子出门铲冰,一脸懵圈,似乎还没从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中回过神来。
其实,这不是北京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极端天气。去年6月27日下午,延庆区张山营、延庆镇、八达岭等乡镇就曾出现冰雹,最大直径达3至5厘米,因地势低洼,部分地点堆积约40厘米厚,路面瞬间变成“冰河”,同样刷爆网络。极端天气频发,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那么,这次北京突现“冰河世纪”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强对流天气“导演”的“冰与火之歌”
9月13日傍晚至夜间,丰台、房山、门头沟、昌平、顺义等地冰雹密集,多地局部堆积如“弹珠铺地”,地面迅速变白,犹如“冰河时代”。看到北京九月天降冰雹、地面瞬间变白的景象,确实会让人惊讶。这主要是强对流天气的“杰作”,虽然九月的北京已入秋,但出现冰雹并不算特别反常。
1. 高空冷涡影响:一个旋转的冷空气聚集地(冷性涡旋)“闯入”暖空气地盘,被暖空气“包围”形成。它是强对流天气的重要触发系统之一,能带来短时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等天气。此次北京出现冰雹天气,高空冷涡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触发作用。冷涡使得冷暖空气剧烈交汇,为后续一系列天气变化奠定了基础。
2. 大气层结不稳定:北京白天天气较好,气温回升,近地面层空气变暖;而高空有冷空气渗透,导致上冷下暖,大气层结不稳定,极易引发空气的强烈垂直对流。这种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就像是一个即将爆发的火药桶,只要有合适的触发条件,就会引发强烈的对流运动。在这次事件中,白天的升温让近地面空气能量充足,而高空冷空气的到来则成为了点燃“火药桶”的导火索,促使空气强烈上升,为冰雹的形成创造了动力条件。
3. 适宜的水汽条件:大气中存在一定的水汽输送,为冰雹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原料”。充足的水汽是冰雹形成的物质基础。当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水汽会逐渐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这些小水滴和冰晶在后续的过程中不断合并、增长,最终形成冰雹。此次北京地区的水汽条件较为适宜,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冰雹形成的物理过程
强烈的上升气流将水滴带到-10℃到-30℃的云层高度,形成雹胚;雹胚在反复升降中不断吸附过冷水滴、冰晶变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降落。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水滴被快速带到高空低温区域,迅速冻结形成雹胚。这些雹胚就像一个个“种子”,在云层中随着气流不断运动。当它们再次遇到过冷水滴或冰晶时,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大。随着雹胚越来越大,其重量也逐渐增加,当上升气流无法再支撑它们的重量时,就会从天空掉落,形成我们看到的冰雹。
北京冰雹的季节与地理因素
北京冰雹的高发期一般在5月至9月,尤其是6月中下旬。此时冷暖空气活动仍较频繁,容易形成剧烈对流。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冷暖空气的交锋较为频繁。在5 - 9月期间,夏季风带来暖湿空气,而北方的冷空气也时有南下,两者相遇就容易产生剧烈的对流天气,从而增加了冰雹出现的概率。特别是6月中下旬,太阳辐射较强,地面受热不均,进一步加剧了空气的对流运动,使得冰雹更容易发生。
此次冰雹天气特点
根据气象部门的预警和实况,2025年9月13日傍晚的这次冰雹天气有以下特点:
1. 局地性强:属于分散性的雷阵雨天气,并非全市范围都出现冰雹。这次强对流天气主要集中在部分区域,像通州、丰台等地冰雹明显,而其他一些地区则只是出现了降雨或大风天气。这是因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往往与局部的地形、热力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某些特定区域,由于地形的影响,暖湿空气更容易聚集和抬升,从而引发强对流,导致冰雹的出现。
2. 突发性明显:强对流天气来得快,去得也快。从网友拍摄的视频和记录来看,短时间内天空就突然下起了冰雹,让人措手不及。而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又迅速停止。这种突发性使得市民很难提前做好充分的防范准备。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往往是在短时间内各种气象条件迅速变化的结果,当触发条件满足后,对流运动迅速发展,导致天气突变;而当能量释放完毕,天气又会很快恢复平静。
3. 伴随其他天气现象:不仅有小冰雹(山区及部分区),还伴有7 - 9级、甚至局地10级以上的短时大风以及雷电活动。大风呼啸,吹倒了一些树木和广告牌;雷电交加,让整个天空变得更加恐怖。这种多种极端天气现象同时出现的情况,大大增加了此次天气过程的破坏力。大风会加剧冰雹的冲击力,对建筑物、农作物等造成更大的损害;雷电则可能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大威胁。
北京九月天降冰雹,主要是高空冷涡这个“天气导演”,配合本地不稳定的能量和水汽,共同上演的一出“冰与火”的短剧。它虽然看起来有点吓人,但也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种正常表现。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极端天气频发背后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异常,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稳定和安全。
来源:用户小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