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岁,一米八几的个子,笑起来有颗小虎牙,当年《太子妃》里一袭白衣,被弹幕喊“白月光”。
凌晨刷手机,看到“于朦胧”三个字挂在热搜第一,心里咯噔一下。
点进去,词条却写着“意外坠楼,警方排除他杀”。
评论区里全是“不信”“怎么可能”“他才36岁”。
那一刻,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手指停在屏幕上方,半天划不动。
36岁,一米八几的个子,笑起来有颗小虎牙,当年《太子妃》里一袭白衣,被弹幕喊“白月光”。
就这么没了,官方一句“排除刑案”就想翻页?
网友炸锅,情理之中。
时间回到上周五晚,北京朝阳,某酒店式公寓。
于朦胧被曝从19层坠落,清晨6点清洁工发现遗体。
警方通报简短:聚餐后独自返回,监控显示无外人进入,初步排除他杀。
可网友扒出现场照片,楼层走廊地毯上一只男士鞋,不是于朦胧常穿的牌子;玻璃窗碎裂方式也奇怪,自内向外,却呈“放射状+二次撞击”痕迹。
疑点像雪球,越滚越大。
紧接着,导演程青松、编剧极光光被顶上枪口。
两人先后发博:“当晚只是普通聚餐,散场后各回各家。”配图是模糊合照,灯光诡异,像极公关模板。
网友不买账:既然清白,为什么把评论区设成“关注100天才能留言”?
为什么编辑记录里删掉了“于朦胧”三个字?
越删越像心虚。
真正让事件升级的是孙德荣。
这位带过罗志祥、教过贾静雯的台湾王牌经纪人,凌晨开直播,红着眼说:“我带过他三年,他最怕高,连吊威亚都要做半小时心理建设,怎么可能自己爬窗?”
一句话,把“意外”撕开一道口子。弹幕瞬间刷满“彻查”。
随后,疑似于朦胧小号被扒。
最后一条微博停在4月30日,只有两个字:“累了。”配图是漆黑天花板。
粉丝把图提亮,发现天花板边缘有奇怪反光,像摄像头的红点。
再往前翻,他曾在粉丝群留言:“合同还有三年,像卖身契,走也走不了。”配图是一张空白A4纸,角落隐约能见“违约金×倍”字样。
娱乐圈“卖身契”不是新鲜事,可一旦和死亡挂钩,味道就变了。
有媒体联系到当晚聚餐的“局外人”——某视频平台副总、某基金合伙人、某选角导演。
名单一出,舆论炸锅:原来不是简单朋友局,是新项目“围炉夜话”。
于朦胧原定男二,开机前一周被换角,理由是“市场反馈一般”。
粉丝爆料,他为此推掉两部男一网剧,损失近千万。
换角、违约金、高压、陪酒,所有关键词串在一起,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警方二次通报姗姗来迟:已调取监控,发现坠楼前走廊出现一名戴鸭舌帽男子,身形模糊,停留13秒后离开。
同一时段,消防通道摄像头“设备检修”,什么都没拍到。
“设备检修”四个字,网友太熟了。
上一次出现,是某顶流酒店事件;再上上一次,是某爱豆夜店风波。
娱乐圈监控坏得总是恰到好处。
孙德荣在直播里补刀:“别查了,再查就是‘抑郁症’,套路我闭眼都能背。”弹幕一片“哈哈哈”,笑着笑着就哭了。
抑郁症成了万能背锅侠,好像只要贴上这三个字,所有追问都变成“吃人血馒头”。
可网友翻出于朦胧上周采访,主持人问“最近睡眠怎样”,他笑着答“每天能睡够6小时,挺知足”。
一个打算轻生的人,会精心给粉丝准备六一儿童节礼物?
会提前订好下月健身私教课?
会连夜读完新剧本,用荧光笔标满备注?
说不通。
舆论继续发酵,业内开始有人说话。
某不知名演员发博:“见过凌晨三点的选角酒店吗?走廊站满年轻男孩女孩,手里攥着简历,像等着被翻牌的商品。”
配图没有自拍,只有一地矿泉水瓶,和一双双磨破的高跟鞋。
网友顺势扒出“选角副导演”群聊截图:
“今晚局,必须带脸带身材,能喝者优先。”
“不陪到凌晨别想拿合同。”
字字句句,像旧社会卖身契,只是换了个二维码。
事件走到这一步,早已不是“于朦胧一个人”的事。
有人质问:为什么明星日入208万,还喊累?
跟帖回答:208万是头部,90%艺人月收入不过万,还要自己倒贴妆发、应酬、买热搜。
金字塔尖的蛋糕越大,底座就越冷。
于朦胧算中间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依旧逃不掉“陪酒、换角、压价”三连击。
网友总结:娱乐圈不是圈,是绞肉机,只是有人被看见,有人被静音。
再回到那栋公寓。
19层,1906房,网传是某影视公司长租“招待所”。
同层住户爆料,凌晨常听见走廊高跟鞋声,持续到天亮。
物业却回应:“我们这里是私人公寓,不对外营业。”一句话,把“招待所”洗成“私人聚会”。
可天眼查显示,该房产权归属某文化公司,法人正是当晚聚餐的投资人之一。
巧合多了,就不是巧合。
粉丝在线下自发献花,被保安以“影响交通”为由清走。
第二天,花没了,地面干净得能照镜子。
有人拍到保洁阿姨把花塞进垃圾车,一边塞一边抹泪:“孩子,阿姨只能做这么多。”视频点赞破百万,评论区一句话高挂:“如果连怀念都要被管理,那真相怎么办?”
真相,像被反复擦拭的玻璃,越擦越花。
警方第三次通报,终于承认“部分监控缺失,已刑事立案”。
短短十二字,热搜爆掉。
可网友不敢高兴,经验告诉所有人:立案不等于破案,更不等于公布。
孙德荣再次发声:“别等了,等来的只会是‘证据不足’,大家散了吧,保住自己的工作要紧。”
一句话,把热血浇成凉水。可这次,凉水没熄灭火焰,反而让火往更深处烧。
网友开始给广电总局留言,要求建立“艺人心理健康年检”“经纪合同范本备案”。
短短两天,留言板突破30万条。
某大厂员工匿名发帖:在内网发起“拒绝陪酒”投票,超半数同事支持,却被HR约谈“别蹭热点”。
现实像回音壁,喊出去的声音,弹回来变成巴掌。
可于朦胧事件依旧挂在热搜,像钉子户。
品牌方悄悄下架与他合作的海报,粉丝却把他的剧照刷成头像,一眼望去,微博一片“白月光”。
有人嘲讽:换头像有什么用,能复活吗?
粉丝答:不能,但可以让世界记得,他来过,不是一纸“意外”就能抹掉。
一句话,把冷漠怼到墙角。
事件还在发酵,真相还在路上。网友能做的,只剩不停问、不停顶、不停@。
也许最后仍是“证据不足”,也许幕后的人依旧逍遥。
可至少,这次让“潜规则”三个字真正出圈,让爸妈辈也知道:原来明星不是天天数钱,也可能夜夜数伤口。
如果于朦胧的死,能换来一份合同范本、一条心理热线、一次选角透明,那他的离开,就不只是“意外”两个字那么轻。
别忘了,下一个被推上19层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所以,别散,继续盯。热搜会掉,记忆不能掉。
来源:清浅良心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