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白宫会议室到玉米地需要几步?唐闻生的人生剧本告诉你,有时候命运翻脸比翻书还快。她可是个在纽约出生的中国姑娘,英语说得比中文还溜,最后却在外交战场上成了关键人物。你说这人生奇不奇妙?
从白宫会议室到玉米地需要几步?唐闻生的人生剧本告诉你,有时候命运翻脸比翻书还快。她可是个在纽约出生的中国姑娘,英语说得比中文还溜,最后却在外交战场上成了关键人物。你说这人生奇不奇妙?
1962年,这姑娘考进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天天跟单词语法打交道。毕业之后直接进了外交部,从最基础的翻译工作干起,整理文件做口译,一步步积累经验。谁都能看出来,这姑娘不简单。
1972年尼克松访华,她成了现场翻译。那场面可严肃了,她得一边听对话一边记要点,控制节奏核对词汇,确保两边的大人物都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这场活儿干得漂亮,让她在外交圈里一下子出了名。
可谁能想到呢?1977年9月,唐闻生突然接到通知,要去外交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说走就走,她收拾行李离开北京,直接奔向了农村。到了干校,住的是集体宿舍,睡的是硬板床,四周全是农田。
每天早晨五点起床,洗漱完就集合领任务。拿着锄头下地干活,刨地翻土准备播种。中午简单休息会儿,下午还得插秧苗,收获季节就更忙了,割麦子捆麦子扛麦子。晚上回到宿舍,还得参加学习小组,看材料搞讨论。
吃的都是粗粮,玉米粥就咸菜是常态。冬天穿着棉衣挖水沟,手冻得通红也不敢停。下雨天戴着斗笠推车运肥料,泥泞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她在干校待了一年多,从脑力劳动彻底转成了体力劳动。
这段日子让她彻底远离了外交工作,不再接触国际文件,整天就跟庄稼打交道。五七干校是那个年代的特殊机构,很多干部和知识分子都被安排到农村劳动锻炼。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这个转变确实够大的。她在那里一直待到1978年11月。
离开干校后,唐闻生先回到外交部等待分配。1984年3月,她被调到了中国日报社,当上了副总编和编委。天天审英文稿开编辑会选主题,靠着过硬的语言能力把关内容。中国日报是1981年创刊的英文报纸,专门负责对外宣传。她把外交工作的严谨作风带到了新闻行业。
1986年4月,唐闻生又转战铁道部,担任外事局局长,后来升任国际合作司司长。处理对外事务,和外国人谈铁路项目,引进技术设备,一直干到1999年7月退休。
退休后唐闻生住在北京,过着低调的生活。她没有结婚,父母去世后一直独自生活。平时喜欢看书,家里中外书籍琳琅满目,偶尔会参加一些纪念活动。2024年,她获得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这是对她一生贡献的最好肯定。
从外交舞台到田间地头,再从报社到铁道部,唐闻生的人生就像坐过山车,起起落落却从不言弃。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这样的人生故事,是不是比电影剧本还要精彩?
来源:历史红墙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