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践行“语文核心素养”理念,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合作探究中,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深刻体会鲁迅作品对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思考。
感悟社会变迁,探究人性与希望
——《故乡》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故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版本: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践行“语文核心素养”理念,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合作探究中,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深刻体会鲁迅作品对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思考。
三、内容分析
《故乡》是鲁迅的经典短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通过故乡景象的今昔对比、闰土与杨二嫂的人物变化,揭示辛亥革命后农村的衰败、农民的苦难与精神麻木,表达作者对“新生活”的渴望与探索。文本语言凝练且富有张力,人物刻画深刻典型,主题蕴含对社会与人性的哲思,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优质载体。
四、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小说有一定阅读基础,但对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鲁迅作品的深层意蕴理解较浅。他们善于形象思维,喜欢情境化、探究性学习,需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分层问题引导,帮助其深入文本,体会人物命运与社会的关联。
第一课时:重回故乡,初感变迁
一、教学目标(语文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读写“阴晦、萧索、伶俐、愕然”等词语;通过朗读,把握环境描写与人物对话的语言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我”回故乡的行踪与见闻,理清文章脉络;对比“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初步培养比较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记忆中故乡”的环境描写,感受画面美与意境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故乡承载的乡土文化与作者的情感寄托,初步感知旧中国农村的社会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章脉络,赏析“记忆中故乡”的环境描写。
难点:体会“现实故乡的萧索”与“记忆故乡的美好”的对比,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落差。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故乡文化探访团”启程(3分钟)
1.道具与氛围:教师手持2-3张“民国江南农村老照片”(模拟道具,内容可设为:清末民初江南水乡的青石板路、农田里劳作的农民、村口的老槐树),投影同步展示照片,播放轻柔的民国风民乐(如《茉莉花》纯古筝版,音量调至微弱背景音)。
2.引导语与互动:
教师(面带温和笑意,语气亲切):“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成立‘故乡文化探访团’,我是你们的探访导师。大家看投影里的照片——这是百年前江南农村的样子,而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鲁迅先生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在出发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记忆里最难忘的‘故乡场景’是什么?(停顿10秒,邀请1-2名学生简单分享,如“奶奶家的老院子”“村口的小河”)很好!带着对‘故乡’的这份感受,我们现在就跟随鲁迅,一起踏上故乡探访之旅吧!”
(二)语言热身:字词闯关进故乡(5分钟)
1.字词呈现与分组:
投影出示生字词(分两类标注):
基础词:阴晦、萧索、伶俐、愕然、鄙夷、嗤笑
难点词:祭祀、应酬、世面、惘然、隔膜、恣睢
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4-5人),每组对应1类字词,明确“闯关任务”:组内先互助认读,再派1名代表上台“闯关”(朗读+解释词义)。
2.闯关与指导:
基础词闯关:如学生读“鄙夷”时,若声调不准(误读为“bǐ yí”→正确为“bǐ yí”,此处需确认读音无误,重点指导“嗤笑(chī xiào)”,避免读成“cī xiào”;解释“萧索”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场景造句:“冬天的公园没有花草,显得很萧索”。
难点词突破:针对“恣睢”,先拆解字形(“恣”为“心”旁,表任意;“睢”为“目”旁,表瞪眼看),再结合文中杨二嫂“偷手套、说风凉话”的行为,明确词义:“任意胡为、放纵刻薄”,并补充例句:“他因生活窘迫,渐渐变得恣睢,总爱占小便宜”。
3.通关奖励:4组全部闯关成功后,教师宣布:“恭喜所有探访者通过‘字词关卡’,正式获准进入鲁迅的故乡!”
(三)梳理行踪:绘制“探访路线图”(15分钟)
1.文本细读与标记(5分钟):
教师布置任务:“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第1-5段(明确段落范围,避免学生盲目阅读),用‘△’标出‘我’回故乡的地点,用‘波浪线’标出描述各地点景象的句子,时间5分钟。”
(预设:学生可能漏标“船上”这一地点,教师巡视时需提醒:“‘渐近故乡时’是在什么地方观察的?——对,是在船上,这也是重要的探访地点。”)
2.小组合作绘图(7分钟,细化分工):
分组与分工:每组设“记录员”(记录文中地点与景象关键词)、“绘图员”(在空白路线图模板上绘图,教师提前打印发放,模板含“起点:异地→船上→家门口”的简易框架)、“发言人”(负责后续展示讲解)。
绘图要求:需标注3个核心地点(船上、渐近故乡、家门口),并在每个地点旁用1-2个词语标注景象特点(如“船上:冷风吹、篷隙”“渐近故乡:苍黄天空、萧索荒村”),可画简单简笔画(如用“×”表示荒村,用“↓”表示冷风)。
3.展示与点评(3分钟):
邀请2组“发言人”上台展示路线图,讲解:“我们组标了哪些地点?每个地点的景象是怎样的?”
教师点评重点:① 地点是否完整;② 景象特点是否贴合原文(如“萧索荒村”是否对应“没有一些活气”),并补充:“‘我’的行踪是‘异地→船上→家门口’,这是一条‘归乡路线’,而景象从‘模糊’到‘清晰’,也为后文的‘悲凉感’做了铺垫。”
(四)回忆故乡:走进“记忆博物馆”(15分钟)
1.触发回忆:文本定位(2分钟):
教师提问:“当‘我’回到家门口,母亲提到了一个人,让‘我’想起了记忆中的故乡——这个人是谁?(学生答“闰土”)请大家找到课文第10-12段,这是‘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也就是我们‘记忆博物馆’的核心展区。”
2.情景朗读:感受画面(5分钟):
分层朗读:
① 教师范读(语气轻快、充满画面感,重点突出“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等色彩词);
② 学生齐读(要求模仿教师语气,想象自己是“我”,在回忆童年好友);
③ 个别朗读(邀请2-3名学生,读后请其他学生点评:“他的朗读有没有让你仿佛看到少年闰土刺猹的画面?哪个词读得最有画面感?”)。
细节聚焦:投影单独出示“少年闰土刺猹”片段,用不同颜色标注关键词: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碧绿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颜色词(深蓝、金黄、碧绿)给你什么感受?(学生答“明亮、鲜活、充满生机”)少年闰土的动作(捏、刺)又体现了他的什么特点?(勇敢、敏捷)”
3.画面创作与分享(5分钟):
发放空白画纸,要求学生:“用3分钟时间,画出你心中‘少年闰土刺猹’的画面,不用画得太复杂,重点画出你印象最深的元素(如圆月、西瓜、少年)。”
画完后,邀请2-3名学生展示画作,讲解:“你为什么重点画这个元素?它对应文中的哪句话?”(如学生画“银圈”,对应“项带银圈”,体现闰土的天真)。
4.对比赏析:体会情感(3分钟):
教师投影并列展示“现实故乡”(苍黄天空、萧索荒村)与“记忆故乡”(深蓝天空、碧绿西瓜)的文字片段,提出问题链:
① 现实故乡的“萧索”与记忆故乡的“鲜活”,形成了什么手法?(对比)
② 为什么“我”的记忆里,故乡会这么美好?(因为记忆里有童年的快乐、纯真的友谊,是“我”对故乡的情感寄托)
③ 这种对比,让“我”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期待到悲凉、失落)
(预设:学生若答不出“情感寄托”,教师可举例:“就像你们回忆小时候的玩具,会觉得它特别可爱,因为它藏着你的快乐——鲁迅对故乡的记忆,也藏着他的童年快乐。”)
(五)初遇乡邻:速写“杨二嫂印象”(7分钟)
1.文本定位与圈画(2分钟):
教师:“‘我’在家门口等待闰土时,先遇到了另一位乡邻——杨二嫂。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13-16段,用‘○’标出描写杨二嫂外貌的词,用‘□’标出描写她语言的句子,用‘△’标出描写她动作的词。”
2.细节分析:感知形象(3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圈画内容,教师投影汇总并分析:
外貌:“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引导学生思考:“‘圆规’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受?(瘦弱、刻薄、不端庄)”
语言:“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咧!”“贵人眼高”“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引导学生模仿语气朗读(尖酸、讽刺、阴阳怪气),体会:“这些话体现了杨二嫂的什么性格?(势利、爱搬弄是非)”
动作:“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飞也似的跑了”——提问:“‘塞’和‘飞也似的跑’,说明杨二嫂有什么特点?(自私、贪小便宜、做贼心虚)”
3.情景任务:“乡邻速写”(2分钟):
教师:“请大家用1句话,给杨二嫂画个‘人物速写’,比如‘杨二嫂是一个尖酸刻薄、爱贪小便宜的乡邻’。”
邀请3-4名学生分享,教师总结:“杨二嫂的出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乡邻的变化,也暗示了故乡的人际关系——不再像记忆里那样淳朴了,为下节课我们分析闰土的变化做了铺垫。”
(六)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手持“探访手册”模拟道具):“今天的探访任务完成啦!我们一起梳理了‘我’的故乡路线,看到了‘现实故乡的萧索’与‘记忆故乡的鲜活’,还初遇了尖酸的杨二嫂。大家在‘探访手册’上(可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简单记录)记下两个关键词:对比、悲凉。下节课,我们将重点探访核心人物——闰土,看看他二十多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七)作业(3分钟)
① 背诵任务:“背诵‘少年闰土刺猹’的片段(课文第11段),明天上课我们进行‘背诵抽查’,要求准确、有感情,能体现画面感。”
② 日记任务:“以‘故乡探访者日记’为题目,写15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① 包含‘现实故乡的景象’和‘记忆故乡的景象’两个内容;② 写出你作为‘探访者’的感受(如悲凉、失落);③ 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明天收上来,我会重点点评‘感受是否贴合文本’。”
四、板书设计
故乡(鲁迅)
现实故乡:萧索、悲凉 —— 环境:阴晦、苍黄、荒村
记忆故乡:美好、鲜活 —— 少年闰土:小英雄、活泼
第二课时:深探人物,感悟希望
一、教学目标(语文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闰土、杨二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品味人物语言的个性
化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少年与中年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探究人物命运的
社会根源;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的哲理,提升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感受鲁迅笔下人物的典型性与悲
剧性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旧中国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体会作者对“新生活”的追求,传承鲁迅的批判精神与希望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难点:理解“厚障壁”的内涵与“希望”的哲理,把握小说主题。
(一)情景导入:“人物探访”再出发(3分钟)
1.回顾与衔接:
教师投影展示“第一课时探访成果”(路线图、杨二嫂速写),提问:“上节课我们作为探访者,初步感受了故乡的变迁——谁能说说,现实故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学生答“萧索”“悲凉”)今天,我们的探访重点是‘人物’,核心目标是解开两个‘谜题’:① 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中年闰土?② 杨二嫂的变化背后,藏着怎样的生活困境?现在,让我们开启‘人物深度探访’之旅!”
2.道具辅助:投影出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对比图”(左侧:活泼少年举钢叉;
右侧:苍老农民提纸包),让学生直观感受“变化”,激发探究兴趣。
1.小组合作:填写“闰土变化对比表”(8分钟,细化表格与分工):表格细化(提前打
印发放,含“原文依据”栏):
对比维度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原文依据(各找2-3处)外貌紫色圆脸、项带银圈灰黄脸、皱纹深、破毡帽、手如松树皮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圈”;中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语言活泼、讲新鲜事(捕鸟、看瓜、刺猹)迟钝、少话、称“我”为“老爷”少年:“我管保比他们偷的多”“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中年:“老爷!……”“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动作
敏捷(捏钢叉、捕鸟)
瑟索、迟钝(提纸包、磕烟灰)
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雪地捕鸟时,开
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中年:“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神态怕羞但热情、眼睛有神欢喜又凄凉、麻木、恭敬少年:“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此处“通红”是健康的,与中年不同);中年:“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小组分工:每组4人,分别负责“外貌”“语言”“动作”“神态”4个维度,1人记录,1人汇总,确保每个维度都有具体原文支撑。
2.小组展示与点评(5分钟):
邀请2组上台展示表格,重点讲解“语言”和“神态”维度:
教师追问:“中年闰土为什么会称‘我’为‘老爷’?(学生答“陌生了”“有距离了”)这种‘距离’,鲁迅在文中称它为‘可悲的厚障壁’——大家找一找这个词在第几段?(第23段)”
3.情景讨论:探究“厚障壁”的根源(5分钟,细化问题链与背景补充):
分层问题设计:
① 表层问题:中年闰土的生活过得怎么样?(苦、穷、不太平——从“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可看出)
② 中层问题:是什么让他的生活这么苦?(引导学生从文中找线索,再补充背景: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农村赋税沉重,地主剥削严重,农民饱受“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
③ 深层问题:“厚障壁”仅仅是“我”和闰土的距离吗?它本质是什么?(明确:是封建等级观念、贫困生活共同造成的“精神隔膜”——闰土不仅身体被生活压垮,精神也变得麻木、顺从)
背景补充:发放“民国农村生存状况”资料卡片(100字左右,内容:1912-1920年,江南农村每亩地赋税比清末增加30%,军阀混战导致农田被毁,许多农民被迫逃荒,多子女家庭更是难以糊口),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背景对闰土的影响。
4.朗读体会:感受“隔膜”(2分钟):
全班齐读第23段(“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要求:“读‘老爷’时,语气要恭敬、迟疑;读‘可悲的厚障壁’时,语气要沉重、无奈,体会‘我’的心痛。”
(三)杨二嫂之变:透视世态人情(12分钟)
1.自主探究:梳理杨二嫂的“三重变化”(4分钟):
教师布置任务:“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3-18段,找出杨二嫂的‘三重变化’——外貌变化、性格变化、对‘我’的态度变化,用‘→’梳理在笔记本上,时间4分钟。”
(预设学生梳理方向:
外貌:年轻时“豆腐西施”(漂亮、端庄)→ 现在“细脚伶仃的圆规”(瘦弱、刻薄);
性格:年轻时“安分守己卖豆腐”→ 现在“尖酸刻薄、贪小便宜”;
态度:一开始“不认识我”→ 认出后“讽刺我阔”→ 最后“偷我母亲的手套”)
2.小组分享与补充(3分钟):
每组派1名代表分享梳理结果,教师投影汇总,补充文中细节:“文中说‘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年轻时的杨二嫂是受欢迎的;而现在‘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可见她已经被生活逼得失去了体面。”
3.情景思辨:“杨二嫂是可憎还是可悲?”(4分钟,细化辩论与总结):
辩论分组: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杨二嫂是可憎的”,反方“杨二嫂是可悲的”,每组有2分钟准备时间,1分钟发言时间。
辩论引导:
正方可从“尖酸讽刺、偷东西、搬弄是非”角度说(如“她明明不认识‘我’,却故意
说‘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是故意抹黑”);
反方可从“生活压迫”角度说(如“她一个女人,在动荡的社会里很难生存,贪小便宜是为了活下去,是被生活逼的”)。
教师总结:“杨二嫂既是‘可憎’的——她的刻薄伤害了别人;也是‘可悲’的—
—她是旧中国底层小市民的缩影,在贫困和动荡中,人性被扭曲,失去了尊严。鲁迅写杨二嫂,是为了让我们看到:除了农民闰土,小市民也在承受社会的苦难。”
4.对比延伸:闰土与杨二嫂的“变与不变”(1分钟):
提问:“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不同:闰土变得麻木顺从,杨二嫂变得尖酸刻薄;相同:都是被社会压迫导致的变化,都是旧中国底层人物的悲剧)”
(四)主题探究:感悟“希望之路”(15分钟)
1.聚焦哲理句:拆解关键词(3分钟):
投影出示结尾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教师引导:“请大家用‘△’标出句中的关键词(希望、路、走的人多了),思考:‘路’
在这里仅仅是现实中的路吗?它比喻什么?(明确:‘路’比喻‘希望之路’‘新生活之路’)”
2.“希望之路研讨会”:分层讨论(7分钟):
讨论步骤:
① 个人思考(2分钟):“‘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提示:希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永远没有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人去追求)”
② 小组讨论(3分钟):“结合全文,鲁迅希望的‘新生活’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从‘反方向’推导:既然现实是‘萧索、麻木、隔膜’,那么‘新生活’就是‘热闹、鲜活、平等、有尊严’的生活)”
③ 全班分享(2分钟):每组推选1名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教师总结:“鲁迅的‘希望’不是空想,而是‘行动’——‘走的人多了’就是‘大家一起努力’,只有更多人去追求平等、有尊严的生活,‘新生活之路’才能走出来。”
3.对比阅读:拓展“希望”的内涵(2分钟):
补充鲁迅《呐喊》自序中的句子:“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提问:“这句话和《故乡》的结尾,都体现了鲁迅对‘希望’的什么看法?(明确:希望需要‘青年行动’,需要‘主动追求’)”
4.联系现实:“我为希望之路添砖加瓦”(3分钟):
教师引导:“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能只懂‘希望’的道理,还要知道怎么去‘走’这条路。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能做哪些小事,为‘新生活’(比如更平等、更温暖的社会)努力?”
(预设学生回答方向:① 尊重身边的劳动者(如保洁阿姨、快递员),打破“等级观念”;② 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减少“隔膜”;③ 认真学习,将来用知识为社会做贡献)
教师总结:“哪怕是一句礼貌的问候、一次小小的帮助,都是在‘走’希望之路——就
像鲁迅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五)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今天的人物探访之旅结束了!我们解开了两个谜题:闰土的麻木是社会压迫的结果,杨二嫂的刻薄是生存困境的产物。更重要的是,我们读懂了鲁迅的‘希望’——路不是天生有的,是走出来的;希望不是空想的,是做出来的。故乡的变迁,是旧中国的悲剧,但鲁迅的‘希望’,却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
(六)作业设计(3分钟)
① 基础作业(必做):完成“积累拓展”第四题(文中三句重点语句的理解),要求:① 每句理解不少于80字;② 结合文中内容,不空谈;③ 字迹工整,明天课上交流。
② 拓展作业(选做,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续写“宏儿与水生长大后的见面情景”(300字左右),要求:① 体现“新生活”的特点(如平等、温暖、有希望);② 写出两人的互动 (如一起讨论未来、帮助家乡);③ 语言符合人物身份(青年形象,积极向上)。
四、板书设计
故乡(鲁迅)
人物之变:
闰土:少年(活泼勇敢)→ 中年(麻木隔膜)
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刻薄扭曲)
↓ 社会根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主题:希望 = 行动 → 路是人走出来的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