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后厨现24个月西兰花!硬刚罗永浩反遭国标锤,别当冤大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07:11 1

摘要:罗永浩在直播间举着西贝儿童餐里的西兰花包装时,镜头特意怼近了保质期那行字——24个月。他没多绕弯子,直接问镜头外的观众:“你们给孩子买三四十块钱的儿童餐,是想让他吃放两年的菜?”这话一出来,评论区瞬间炸了,有宝妈说前几天刚带娃吃过,现在越想越膈应,还有人翻出之

罗永浩在直播间举着西贝儿童餐里的西兰花包装时,镜头特意怼近了保质期那行字——24个月。他没多绕弯子,直接问镜头外的观众:“你们给孩子买三四十块钱的儿童餐,是想让他吃放两年的菜?”这话一出来,评论区瞬间炸了,有宝妈说前几天刚带娃吃过,现在越想越膈应,还有人翻出之前西贝说“现做现炒”的宣传视频,嘲讽这哪是现做,分明是“现拆冷冻包”。

谁能想到,西贝的回应比这事本身更离谱。贾国龙先是拍板说“开放后厨让大家看个明白”,结果记者一进去,热闹比料还多。冰柜里翻出一年前的羊腿不算,煮好的羊排被记着数了数,中午卖、晚上卖,转天中午接着卖,连羊肉串都能隔夜卖两天。有厨师被问起这事儿,还挺理直气壮:“家里晚饭没吃完不也留到第二天?”这话听着没毛病,但谁会花一百多块钱,跑到餐厅吃“家里也能剩下的饭”?更荒唐的是,西贝还硬说这些隔夜菜“和现做味道没差”,有网友怼回去:“那你咋不把价格也降到家里剩菜的水平?”

后厨里的槽点远不止这些。有记者拍到厨师长面对镜头,坦坦荡荡说自己没有厨师证,旁边另一个厨师正拿着漏勺往下水道里掏,铁勺碰着管壁当啷响,不知道是想捞点漏下去的食材,还是单纯把后厨当自家厨房折腾。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上海一家门店的员工,之前有人调侃西贝的厨师就是“加热员”,他非要反驳:“一道菜好不好,看我有没有注入灵魂!我注了灵魂,菜就有灵魂了。”评论区立马有人接话:“合着全国西贝的菜味道都一样,是你们的灵魂批量生产的?”

西贝大概是觉得光开放后厨还不够,又搞了场“直播现炒”,想证明自己真的在现做。结果记者盯着镜头看了半天,发现所谓的“现熬鸡汤”,是从冷藏柜里拿出来的浓缩汤汁兑水;肉夹馍里的肉更直接,连包装袋都没拆就往锅里倒;最讽刺的是现烤鱼,明明是从密封袋里拿出来的冻鱼,却要摆成刚捞上来的样子。有观众在评论区问“这就是现做?”,直播助理赶紧把评论顶了下去,没一会儿,连“现炒”的标签都悄悄改了。

眼看舆论压不住,西贝又搞了出“誓师大会”,说要动员1.8万员工打“保卫战”,还安排记者去门店拍“客流爆满”的画面。有人把这消息转给罗永浩,老罗就哼了一声:“这也行?继续演。”果然,网友很快扒出来,那些“爆满”的画面里,不少是员工家属或者临时叫来的人,连座位上的水杯都摆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刻意安排的。热搜底下的评论清一色都是嘲讽:“拉人头谁不会啊,有本事让真顾客愿意来。”

就在西贝还在硬撑的时候,官方的动作给了它结结实实一击。国家卫健委突然放出消息,说《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过了专家审查,很快要公开征求意见,里面明确说了预制菜得“强制披露”,还不能随便加防腐剂。有意思的是,之前贾国龙还参与过这个标准的起草,现在这标准一出来,句句没提西贝,却像在打它的脸——毕竟西贝一直嘴硬说自己的菜“不算预制菜”,现在连国标都要管了,它再怎么辩解都显得心虚。

紧接着新华社也发了文,标题直接是《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里面说有些商家打着“现做”的幌子,后厨其实是“微波炉厨房”,用预制菜卖现做的价,这不明摆着说西贝吗?有网友把这篇文章和罗永浩之前的吐槽对比,发现俩人说的简直是一个意思,调侃老罗这是“提前替官方发声了”。法制日报也站出来,从法律角度说罗永浩的吐槽不算诽谤,反倒是西贝晒老罗的消费菜单、搞“罗永浩菜单”,没经过人家同意就用名字做生意,还可能涉及侵犯隐私。

最耐人寻味的是于东来的反应。之前西贝刚出事的时候,他还发微博力挺,说“餐饮行业难免有疏漏”,结果没几天,这条微博就悄没声儿删了。熟悉于东来的人都知道,他向来是有话直说,很少这么“认怂”,说白了,他是怕被西贝拖累——胖东来的口碑是靠实打实的服务攒的,要是消费者觉得“胖东来和西贝是一伙的”,那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有网友笑称这是“哭错坟赶紧跑”,倒也没冤枉他,毕竟做生意的都明白,跟口碑崩了的品牌绑在一起,就是自找苦吃。

其实罗永浩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搞垮西贝”,他最初只是想借自己解禁坐飞机的事,顺便提一嘴消费体验,没成想西贝非要凑上来硬刚,把小事闹成了大危机。现在西贝的日子不好过,有门店说单日营收比之前少了200万,可贾国龙还是没松口道歉,反而想着用各种花样掩盖问题。

说到底,消费者在意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现在很多餐厅都用预制菜,只要明说,大家能接受。可西贝一边标榜“现做现炒”卖高价,一边偷偷用保质期超久的冷冻食材,甚至还想靠嘴硬、演戏蒙混过关,这才是最让人反感的。就像有网友说的:“我们不是不能吃预制菜,是不想当冤大头。”

要是西贝还不明白这个理,继续抱着“嘴硬到底”的想法,恐怕不等预制菜国标正式落地,消费者就先用脚投票把它淘汰了。毕竟餐饮行业,口碑是最经不起折腾的,一次两次的糊弄或许能蒙混过关,可次数多了,再响亮的招牌也会碎。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花了高价却吃到名不副实的东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也给其他朋友提个醒。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