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华在《活着》里写过这么一句感人肺腑的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生本就是一场以寡敌众的斗争。
余华在《活着》里写过这么一句感人肺腑的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道尽了活着的本真,也藏着人生所有的真相。
活着的路上从没有一帆风顺,总有一场场劫难不期而至。
有人在事业的低谷中挣扎,曾以为稳稳的好工作能抵御一切,却在行业动荡中失去方向;
有人拼命积攒金钱,以为财富能铺平所有坎坷,可一场意外就将多年心血耗空;
还有人仗着年轻忽视身体,直到病痛来袭,才明白曾经拥有的健康早已是一种过去。
我们总在不断寻找能为自己撑腰的东西,把希望寄托在一份体面的工作、鼓鼓的钱包或是强健的体魄上。
然而,经历世事后方懂,工作很难不变动,金钱也总会消耗,就连健康也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
我们唯一能够决定的,只有这一点。
01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
外物不过是浮云尔尔
远房亲戚王姐,是我们整个大家族中混得最好的一个。
她丈夫老周是建筑公司的老板,前两年家里刚刚换了大别墅,还给全家每人配了一辆豪车。
王姐不用上班,每天的生活就是约朋友喝下午茶、去美容院做护理,逢人就笑着说:“我这辈子啊,不用愁,有老周在,有家里的钱在,啥难关都能过去。”
那时的她,总觉得丈夫的事业、家里的存款,就是这辈子最稳的靠山。
可没想到,变故来得如此之快。
去年春天,老周公司工程质量问题被曝光,被罚停业整顿,还面临着赔偿巨额损失。
为填补窟窿,老周把别墅、豪车都卖了,还借了不少外债,可最后还是没能保住公司。
一夜之间,他从老板变成了负债累累的破落户。
更可怕的是,因受不了打击,老周只留下了一张“对不起”的纸条,就独自去了外地,再也没联系过王姐。
养尊处优二十年的王姐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绝望,从此以后,她不再打扮自己,衣服也不再追求奢华。
每次碰见她,眼睛都哭肿得像核桃。
突然,一天晚上我看到王姐在超市里打工的身影。
她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帮顾客装袋、收银,动作有些生疏,额头上还渗着汗。
我走过去跟她打招呼,她愣了一下,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原来,在最绝望时,王姐翻到了母亲织给自己的毛衣,想起了母亲生前总告诫她的“女人要靠自己”的语言,突然就醒悟过来了。
她开始放下过去的执念,早上五点就起来去菜市场摆摊卖蔬菜,中午去餐馆打小时工,晚上再去超市兼职收银。
一天打三份工,王姐虽然累得倒头就睡,人也肉眼可见地苍老了许多,但精气神却越来越好。
她跟我说,虽然目前挣得不多,但每一分都是自己挣的,不用看别人脸色,也不用害怕失去什么。
上个月,她还清了外债,还攒了一笔钱,脸上终于又有了久违的笑容。
路遥曾说: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其实,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之前,我们总以为身边的人会一直陪着我们,以为金钱能挡住所有风雨,可现实是,人会离开,钱会流失,那些我们以为坚不可摧的靠山,可能在某个瞬间就轰然倒塌。
外物就像手中的沙子,迟早都会流失。
这世上,从来没有永恒的外物靠山,真正能让我们在风雨中站稳的,是无论失去什么,都能重新站起来的自己。
02
你以为的避风港,
或许才是带给你劫难的“陷阱”
《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曾把婚姻当成了一辈子的避风港。
结婚后,丈夫陈俊生对她说“我养你”,她便心安理得地辞去工作,做起了全职太太,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打扮自己、取悦丈夫上。
她曾经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人,但却不知,这份看似安稳的生活,早已在暗中埋下了危机。
她把陈俊生当成了自己的天,把这段婚姻当成了永远不会沉没的船,却忘了,再坚固的船,也抵不过人心的变化。
当陈俊生带着愧疚和决绝,告诉她“我爱上别人了,我们离婚吧”时,罗子君的世界瞬间崩塌了。
她不敢相信,那个曾经对自己许下承诺、说要养自己一辈子的男人,会如此轻易地抛弃她;
她更无法接受,自己依赖了多年的避风港,转眼间就变成了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离婚后,罗子君从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搬到了狭小破旧的出租屋,做起了为丈夫新欢试鞋的柜姐。
这时她才明白,原来那些她曾经以为的岁月静好,竟都是过眼云烟;那个她依赖的避风港,竟让她在失去后,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
作家梁晓声曾说:“人生的意义就是独自穿过悲喜。”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人,就能不用努力、不用面对生活的艰辛,却忘了,任何以依赖为基础的关系,都像建在沙滩上的房子,风一吹就倒塌。
而那些避风港,其实却是我们的“人生陷阱”。
它会慢慢消磨我们的斗志,让我们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
它会让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旦失去,就会变得一无所有。
生活从来不会因为你选择依赖就对你手下留情,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来的。
没有谁,能成为谁永远的避风港。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把婚姻、他人当成逃避生活的“陷阱”,只有学会独立、学会成长,才能在人生的风雨中站稳脚跟,做自己的避风港。
03
人老了,真正能为自己撑腰的,
只有一颗强大的心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里,讲了这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许三观刚刚人过中年,儿子一乐便得了重病,昂贵的医疗费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
医生说,要治好一乐的病,需要一大笔钱,家里人急得团团转,一乐甚至劝父亲“别治了,我认命了”。
可许三观却红着眼眶,拍着胸脯说:“你是我儿子,只要我还活着,就不能看着你走。”
他想起年轻时靠卖血度过难关的日子,于是决定再去卖血。
可如今的他,血管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饱满,血站的人劝他别卖了。
许三观不甘心,便一路走,一路寻找血站。
为了救一乐,他一共卖了5次血,由此抽完血后,许三观头晕得站不稳,差点摔倒,可他还是不愿意放弃。
当时的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卖一次血,一乐就多一分希望。”
最终,他靠着一次次卖血换来的钱,加上亲友凑的钱,总算凑够了一乐的医药费,把儿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那个为了救儿子的许三观,当时并没有好工作能给他体面,也没有金钱能给他底气,甚至连健康都被他一次次透支,可他却凭着一份“不放弃”的心态和“能扛事”的韧性,扛过了人生最艰难的劫。
就像作家大冰在书中写的那样:“心随念走,身随缘走,人不能靠心情活着,而是靠心态活着。”
人这一辈子,所有外在的一切都可能失去,唯有内心的力量,才能陪伴我们走到最后。
很多老人在晚年,会面临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身体病痛的折磨、经济条件的拮据,这些困境就像一道道关卡,考验着我们的心态与韧性。
有的老人面对这些,会陷入焦虑与抱怨,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日子过得越来越消沉;
可有的老人,却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用韧性对抗困境。
他们会学着自己买菜做饭,把小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会去公园散步、下棋,结交新朋友,排解孤独;
会在身体不舒服时,积极配合治疗,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因为,他们明白,人老了,真正能为自己撑腰的,只有那份“能扛住苦难,不向命运低头”的心态,是那份“就算走不动了,也能一步一步慢慢走”的韧性。
它让我们在面对失去时不沉沦,遭遇困境时不抱怨,即便身处黑暗,也能笃定自己能够等到光明;
更是我们摔倒了还能爬起来的勇气,是累到极致也不放弃的坚持,是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愿意拼尽全力去争取的执着。
泰戈尔曾说:“人生本就是一场以寡敌众的斗争。”
这场斗争里,我们对抗的不是别人,而是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劫难,是岁月带来的衰老与脆弱,是那些试图压垮我们的困境。
而我们最有力的武器,从不是一份好工作带来的体面,不是金钱堆砌的安全感,也不是年轻时强健的体魄。
这些外在的东西,终究会在时光的冲刷和命运的考验中渐渐褪色、消失。
真正的强大,不是手握多少财富、拥有多大权力,而是即便失去一切,也能重新站起的勇气;
最好的修行,不是活成他人羡慕的模样,而是在苦难面前,依然能守住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不必纠结于他人的离开,那是教会我们独立的功课;不必沮丧于外物的失去,那是提醒我们本心的珍贵。
外界的风雨终会过去,他人的陪伴亦会变迁,唯有自己心中的那份韧性,能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为我们撑腰。
点亮“爱心”,愿我们都能在世事无常中,守得住内心的那份笃定;在岁月流转里,修得那份“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韧性,从此,不向外求,只向内修,让自己成为自己一生最可靠的撑腰之人。
作者:青阳,本文首发名著听书(ID:dushu3690),同名著相伴,与听书同行,名著君与你一起,听国学经典,品中外名著!转载请联系名著听书。
来源:崔可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