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隐藏的文学大佬!徐鹿卿:不仅是朱熹粉丝,更是写景留白高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5 07:52 1

摘要:徐鹿卿(1189年~1251年),字德夫,号泉谷,隆兴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官员、学者、诗人。徐鹿卿自幼勤奋好学,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 年)进士及第。在求学过程中,他深入研习儒家经典,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培养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徐鹿卿(1189年~1251年),字德夫,号泉谷,隆兴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官员、学者、诗人。徐鹿卿自幼勤奋好学,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 年)进士及第。在求学过程中,他深入研习儒家经典,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培养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徐鹿卿学识渊博,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推崇朱熹的理学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术体系中。他与当时的许多学者交往密切,相互切磋学问,为南宋理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贡献。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文等多个领域。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质朴平实,多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以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如《爱山堂绝句》等作品,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山水之美,同时也寄寓了他的人生情趣和追求。

爱山堂绝句 其一 南宋 · 徐鹿卿

横江江上四山环,少得当前面势宽。

试上此堂舒远目,疏林尽处见峰峦。

"横江江上四山环"起笔即展空间之阔,江流横陈,群山环绕,"环"字暗藏地势之幽;次句"少得当前面势宽"忽作顿挫——寻常视角总被近山遮蔽,唯登临高处方能豁然开朗,道出"爱山堂"选址之妙。后两句"试上此堂舒远目,疏林尽处见峰峦"顺势铺展登临之趣:诗人登堂凭栏,目光穿透稀疏林木的间隙,远处层叠峰峦如画卷渐次展开。

全诗以"望"为骨,却避开了奇崛险怪的描摹。前两句写地理形势,如淡墨勾皴;后两句摹观景过程,似浅绛敷色。"疏林尽处"四字尤见匠心——不是直写山峦如何雄奇,而是通过疏密相间的视觉层次(近景疏朗的林木与远景隐约的峰峦),让山意自画面深处浮出,恰似水墨画中"计白当黑"的留白智慧。

徐鹿卿作为理学家兼能吏,其诗常含从容意趣。此绝句看似纯写山水,实则暗喻人生境界:唯有置身"高堂"(喻精神之超拔),方能突破眼前遮蔽(喻世俗纷扰),望见更开阔的风景(喻天地真意)。四句二十八字,于平淡处见深远,正是宋人"以俗为雅"的典型诗风。

爱山堂绝句 其二 南宋 · 徐鹿卿

大峰舒肆小峰崷,帘幕中间坐五侯。

立断斜阳吟不透,一声牧笛满林秋。

“大峰舒肆小峰崷”,开篇便展现山峦的多样形态,“舒肆”形容大峰舒展自在的磅礴气势,“崷”字刻画小峰峭拔尖耸的嶙峋之态,大小峰峦相互映衬,刚柔并济,尽显山水的天然意趣。

“帘幕中间坐五侯”,此句想象奇特,将重重山峰比作帘幕,而诗人自己仿佛端坐在帘幕围合的尊贵之位。这并非是世俗的骄矜,而是以一种幽默且超脱的视角,表达对眼前山景的珍视与沉醉,仿佛自己是这自然盛景中的主宰,尽享这份宁静与壮美。

“立断斜阳吟不透”,诗人伫立在夕阳余晖中,沉醉于眼前的山色,想要吟诗抒怀,却发现难以用言语尽述这美景的神韵。“断”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与斜阳、山色融为一体的专注状态。

末句“一声牧笛满林秋”堪称神来之笔。悠扬的牧笛声突然响起,打破了凝滞的氛围,以动衬静,让原本静谧的山林瞬间充满了秋意。这一声笛响,不仅传递出山林的秋意,更蕴含着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在余音袅袅中,让人沉浸于无尽的遐思。

爱山堂绝句 其三 南宋 · 徐鹿卿

竹篱茅店野人家,门外清流一带斜。

小隐桃溪端的是,更须水上觅胡麻。

"竹篱茅店野人家"起笔即入田园,竹篱茅舍的质朴意象,瞬间将读者带入远离尘嚣的乡野。"野人家"三字点明居所主人非仕宦显达,而是与自然相契的平常百姓,为全诗定下清旷基调。

次句"门外清流一带斜"以动态笔法写水:"一带斜"既状溪水蜿蜒穿村而过的自然形态,又暗合陶渊明"缘溪行"的桃源意象。清流与竹篱茅舍构成经典隐逸元素组合,水的流动感为静态村落注入生机,斜向构图更添画意。

后两句转入隐逸哲思:"小隐桃溪端的是"直抒胸臆,以"桃溪"呼应桃花源典故,"端的是"三字强化肯定语气——此处确为理想隐居地。结句"更须水上觅胡麻"陡生奇想:胡麻(芝麻)在道教传说中常与仙家饮食相连,诗人由现实桃溪联想到《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的人间烟火,更进而追寻超越尘世的仙家意象,在"水上觅胡麻"的想象中,将隐逸之思从现实田园升华为精神桃源。

全诗由实入虚,从具象的乡野景物渐次展开隐逸想象,既有对当下山居生活的满足,又暗含对更高境界的向往,在质朴语言中完成了一次心灵桃源的建构。

爱山堂绝句 其四 南宋 · 徐鹿卿

比屋桑麻三月雨,夹溪桃李四时春。

谁欤幻出山前景,指似堂中觅句人。

“比屋桑麻三月雨,夹溪桃李四时春”,前两句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比屋桑麻”展现出村落中家家户户种植桑麻的农耕生活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三月雨”点明时节,春雨润泽,滋养着桑麻茁壮成长,为画面增添了朦胧的诗意。“夹溪桃李”描绘了溪流两岸桃李花开的绚烂美景,“四时春”并非实指四季都是春天,而是强调这里的美景如同春天般明媚宜人,给人以永恒的春意之感。这两句诗通过对典型乡村意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美好的氛围。

后两句“谁欤幻出山前景,指似堂中觅句人”则由景及情,富有奇幻色彩。“谁欤”以疑问的语气,引发读者的思考,仿佛这眼前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是有人特意幻化而成。“幻出”一词赋予了景色一种空灵、梦幻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指似堂中觅句人”则将视角拉回到诗人自身,仿佛有一位神秘的存在,指着这眼前的美景,向正在堂中寻觅诗句的诗人展示。这两句诗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创作灵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暗示这美妙的山水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欲望,使诗人沉醉其中,欲以诗句来描绘这如幻的美景。

来源:诗词原创之火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