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养猪亏20万被嘲笑,80后夫妻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5 08:00 1

摘要:凌晨四点的皖北农村,天刚蒙蒙亮,38岁的王红梅已经踩着露水走进猪圈。她蹲下身掀开发酵床的秸秆,一股淡淡的草木香混着猪粪味飘出来——这是她和丈夫李建国花三年摸索出的"宝贝",也是当年被乡亲们笑称"瞎折腾"的生态养殖法。

凌晨四点的皖北农村,天刚蒙蒙亮,38岁的王红梅已经踩着露水走进猪圈。她蹲下身掀开发酵床的秸秆,一股淡淡的草木香混着猪粪味飘出来——这是她和丈夫李建国花三年摸索出的"宝贝",也是当年被乡亲们笑称"瞎折腾"的生态养殖法。

从白领到猪倌,城里媳妇的"泥腿子"转型
2018年,在苏州电子厂当主管的李建国突然辞职,带着攒下的15万积蓄回了老家。"当时我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站在村口看着他扒拉猪圈,气得三天没理他。"王红梅至今记得,丈夫说"城里开销大,孩子上学难,不如回家养猪"时,自己差点气哭。

可拗不过李建国的倔脾气,小两口还是咬牙租下村东头的废弃校舍,砌了10间猪圈,引进50头仔猪。头三个月,王红梅每天穿着雨靴铲粪,白皙的手变得粗糙开裂,有次给猪打针被拱倒在泥里,回家对着镜子哭了半宿:"当年在厂里坐办公室吹空调,现在成了满身臭味的猪倌,图啥?"

20万债务压顶,最穷时连孩子奶粉钱都凑不齐
现实比想象更残酷。2019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让20多头仔猪接连病倒,兽医来看了三次都摇头。李建国蹲在猪圈门口猛抽烟,王红梅抱着发烧的儿子躲在屋里掉眼泪——借来的8万和全部积蓄都砸了进去,最后连300块的奶粉钱都要找娘家借。

"当时村西头的老杨见了就笑,说'城里回来的娇贵人,还想靠养猪发家?'我听了就来气。"王红梅抹了把脸,"那天晚上我跟建国说,要么咱出去打工还债,要么就把养猪这件事做明白!"

土方法里藏智慧,发酵床养出"金疙瘩"
夫妻俩揣着仅剩的2000块,坐绿皮火车去山东取经。在一个生态养殖场,他们第一次见到"发酵床养猪":秸秆、锯末和益生菌混合成垫料,猪粪直接被微生物分解,没臭味还少生病。"当时我就蹲在人家猪圈里看了一整天,连午饭都忘了吃。"李建国说。

回来后,两人把剩下的30头猪赶到改造后的发酵床猪圈,王红梅每天记录猪的进食量和粪便状态,李建国则骑着三轮车跑遍周边乡镇收玉米秸秆。2020年春天,第一批生态猪出栏,肉质紧实没腥味,被县城超市以每斤高出市场价2块钱的价格包销,一下赚回了4万块。

带着乡亲"抱团"干,猪圈变成"致富圈"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一起赚钱才踏实。"2021年,李建国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把发酵床技术无偿教给村民,统一采购饲料、联系销路。贫困户张大叔家没钱买仔猪,李建国直接送了10头;邻村的养殖户不懂防疫,王红梅就带着兽医上门指导。

去年夏天,猪价跌到谷底,合作社却靠着提前签好的订单和电商直播,把猪肉做成腊肉、香肠销往全国。年底算账,合作社12户人家平均分红8万多,李建国的养殖场更是存栏量突破500头,年销售额超百万。

如今,王红梅的朋友圈里,既有猪圈里活蹦乱跳的仔猪视频,也有儿子在新建的幼儿园里笑哈哈的照片。"前几天老杨来买猪肉,还跟我开玩笑说'当年是我看走眼了'。"她笑着说,"其实哪有什么捷径,不过是认准一件事,踏踏实实干到底。"

夕阳下,夫妻俩站在扩建的新猪圈前,远处的田埂上,几个村民正忙着搬运秸秆——曾经被嘲笑的"泥腿子",如今成了全村的"领头雁"。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赢家,不过是把别人熬不住的苦,熬成了别人看得见的甜。

来源:农人马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