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愿景若无根基,只能漂浮;工程若无闭环,终将崩塌。”这是很多一线从业者未说出口,却真实上演的AI场景落地困境。
“愿景若无根基,只能漂浮;工程若无闭环,终将崩塌。”
这是很多一线从业者未说出口,却真实上演的AI场景落地困境。
2025年8月28日,重庆发布首批30个“AI+综合场景”任务清单,计划10月底前实现“见成效、成示范”。这标志着重庆数字化建设从“底座能力”迈向“场景驱动”的战略拐点。
然而,从过去的经验和现实的复杂性出发,我们必须追问:这30个场景,到底能否真正落地?哪些是务实探索?哪些是换了面具的“面子工程”?又有哪些,可能重演“炫技式空转”的旧戏?
过去几年,重庆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动作频频、投入巨大。
但现实并不总是光鲜亮丽。
一部分项目部署了大批智能设备、炫酷大屏、全息驾驶舱,看起来科技感十足——可后台数据并未打通,系统之间“你有你的格式,我有我的口径”,业务端根本无法调用,最终“智能”仅停留在展厅。
更有甚者,汇报会议中强调“一键统计”,但实际仍靠基层手工Excel拼凑,所谓“AI治理”,只是“代码空转+展示图美”。
这些问题,不是偶发,而是组织、工程与执行力之间的系统性缺失。
大屏演示、智能驾驶舱、豪华展示厅,成为“智慧场景”的标配。
但数据没打通、业务未重构、模型无反馈,实际效能低下。表面是“科技范”,实质是“堆设备”。
项目往往被“甩给”信创或信息中心。业务流程未重构、权限未下沉,一把手未挂帅,导致职责模糊、执行乏力,成了“上面热、下面冷”。
“见成效”被设定为60天,极限压缩了“数据治理—场景打磨—灰度上线”的关键周期。模型未稳定就强行上线,使用反馈难以闭环,最终变成“演示可用、日常寡淡”。
格式混乱、OCR错误、语义歧义、脱敏不全等问题普遍存在。
很多模型“带病上模”,表面炫酷,实际误报频繁、不可解释,使用方“用而不信”。
项目考核常停留在“上线是否成功”“功能是否丰富”。
却极少关注“用户是否在用”“老年是否能用”“是否真正解了问题”,结果就是“设备堆得多、用户用得少”。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些“看起来很智慧,其实用起来很难”的项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初衷明确——从“看得见账”迈向“看得懂风险”。
现实却是:
数据源来自扫描件与报表混合,OCR错误频出;风险识别误报率高,业务部门“用不起”;模型结果不可解释,监管部门“背不动”;缺乏闭环反馈,系统卡在展示层。经验教训:未统一数据标准、未形成持续校验机制、缺乏“以战养模”的实战工程流程,模型再强也变“虚设”。
目标动人心弦——优化就医、养老、购物、出行体验。
现实中却出现了:
老年人不会用App;社区服务信息断链;商户反馈未打通;多部门接口协调困难。真正有效路径:以“服务编排”替代“功能叠加”,设置“用户可感KPI”,如:
就医等候时间下降≥20%;老年可用率≥70%;工单闭环率≥95%。曾有项目高调部署大模型平台、智能驾驶舱、大数据中枢等,宣传标语声势浩大。
但知情人透露,系统只是“演示好看”,后台数据从未打通。
所谓“智慧驾驶仓”部署多年,没人使用;汇报时喊“一键统计”,背后还靠手工拼表。
今年上半年,有单位再次豪掷重金部署满血版 DeepSeek GPT 系统,意图打造“城市认知引擎”。
结果:
警惕:这种“堆系统不落地”的做法,正在快速吞噬公共资源与公众信任。
若问题不改,重庆30个AI+场景可能面临以下局面:
上线率高,使用率低:“App里很炫,没人点开”;资金堆叠,效能低下:财政沉没成本高,群众感知差;模型误报,公信力受损:一次“误识别”即可引发信任危机;标准缺失,难以复制推广:试点走得通,却无法全国推广;群众反感,“智慧”成嘲讽:从热词变冷词,从创新变成“面子工程”。✅ 1. 标准先行、倒推设计
同步发布“统一数据接口+KPI标准口径+模型评测基线”。
如华为所倡导:“先立尺子,后干工程。”
✅ 2. 权责到人,一把手负责
引入“场景架构师+数据治理官”,项目推进权下沉至实战层。
✅ 3. 样板先行,逐步复制
先在2-3个场景跑通“数据-模型-运营闭环”,再复制推广。
✅ 4. 评估导向转型
考核看“用户粘性+使用频率+体验评分+可解释性”指标,不看大屏数量与App功能多寡。
✅ 5. 第三方对赌评估
邀请中立机构做“能力画像+瓶颈雷达”,并绑定立项与资金拨付。
✅ 6. 资源向复用倾斜
支持“可扩展、可移植、可标准化”的算子、模型、治理机制。
✅ 7. 用户体验优先
民生场景必须引入“老年人优先、操作路径简化、响应速度可感”等标准。
✅ 8. 打造旗舰场景
重庆应重点打造2-3个能复制、能复用、能代表的标杆案例。
✅ 9. 容错机制+灰度运行
为失败预留空间,允许灰度试点与复盘迭代,以“可用→好用→会用”为链路逻辑。
你认为上述9条中,哪一条最关键?或者你有更好的建议?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重庆这30个“AI+场景”,不是清单上的“任务数量”,而是城市运行方式的重构契机。
真正的落地,不靠展示炫技,而靠标准、闭环、运营与责任。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一次性的“上线仪式感”,而在于“长期可用性、可复制性与市民体验”。
如果重庆能把这些场景打磨到“时间打不倒”的水准,
不仅能“见成效”,更能成为全国“AI + 治理”落地标杆。
让人工智能不再停留在PPT和展厅,而是走进每一个市民的生活场景,照亮真实的治理细节。
来源:重庆国企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