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第一大民企:靠“镍钴磷钠”年入402.23亿,连续三年排名跃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5 08:43 1

摘要:一匹黑马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着贵州的产业格局——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402.23亿元营收荣登贵州民企榜首,将昔日巨头远远甩在身后。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贵州曾长期以茅台为代表的白酒产业闻名于世。然而,当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揭晓时,

一匹黑马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着贵州的产业格局——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402.23亿元营收荣登贵州民企榜首,将昔日巨头远远甩在身后。

这家创立仅11年的新能源材料企业,凭借对“镍钴磷钠”四种元素的深度掌控,不仅实现了从0到400亿的跨越式发展,更在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树起了中国制造的又一面旗帜。

2025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榜单显示,中伟股份排名全国第313位,较去年提升68个位次。这是该公司连续第三年实现排名跃升,展现出极强的成长韧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与贵州排名第二的通源集团(营收289.23亿元)拉开了超百亿元的差距,标志着贵州民企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伟股份营收同比增长17.36%,在全球新能源行业周期性调整的背景下,这一增速显得尤为亮眼。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继续维持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213.23亿元,同比增长6.16%。虽然净利润同比有所下滑,但这主要源于公司战略性投入加大和行业短期波动,其核心业务的基本面依然稳固。

从全球视野看,中伟股份的崛起恰逢其时。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动力电池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

作为三元前驱体行业的绝对龙头,中伟股份目前拥有19.25万吨产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相当于全球每五块电池中就有一块使用中伟的前驱体材料。

中伟股份的成功,离不开其创始人邓伟明独具慧眼的战略抉择。1968年,邓伟明出生于湖南邵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地焦化厂工作。

1992年,适逢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下海潮,24岁的他毅然奔赴海南投身房地产行业。然而时运不济,恰逢宏观调控,海南地产泡沫破裂,邓伟明首次创业折戟沉沙。

1995年,经历挫败的邓伟明回到湖南,创立中伟集团,从传统能源和矿业起步。

经过近20年的积累,在2012年敏锐捕捉到新能源材料的巨大机遇,果断将新能源材料确定为公司主导产业。

2014年,中伟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注于锂电池新能源材料领域。这段经历塑造了邓伟明稳健而敢闯的经营风格:“经历过海南房地产的起伏,我深知实业才是立身之本。

新能源材料虽然投入大、周期长,但这是国家需要的、有技术门槛的真正实业。”

中伟股份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在对四大材料体系的技术突破上。首先镍系材料是公司的起家业务。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镍低钴技术,中伟成功将三元前驱体的镍含量提升至90%以上,

大幅降低钴用量的同时提高了能量密度。目前公司高镍产品已批量供应LG新能源、三星SDI等国际巨头。

其次钴系材料方面,公司四氧化三钴产品连续多年全球销量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超25%。通过工艺创新,公司成功将钴的回收利用率提升至98.5%以上,极大缓解了钴资源短缺压力。

其三磷系材料是公司近年来的增长亮点。2025年上半年,磷酸铁锂材料销量突破5万吨,成功进入比亚迪、宁德时代核心供应链。

公司独创的铁红法工艺,较传统工艺成本降低15%,能耗降低20%。

其四钠系材料代表公司未来布局。2023年,公司首期年产8000吨钠电项目正式投产,成为国内少数实现钠离子电池材料量产的企业之一。

钠电池虽能量密度低于锂电池,但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在储能领域前景广阔。技术研发投入是维持竞争力的关键。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0.91%,达5.45亿元。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研发人员占比超20%。

中伟股份的国际化布局,堪称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经营的典范。首先看印尼布局,中伟股份自2021年起,公司开始在印尼布局镍矿资源及产能。

目前已在印尼建设四大原料基地,采用创新的富氧侧吹工艺,将镍冶炼成本降至每镍吨13000美元左右,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0%-15%。

2024年,公司"CNGR"牌电解镍成功注册为LME交割品牌,标志着产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再观摩洛哥基地,中伟股份2023年9月与摩洛哥AL MADA集团合作,共同推进年产12万吨三元前驱体及其配套项目。这一布局旨在规避贸易壁垒,辐射欧洲和北美市场。

其三韩国合作,中伟股份2023年6月与浦项控股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就镍精炼和前驱体业务开展合作。通过技术输出换取市场通道,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的跨越。

截至目前,中伟股份已在全球建立7大生产基地,形成"原矿粗炼-原料精炼-材料制造-循环回收"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布局。

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保障了原料供应安全,更有效规避了国际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

新能源行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征。2023-2024年,受产能扩张过快、下游去库存影响,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吨高位暴跌至10万元/吨以下,带动整个产业链价格下行。

这种周期性波动对中伟股份的短期盈利造成压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金属业务毛利率仅为7.44%,磷酸铁业务甚至出现负毛利率。

但这主要是由于新产能爬坡阶段固定成本分摊较高所致,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盈利能力将逐步改善。

长期来看,新能源行业的增长逻辑并未改变。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4.5TWh,是2023年的4倍以上。

这意味着上游材料需求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伟股份通过技术多元化和产品高端化应对行业周期。

公司目前8系及以上高镍产品占比已超60%,单吨盈利能力强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储能市场,储能产品占比从2022年的不足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5%,有效平缓了动力电池市场的周期性波动。

展望未来,中伟股份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战略。首先是技术多元化,即在巩固镍钴优势基础上,加快钠电、固态电池、磷酸锰铁锂等新一代技术研发。

公司计划每年将营收的5%投入研发,确保技术领先地位。

其次是发展全球化,即继续推进"全球制造+本地服务"模式,计划在欧洲、北美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实现全球产能布局。

其三是运营数智化,即投资20亿元建设全球运营数字中心,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全球产能调配和供应链管理,目标将整体运营效率提升30%以上。

其四是产业生态化,即构建“材料-电池-回收”的产业闭环,计划到2030年实现再生材料占比30%以上的目标。

邓伟明表示:“新能源材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中伟的目标不是做最大的企业,而是成为最具价值的新材料科学公司,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结语:从跟随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中伟股份凭借对技术的坚持、对全球市场的洞察,成功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开辟出一条中国路径。

在碳中和的全球共识下,新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中伟股份凭借其在“镍钴磷钠”四大材料体系的技术积累和全球布局,

有望在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持续提升话语权,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言:“中伟的成功证明,在中国西部同样可以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不仅是贵州的骄傲,更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成功实践。”

来源:华商精英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