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班学生的妈妈走过来,有点不好意思地挠头问我:“曹老师,您说这密码水杯真有必要买吗?我看家长群里和网站直播都在拼团,抢购这款卖爆了的指纹密码水杯,我也就跟风下单了,可心里又觉得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开学第三周,轮到我值校门口岗,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孩子的水杯上都多了个密码锁,按几下才能打开。
我们班学生的妈妈走过来,有点不好意思地挠头问我:“曹老师,您说这密码水杯真有必要买吗?我看家长群里和网站直播都在拼团,抢购这款卖爆了的指纹密码水杯,我也就跟风下单了,可心里又觉得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做了多年的心理老师,我顿时感觉到:这件事,远不止“买个水杯”这么简单。
第二天我特意提前半小时到校,在校门口跟几位送孩子的家长聊了聊。当孩子进教室后,一位妈妈晃了晃手里的密码水杯跟我说:“其实我也知道可能是自己想多了,但前段时间看到新闻说有人在公共场合往别人杯子里放东西,一想到孩子在学校喝水没人时刻盯着,就总忍不住担心那个‘万一’。”
家长的这种焦虑我太熟悉了,往往需要一个具象的“寄托”。前几年是书包上的防丢签名和带定位的电话手表,现在又轮到了密码水杯。这些东西就像一个个“安心符号”,哪怕实际作用有限,但只要买给孩子,家长就觉得“我总算做了点什么”,心里能暂时踏实一些。
中午在教师食堂吃饭,跟几位班主任聊起这件事,一位初一班主任叹了口气:“你是不知道,有些家长一天能发十几条微信问我,‘孩子水喝够没’‘午饭吃了多少’……事无巨细。现在有了这种密码水杯,至少在喝水这件事上,他们觉得可以‘远程管控’了。”
我特别理解这种心情。几乎每个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望着孩子背着大书包走进校门,突然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自己能直接插手的领域越来越有限。这种“失控”的感觉积压久了,总得找个出口。一个带密码的水杯恰好成了纾解的渠道。哪怕只是喝水这么件小事,至少还能“我说了算”。
下午的心理课上,我特意和孩子们聊起密码水杯。一位初二的学生说:“我妈妈说,班里别人都有,如果就我没有,万一出事怎么办?”
这种“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压力,我在家长群里见得太多了。只要有一个家长晒出密码水杯,马上就会有人问链接、发起团购。谁也不愿因为一个几十块的杯子,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一样”,更没人敢赌那句“不买也不会出事”。毕竟涉及孩子安全,谁都冒不起这个险。
放学后,我请了几位还在犹豫的家长来心理咨询室坐坐。我没有直接说“密码水杯没必要”,而是问他们:“除了给杯子加锁,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帮孩子建立安全感?”
慢慢地,大家聊出了共识:真正的保护,是教会孩子识别危险,而不是让他们害怕整个世界。与其过度担忧“水杯被投东西”这种极低概率的事件,不如教给孩子实用的安全常识,比如水杯离开视线后最好别再喝,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要,遇到不舒服的情况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我还跟他们分享了几条具体建议:
主动多跟班主任沟通,了解学校的安全措施,心里有底就不容易慌;在家可以玩玩情景模拟游戏,比如“陌生人给你饮料怎么办”,让孩子在演练中学会应对;有时候也问问自己:“是不是我太焦虑了?”避免把过度担心传递给孩子,他们其实很敏感;学校的家长课堂不妨多参加,学着怎样“该放手时就放手”。
临走时,一位同学的妈妈笑着说:“老师,我想明白了。这密码水杯说到底就是个心理安慰。真正该‘解’的,其实是我自己心里的锁。”
她这句话真的说到点子上了。做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工作,我深知家长们都恨不得把孩子护得严严实实。但最好的保护,从来不是打造一个绝对安全的“无菌环境”,而是让孩子长出自己面对风雨的能力。
水杯上的密码能锁住水,但别让心里的焦虑锁住了孩子的探索欲。该放手的时候就松开手,相信孩子能学会照顾自己,也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放松、淡定的家长。
毕竟,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永远打不开的杯子,而是不管遇到什么,都知道自己身后有温暖的支撑,也有往前走的信心和勇气。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