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右边后槽牙疼了5天了,吃东西都使不上劲。”65岁的老李扶着下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副主任魏栋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里讲述。
牙疼不是病
疼起来要人命
每当那突如其来的尖锐刺痛袭来
吃东西疼、睡觉疼
说话都疼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难受
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便是
“这牙,还是拔了吧!”
那拔了牙不就好了?
还真不一定这么简单
老李的拔牙难题
竟和他吃的药有关
“医生,我右边后槽牙疼了5天了,吃东西都使不上劲。”65岁的老李扶着下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副主任魏栋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里讲述。
牙龈的疼痛让他说话都有些含糊,家附近的诊所医生建议他拔牙,但是一听老李有房颤病史,每天都要吃抗凝药,诊所医生便直摇头,建议他去大医院看看。
浙大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郭晓纲教授介绍,房颤患者的血液容易在左心耳“淤积”成血栓,服用抗凝药能预防心脏里长血栓,但也会让伤口止血变慢。就像平时划破手很快就会结痂,吃了抗凝药却可能要多流一会儿血。拔牙后,牙槽窝会留下个“坑”,正常情况下这个“坑”会慢慢愈合,但吃抗凝药后再进行拔牙等手术操作,在术后出血、伤口的愈合过程中,变数更多了。
而使用抗凝药的人群相当广泛,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平均每6个人就有1人需服用抗凝药物[1],除了房颤外,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室血栓和部分脑梗患者都需要长期服用。
而且不同抗凝抗血小板药作用机制各有不同
华法林、利伐沙班通过降低血液凝固性预防血栓;吲哚布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则是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由于不同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及机制不同,不同类型手术出血多少也不同,因此术前需要停药的时间长短不一。比如,氯吡格雷一般要求停药5-7天;高危出血手术,阿司匹林需要停药7天;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吲哚布芬一般只需停药1天;某些低出血风险手术甚至无需停药。因此具体停药时间还得咨询医生,根据手术情况和药物特性决定。
拔牙出血风险有多大?
分三类看!
魏栋主任医师给老李做了检查,发现他只需要拔一颗烂牙,属于“低风险拔牙”。
临床上将拔牙风险分为三类:
低风险:拔除1-3颗普通牙,创口小,出血可能性低;
中风险:拔除4颗以上牙,或拔阻生智齿,创伤面较大;
高风险:同时进行牙龈手术或去骨操作。
医生会通过检查凝血功能,重点关注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指标评估出血风险。一般服用抗凝药后INR会偏大,但只要在2.0-2.5之间还是安全的,既能防血栓,又不易出血。若INR>3.0,则需调整药量后再拔牙。
经检查,老李的INR是2.4,正好在安全范围内。
因老李的牙存在炎症,医生先让他服用3天消炎药:“打仗先打扫战场,炎症期拔牙更容易出血感染。”同时停用抗凝药3天,并再次检测INR,确认了依然在安全范围内。
拔牙时,医生用小钳子轻柔操作,仅10分钟便拔掉了“烂牙”。为减少伤口,医生还在牙槽窝填塞明胶海绵帮助止血,并用可吸收线缝合。
虽然不需要住院观察,但医生细细叮嘱术后护理同样关键:当天不能漱口,防止冲掉血凝块导致再出血;饮食以温凉软食为主,避免热汤、坚果刺激伤口。魏栋主任医师还告诉老李,术后第2天如果没有明显出血,就要恢复服用华法林。
如今老李拔牙一周,伤口恢复良好。“原来吃抗凝药也能拔牙,关键是要听医生的话,别自己瞎担心!”老李开心地说。
专家给大家的安心提醒
口腔科主任朱慧勇教授表示:“其实,只要提前评估风险、做好止血措施,吃抗凝药的人也能安心解决牙疼问题”。
他建议大家:
拔牙之前,切勿擅自停药,得请专科医生评估:随意停药可能增加血栓、中风风险,严格按照医生建议调整药量,并严密监测身体状况,拔牙后遵医嘱及时恢复用药。
看病时可以随身携带药盒:或详细记录药品名称、规格、服用频率,帮助医生精准评估出血风险。
拔牙前后严格遵医嘱:术前完成凝血检查、控制炎症,告知完整病史;术后避免破坏血凝块,按医嘱服药,出血较多时及时就医。
密切关注身体异常:若出现伤口剧痛、肿胀发热、出血不止或身体其他部位出血倾向,立即联系医生。
还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24小时后用温凉淡盐水轻漱,刷牙避开创口,直至完全愈合;拔牙后一周内避免剧烈运动,保证睡眠,戒烟戒酒,促进伤口恢复。
参考资料:
[1] Stuby J, Haschke M, Tritschler T, Aujesky D. Oral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older adults. Thromb Res. 2024 Jun;238:1-10. doi: 10.1016/j.thromres.2024.04.009. Epub 2024 Apr 14. PMID: 38636204.
本文为浙大一院宣传中心原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本文通讯员:浙大一院心血管内科尹翔
本文专家
来源:浙大一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