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三维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竞争版图中,“座次” 长期被技术壁垒牢牢锁定: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èmes)、西门子数字工业软件(Siemens Digital Industries Software)凭借数十年的内核积累与生态构建,稳居
在全球三维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竞争版图中,“座次” 长期被技术壁垒牢牢锁定: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èmes)、西门子数字工业软件(Siemens Digital Industries Software)凭借数十年的内核积累与生态构建,稳居第一梯队,垄断了全球超 65% 的高端市场 —— 达索的 CATIA 以专属 CAA 架构内核称霸航空航天领域,西门子的 NX 依托 Parasolid 内核占据汽车制造半壁江山;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中,中望软件、皇冠CAD等国产厂商虽以 “2D+3D” 一体化布局打开局面,但核心三维内核仍依赖开源技术二次开发,云化协同能力也停留在基础文件同步阶段。
谁料想,国产CAD阵营,跑出一匹黑马,拥有完全独立自主内核,填补技术空白,冲到国际第一梯队。他就是华天软件皇冠CAD。
自主内核:打破头部垄断,补上国产 CAD “最短板”
三维 CAD 的 “座次”,本质是内核技术的 “实力排位”。达索、西门子之所以能长期占据第一梯队,核心在于其完全自主的内核 —— 达索 CATIA 的内核可支持飞机整机级超复杂模型的精密建模,西门子 NX 的 Parasolid 内核则以兼容性强、稳定性高成为汽车厂商的首选。反观国产阵营,中望 3D 早期依赖 Open CASCADE 开源内核,虽降低了入门门槛,但在超大规模装配体设计、复杂曲面精度控制上始终难以比肩头部,这也导致国产 CAD 在高端制造领域长期 “缺位”。
皇冠 CAD 的突破,恰恰从 “补短板” 开始。其自主研发的三维几何建模引擎 DGM 与几何约束求解器 DCS,并非对开源技术的改良,而是从零构建的核心技术体系:DGM 引擎可实现百万级零部件的超大型装配体渲染,解决了西门子 NX 在复杂模型下偶发的卡顿问题;DCS 求解器的约束响应速度较中望 3D 提升 30%,在医疗器械精密结构设计中,能更快速地完成尺寸调整与冲突检测。这种 “完全自主” 的属性,不仅让皇冠 CAD 摆脱了对达索、西门子技术授权的依赖,更填补了中望等国产厂商在高端内核上的空白,为国产 CAD 进入全球高端市场打通了 “技术通道”。
更关键的是,这一内核天生适配 “云化 + AI” 的未来趋势 —— 不同于达索、西门子为兼容传统客户端架构,需对旧内核进行 “云化改造” 的被动,也不同于中望尚未将内核与云架构深度融合的现状,皇冠 CAD 的 DGM/DCS 内核从设计之初就预留了云接口,能直接支撑云端协同计算与 AI 辅助建模,这让它在技术迭代速度上,已具备挑战第一梯队的潜力。
云化升维:超越第二梯队,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当达索、西门子仍在 “传统客户端 + 云端存储” 的折中方案里徘徊时,皇冠 CAD 已凭借云原生架构,在协同设计领域实现了对第二梯队的超越,甚至形成了对第一梯队的差异化冲击。
达索的 3DEXPERIENCE 平台虽号称 “云协同”,但核心设计功能仍需依赖本地客户端,设计师出差时无法通过平板完成复杂建模;西门子 Teamcenter X 则更侧重数据管理,而非实时设计协同。中望的云化布局则停留在基础阶段 —— 仅支持文件在线传输,多人同时编辑同一模型时易出现数据冲突,更无法支撑百万级零部件的云端装配。
而皇冠 CAD 从底层重构了设计流程:设计师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打开浏览器或 APP 就能完成从草图到超大型装配体的全链路设计;多人可实时在线标注、修改模型,数据同步延迟控制在毫秒级;依托云端高性能计算,即使是河北高晶这样的电力电气企业,也能流畅处理包含数千个零部件的变压器模型,这一能力已接近西门子 NX 的水平,却比中望 3D 的处理效率提升了 40%。
更具竞争力的是成本优势:达索 CATIA 单节点年费超 12 万元,西门子 NX 约 10 万元,中望 3D 虽降至 3-5 万元,但云协同功能需额外付费;而皇冠 CAD 不仅将基础授权成本控制在中望的 80% 以内,还免费开放了云端协同、版本追溯等核心功能,这让广州磐众这样的中小企业在引入后,研发工具投入成本直接下降 70%,未来五年预计节省近百万元。
场景突围:从 “替代” 到 “优选”,改写细分市场排名
在全球 CAD 市场,“座次” 的更迭终究要靠场景落地说话。皇冠 CAD 正通过在汽车、装备制造、电力电气等领域的深度验证,从 “进口替代者” 成长为 “场景优选方案”,逐步改写细分市场的排名格局。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过去大正东智、吉林金越等企业多选择西门子 NX—— 因其 Parasolid 内核能满足高精度建模需求,但高昂的成本与复杂的部署流程,让企业每年需投入数十万元维护。引入皇冠 CAD 后,凭借 DGM 内核的高精度建模能力,产品尺寸误差控制在 0.01mm 以内,完全符合整车厂的要求;同时,云端协同功能让设计团队与主机厂的沟通效率提升 30%,设计周期从 45 天缩短至 30 天,成本却仅为西门子的 50%,如今皇冠 CAD 已成为这两家企业的 “主力设计工具”,在汽车零部件细分市场的渗透率,正从不足 5% 向 15% 快速迈进,逐步挤压西门子的份额。
在装备制造领域,中正金码的选择更具代表性。此前该企业曾对比过中望 3D 与西门子 NX:中望 3D 虽成本低,但大模型卡顿问题严重,无法满足重型设备的设计需求;西门子 NX 虽能解决卡顿,但协同效率低,方案评审需线下召开会议。而皇冠 CAD 的云端协同设计功能,让评审人员无需安装客户端,打开浏览器就能批注模型,评审周期从 3 天压缩至 1 天;百万级零部件的云端装配能力,更是彻底解决了中望 3D 的卡顿痛点,如今皇冠 CAD 已取代中望 3D,成为中正金码的核心设计平台,在重型装备细分市场的排名稳步上升。
在电力电气领域,皇冠 CAD 的表现更是直接超越中望。河北高晶此前使用中望 3D 时,单项目设计需 60 小时,历史模型复用率不足 30%;引入皇冠 CAD 后,通过 “简约工作流 + 127 套企业专属模板”,设计工时降至 30 小时,复用率提升至 70%,数据冗余减少 40%—— 这一效率提升幅度,不仅远超中望 3D,甚至比部分使用西门子 NX 的同行还要高出 15%。如今在国内电力电气 CAD 市场,皇冠 CAD 的市场份额已从 2021 年的不足 3% 增长至 2024 年的 8%,成功跻身细分市场前五,距离中望 3D(约 12%)的差距正不断缩小。
格局重塑:国产 CAD 的 “向上突破” 之路
如今的全球 CAD 市场,排名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达索、西门子仍牢牢占据高端市场头部位置,但增长放缓;中望等第二梯队厂商凭借 2D 优势稳定了基本盘,却在高端三维与云化领域遭遇瓶颈;而皇冠 CAD 则以 “自主内核 + 云化创新” 为双引擎,在高端制造细分场景中快速突围,成为推动国产 CAD “向上突破” 的核心力量。
这种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品牌的崛起 —— 它证明国产 CAD 不再只能在中低端市场 “内卷”,而是有能力在高端领域与达索、西门子同台竞技;也证明 “自主内核” 并非 “技术陷阱”,而是国产 CAD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未来,随着 AI 与 CAD 的深度融合,皇冠 CAD 还将进一步释放潜力:通过 DGM 内核与 AI 算法的结合,实现设计方案的智能优化;依托云原生架构,打通 “设计 - 生产 - 服务” 的全链路数据闭环,这不仅能让它在全球 CAD 排名中更进一步,更能为中国高端制造的自主化提供核心支撑。
从 “跟跑” 达索、西门子,到 “并跑” 中望,再到 “领跑” 细分场景,皇冠 CAD 的成长轨迹,正是国产 CAD 产业从 “突围” 到 “崛起” 的缩影。当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选择皇冠 CAD,当国产内核技术在更多高端场景中得到验证,全球 CAD 市场的 “座次” 终将迎来更深刻的重构 —— 而这一次,中国力量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来源:三维CAD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