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普通人想变厉害,不用等“完全准备好”,反而可以试试“扮演法则”——先装模作样,再像模像样,最后真的有模有样。
总有人说“我不行”“我没经验”“等我准备好再开始”,可越等越胆怯,越想越退缩,最后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其实普通人想变厉害,不用等“完全准备好”,反而可以试试“扮演法则”——先装模作样,再像模像样,最后真的有模有样。
演着演着,假动作会变成真本事,你也会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没人天生就“得体”“果断”,很多厉害的人,一开始都是“装”出来的。
比如刚入职的新人,怕自己说话没分量,就刻意训练“笃定的语气”——开会时不唯唯诺诺,表达观点时放慢语速、盯着对方眼睛;
怕自己穿搭太随意显得不专业,就照着行业里优秀前辈的风格,挑合身的衬衫、利落的裤子,哪怕一开始觉得“不自在”,也坚持穿。
我身边有个做销售的朋友,刚入行时连跟客户说话都会紧张,后来她每天对着镜子练微笑、练话术,强迫自己“装出自信的样子”。
慢慢发现,说话不抖了,跟客户谈判时也敢争取了,业绩一点点涨起来。其实外在的“装”,是给内在的自己“搭梯子”——当你穿着得体、说话笃定,大脑会接收到“我能行”的信号,不知不觉就真的自信起来。
很多人不敢尝试新事物,是怕“做不好”,可“没做过”不代表“做不了”。
想成为设计师,就先“扮演设计师”——每天看设计案例、练软件操作,哪怕一开始作品很粗糙,也敢发给前辈请教;
想做管理者,就先“扮演管理者”——团队里主动牵头做小事,学着协调分工、解决问题,哪怕一开始会出错,也在试错中积累经验。
就像演员为了角色会去体验生活,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可以先“代入角色”。
我认识个女生,想转行做自媒体,一开始连镜头都不敢面对,后来她逼着自己“扮演博主”——每天对着手机录视频,模仿喜欢的博主写文案、剪视频,哪怕前期播放量很少,也坚持更新。
半年后,她的视频有了稳定粉丝,还能接商单,完全成了“真博主”。
所谓“扮中学”,就是在扮演中发现不足,在实践中补齐短板,慢慢就和目标角色“适配”了。
“我能行”不是空话,而是能改变行为的“心理开关”。
心理学里的“自我暗示效应”告诉我们,反复给大脑积极信号,它会主动帮你找方法。
比如你怕做演讲,每天起床后对着镜子说“我今天演讲一定能成功”;你觉得自己学不会新技能,就每天睡前告诉自己“我今天又学会了一个小技巧,明天会更熟练”。
别觉得这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就是靠这种暗示突破了瓶颈。
有个程序员朋友,一开始觉得自己学不会复杂的编程,后来每天给自己打气“我能搞定这个项目”,遇到难题时不先想“我不行”,而是想“我该怎么解决”,最后真的啃下了硬骨头。
大脑就像“导航”,你给它“我能行”的指令,它就会帮你规划“如何做到”的路线;你给它“我不行”的指令,它就会帮你找“放弃”的理由。
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是“天生厉害”,而是“后天演厉害”。
没人一开始就适配目标角色,重要的是敢“装”、敢尝试、敢给自己积极暗示。
从今天开始,别再等“准备好”,想成为谁,就先扮演谁——说话笃定一点,穿搭得体一点,做事果断一点,演着演着你会发现,假动作成了真本事,你也真的变成了厉害的人。
来源:笑到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