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银发族”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企业的营销逻辑也必须随之转变。本文深入剖析老年用户在数字化浪潮中的觉醒路径,揭示他们如何影响产品设计、内容传播与品牌认知,是一份面向未来消费结构变迁的战略指南。
当“银发族”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企业的营销逻辑也必须随之转变。本文深入剖析老年用户在数字化浪潮中的觉醒路径,揭示他们如何影响产品设计、内容传播与品牌认知,是一份面向未来消费结构变迁的战略指南。
小区广场的防诈讲座上,王阿姨认真记着 “不扫陌生码、不进陌生群”;超市促销台前,李大爷拿着宣传单反复对比 “这折扣是不是真划算”;儿女视频时,还会教张伯伯怎么查家电的 “国家 3C 认证”—— 这两年,身边的老人们变了:不再是听着推销就掏钱的 “容易哄”,反而成了会查资料、会对比、会说 “再想想” 的 “理性派”。这份 “觉醒”,让靠 “扫码送鸡蛋”“群里发优惠券” 拉客的商家慌了神,也逼着企业重新琢磨:智能化时代,到底该怎么跟老年用户打交道?
一、老年用户 “觉醒” 的六个实在表现:老套路不管用了老人们的变化不是一天来的,是防诈宣传听多了、子女提醒多了、自己踩过的坑多了,慢慢攒出来的 “经验”。这些变化实实在在,每一条都戳中了过去营销的 “软肋”:
一是懂的不比年轻人少。以前卖保健品,说 “能治百病” 就有人信;现在不行了,赵阿姨会拿着手机查 “这个成分有没有国家批准”,甚至能跟销售聊 “你这含量比隔壁品牌低多少”—— 短视频里的健康科普、儿女给转的 “避坑指南”,早把老人们的知识储备提上来了,想靠 “瞎忽悠” 蒙混过关,门儿都没有。
二是警惕心比谁都强。社区里贴满了 “扫码领礼品 = 偷个人信息” 的海报,邻居家的刘叔还因为进了陌生群差点被骗钱,现在老人们的手机里,陌生人发的群邀请直接忽略,路边扫码的活动,哪怕送一桶油也摆摆手:“我不用,谢谢”。过去靠扫码加群拉客的法子,现在连门都敲不开。
三是不贪 “虚头巴脑” 的便宜。以前超市搞 “满 50 送 10 个鸡蛋”,老人们会为了凑单多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现在不一样了,张阿姨算得门儿清:“我就买两斤菜,凑单多花 30 块,鸡蛋再便宜也亏”。只看 “划不划算”,不看 “有没有便宜占”,这样的理性,让 “低价引流” 的套路没了效果。
四是认人不认 “广告”。楼下药店的王姐,记得李奶奶有高血压,会提醒她 “最近天气凉,降压药别停”;社区超市的小李,知道张爷爷牙不好,会主动推荐 “软一点的面包”。比起电视里的广告、手机上的推送,老人们更信这些 “熟人” 的话 —— 谁真心对自己好,他们心里有数。
五是 “小账本” 比计算机还准。菜市场的白菜今天涨了一毛钱,隔壁超市的牛奶比这家便宜两块,老人们出门买东西前,早把周边的行情摸透了。有次我陪外婆买洗衣机,她能说出三家店的型号、价格、保修年限,连 “安装费要不要另算” 都问得清清楚楚。想在价格上玩猫腻,根本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六是需要的东西不少,但 “信不过” 就不买。老人们缺的东西其实很多:舒服的防滑鞋、方便操作的血压仪、能上门照顾的护工…… 可哪怕再需要,只要没听过、没熟人推荐,他们就宁愿拖着。有位爷爷说:“不是不想买,是怕花了钱还上当,还不如多等等,找个靠谱的”。
这些变化摆在这里,商家再用过去的老办法,肯定行不通了。智能化数字化不是用来 “忽悠” 人的工具,得换个思路:怎么用这些技术,让老人们觉得 “靠谱”“放心”。
二、企业的营销该怎么变?核心是 “让人信”,用数字化帮着建信任不是说数字化没用,而是得用对地方。老人们要的是 “实在”,是 “不被坑”,那数字化就该围着 “建信任” 转,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1. 说明白,别藏着掖着 —— 用数字化把信息摆出来
老人们怕 “被蒙”,那企业就主动把该说的都说清楚。比如卖保健品的,别光说 “效果好”,可以开直播带大家看生产车间,把检测报告拍清楚发在公众号上,再请退休的老医生来直播,回答 “这药能不能跟降压药一起吃”“有没有副作用” 这些实在问题。
我们小区旁边的药店,就做得挺实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每周都发 “健康小知识”,比如 “高血压患者怎么吃盐”“冬天怎么防感冒”,不推销药,就纯分享有用的东西。有次我妈说,她看了文章知道 “感冒不用随便吃抗生素”,后来去药店买药,就觉得这家店 “靠谱”,慢慢成了常客。现在药店的老年顾客比以前多了不少,就是因为 “人家不忽悠,只说实在话”。
这样的数字化,不是为了 “拉客”,是为了让老人们 “明明白白”。你把信息摆出来,他们看得懂、信得过,自然会愿意靠近。
2. 深刻洞察用户需求,别瞎推荐 —— 用数字化帮着找需求
老人们烦的是 “不管你需不需要,都给你推”。比如买个血压仪,非要给你推 “能连手机的高端款”,可老人们根本用不上那些功能,还得花冤枉钱。那数字化就该帮着 “找对需求”,而不是 “推贵的”。
北京有个社区超市,就做得挺贴心。他们给常来的老年顾客建了个小档案,记着 “张爷爷爱买软面包”“李奶奶每次买两斤鸡蛋”。有次张爷爷常买的那种面包卖完了,超市的人特意打电话告诉他:“爷爷,您要的面包明天到货,我们给您留着”。张爷爷说:“他们记得我的喜好,比我自己还上心,去他们家买东西,放心”。
还有养老机构,别一上来就推 “高端套餐”,可以问问老人 “有没有慢性病”“需要不需要上门护理”,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推荐合适的服务。老人们觉得 “你懂我需要啥”,才会愿意进一步了解。
3. 构建新型信任关系,像熟人一样处着 —— 用数字化把 “人情” 连起来
老人们认 “熟人”,那数字化就该帮着维持这份 “人情”,而不是 “加了群就发广告”。比如社区便利店,可以给老年顾客配个 “专属顾问”,加个微信,平时帮着缴个水电费、提醒一下 “明天要降温,记得加衣服”,群里就发点社区通知,别老发促销信息。
邻居王阿姨买了台洗衣机,品牌给她配了个 “专属客服”,微信上能直接联系。有次洗衣机出了点小问题,王阿姨不会弄,直接发了个视频过去,客服一步步教她怎么操作,很快就修好了。王阿姨说:“有个人能随时问,比找售后方便多了,以后买家电还选这个牌子”。后来她还拉着小区里的几个阿姨一起买,成了 “免费宣传员”。
这样的数字化,不是 “加群工具”,是 “拉近距离的纽带”。让老人们觉得,商家不是 “只想着卖东西的陌生人”,而是 “能帮上忙的朋友”,信任自然就来了。
三、诚信营销:老人们要的是 “靠谱”,营销的根儿是 “真心”老年市场其实挺大的,老人们需要的东西也多,可为啥好多商家做不起来?因为没找对根儿。老人们不是 “难伺候”,是怕 “被忽悠”;不是 “不想花钱”,是怕 “花冤枉钱”。
智能化数字化是个好东西,但不能用来 “套路” 人。商家得想明白:用直播不是为了 “卖货”,是为了 “让人家看见你的实在”;建数据库不是为了 “精准推销”,是为了 “知道人家需要啥”;加微信不是为了 “发广告”,是为了 “多帮人家点忙”。
就像小区里那个修鞋的师傅,他不用什么数字化,可老人们都愿意找他 —— 因为他修鞋仔细,不漫天要价,还会帮老人把鞋带顺便换了。老人们信他,不是因为他有啥技术,是因为他 “真心待人”。
现在的营销也是一样,不管用多少智能化的手段,核心还是 “真心”。让老人们觉得 “你靠谱”“你懂我”“你对我好”,他们才会愿意跟你打交道。老年用户觉醒了,其实是市场更成熟了 —— 那些只想 “赚快钱” 的商家会被淘汰,而真心为老人们着想的企业,肯定能走得更远。
这就是老年用户觉醒给我们的提醒:营销不是 “怎么让人买”,是 “怎么让人信”;数字化不是 “工具”,是 “帮着建信任的手”。真心换真心,才能跟老人们一起,把这个市场做好。
本文由@前进ing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作者提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