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华堂1928年(农历龙年)生,出生在一个家境还不错的农民家庭。1944年也就是民国三十三年,年仅十六岁的李华堂从汾阳县第二区立白石村新民小学高级科毕业。
李华堂1928年(农历龙年)生,出生在一个家境还不错的农民家庭。1944年也就是民国三十三年,年仅十六岁的李华堂从汾阳县第二区立白石村新民小学高级科毕业。
李华堂白石村新民小学高级科毕业证
1944年9月14日至17日,汾阳县大队、基干民兵与八分区六支队紧密配合,对驻汾日伪军连续进行了4天3夜的袭击战。
14日夜,六支队和汾阳县大队袭击汾阳日军飞机场和火车站,击溃守敌,并放火焚烧了该两处敌重要设施;15日,八分区部队袭击汾阳火柴公司,敌火柴公司在烈火中化为灰烬。而其中带队的就有早年参加革命后来成为李华堂大舅哥的演武的王跃先。
从此年少的李华堂深受鼓舞,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决定和另一名孝义籍同学一起跟随老师一路向西,去延安与早早参加了革命工作的王跃先会合。听从毛泽东的领导把日寇赶出去,解放全中国。
可事与愿违,当他们走到汾阳县城后,被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抓住从军,只能高喊着"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的口号,一路北上,去保卫太原城。
随后的岁月里,年轻的李华堂凭借着自己识文认字的本领,一步步成长,短短的时间内已官至团参谋长,并参加了生平第一场重大战斗-——太原战役。
李华堂所在的部队是由阎锡山留守部队和蒋介石胡宗南增援太原兵力为基础扩编的30军,黄樵松任军长。
1948年,解放军包围了太原,阎锡山急向蒋介石求援,调胡宗南所辖30军空运援晋。
时任30军军长的黄樵松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为了给30军弟兄们在绝望中寻找一条生路,也为了让30万太原百姓早日从疾苦中解脱,当然也为了自己的前途,黄樵松决定阵前起义、反戈一击!
于是和解放军积极联络,准备在太原起义,但由于被戴炳南出卖,向阎锡山密告了起义计划,致使黄樵松与解放军代表晋夫等人一起被捕,后被押解南京遭国民党当局杀害。
就义前黄樵松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写下“戎马仍书生,何事掏虎子,不愿蝇营活,但愿艺术死”的《绝命诗》,表达了他矢志追求真理、愿为光明的新中国而献身的精神。
此后,戴炳南升任30军军长担负防守太原城的任务。
进入冬季后,中央军委要求,缓攻太原,转入就地休整,对敌展开政治攻势。
后来据李华堂回忆说,当时,正值寒冬,一整个冬天解放军围而不攻,因原先他跟随黄樵松的缘故,被戴炳南安排去了前线发放军饷,战士们每日一边领着大洋,一边高高兴兴地在战壕里晒着太阳,梦想着等到战争结束,就可以回家盖房子娶媳妇。
但时间久了,带着一大袋沉甸甸的袁大头也不便行军打仗,大家只好寄存于附近老乡家里,可这场战争如此惨烈,好多战士最终都战死沙场。留下来的也再没机会去找老乡了,战士们再多梦想终究也只是梦一场。
1949年刚过春节没几天,阎锡山见大势已去,便乘飞机逃往南京。再后来因徐向前生病由解放军副总司令兼第一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彭德怀接替太原前线的指挥。
随后王跃先带领着他的所属部队和各参战部队相继从四面八方开来,像一道巨大的铁箍,紧紧围住了太原城。
根据阎锡山部队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外围的防御特点,解放军总前委决定先将敌外围之敌分割、歼灭,而后攻城的作战方针。
王跃先所属的部队担负汾河以东、阳曲镇以西地段的进攻任务,这一带敌防御纵深长,碉堡多,其中新城乃是北区防御的中心,地形复杂。它的北面有重兵防守的向阳店等据点,南面有飞机场和城郊永兴堡等星罗棋布的据点。
王跃先所带领的尖刀队伍,任务是以突袭手段夺取新城,进而北面和西北面外围之敌便无法向城内龟缩,歼敌于外围的目的才能胜利达成。他们的任务是至关重要、十分艰巨的,决定着解放军乃至整个兵团战斗的进程,因此师团干部要亲自侦察敌情,勘察地形,熟悉道路。
王跃先明白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里应外合,于是带着参谋、侦察员,在夜色掩护下摸到新城据点附近进行侦察,寻找汾阳老乡,并意外地与李华堂取得了联系。
得知城内官兵在重围之下,每天只靠四十架次飞机的空投苟且度日。让解放军看到了敌人虚弱的一面,树立必胜的信心。
同时李华堂内心革命的火苗开始慢慢地燃烧。不忘初心,积极参与为解放军筹集粮草,选派自己的亲信为王跃先的解放军部队做向导。
经过紧张的准备,各项战前工作都已安排就绪。解放军秣马厉兵,全体指战员像久旱盼甘霖似的嗷嗷直叫,王跃先所属的部队从泥屯开进到上兰村、西村一带,犹如一柄出鞘的利剑,锋芒直指太原北线之敌。
凌晨两点多,人民解放军由南、北两个方面向城外围守军发起总攻,攻克太原城。此次战役历经六个多月才结束,在这六个月的时间内,两军耗尽心力,双方伤亡较重,但解放军最终啃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斗结束后,活着的隶属于国民党阎锡山部下的人全被当成俘虏抓了起来,李华堂也没能幸免。
解放军将他们带到一个地方之后,开始对他们进行训练。一个月后,因为李华堂帮助王跃先所属的解放军部队立了功,上头拿来一份申请书让李华堂他们签字摁手印,他只知道这是一份"自愿参军"的申请书,其他一概不知。
通过此次战斗,李华堂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加入了彭德怀司令领导的华北野战军。
同年七八月份的时候,他和战友被拉到了大西北,打了几场仗后又被推上了火车。
在火车上摇摇晃晃了好几天后,抵达了河北,休整片刻又往北方而去。
李华堂与他的战友们挤在车厢里不知去向,但从逐渐变冷的空气中可以察觉到,列车是一路向北的。当时许多人身上就穿了两件衣服,冻得瑟瑟发抖。
当时车厢内一个长得白净的女兵不停地给他们往茶缸子里倒热水,李华堂说当时喝着热水暖着手,也渐渐忘记了寒冷。
终于列车抵达了终点,战士们都被召集下车,一个连长过来跟他们说:"美国正在打朝鲜的兄弟,唇亡齿寒之际我们要一起去帮助朝鲜,作为志愿军抗美援朝"。
网络图
一番慷慨陈词之后,李华堂跟着大部队跨过了鸭绿江。
进入朝鲜之后更冷了,地上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一脚踩上去就嘎吱嘎吱作响。李华堂他不禁想起了家乡的雪,但不同的是家乡的雪是软的,朝鲜这里的雪则是硬邦邦的。
后来参加了一场战斗,看见在山坡底下,好几辆美国大军的汽车经过,他也毫不犹豫地端起那把三八式步枪朝敌人扫了过去。一声枪响之后,还没来得及反应,周围已经响起了密密麻麻的枪声。
据李华堂回忆说,这是他真正意义上打死的第一个人,他亲眼看着那个美国士兵缓缓倒下,有种莫名的伤感,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以前打太原战役的时候,自己大小是个官,没有冲在前线,现在不一样了,这场仗打了一小会儿,他们打坏了敌人的两辆车,其他的都跑了。后来去打扫战场的时候,出现了一桩让他震惊的事情,他看见几个战友都去扒死者身上的衣服穿。
穿死人的衣服,这在老家是最忌讳的。但他也能理解,那种情形下哪有这么多顾虑。当时许多人只穿着单薄的衣服,根本扛不住朝鲜这冰天雪地的鬼天气,为了不暴露目标,军队里还不让生火。
他们白天休整晚上行军,一晚上要走几十里的路,李华堂他们的鞋子磨破了,就用布包着干松针然后再把脚包起来,这样也能御寒。
后来团里跟李华堂关系特别好的一个叫做二狗的战友,不知从哪里得到两双皮靴,分了一双给他,当时他感动得鼻涕眼泪直流。
随后二狗的一句话更让他破防,他说:"我死了你就扒我的衣服穿,死人是不怕冻的”。经过几天的翻山越岭,部队终于抵达了汉城。
自从进入朝鲜之后,他和战友没吃过一顿好的,每天都是干棒子面和冷水。后来到了一个村里得到一些取暖的衣服,还意外得到两头被炸死的羊,众人才终于能吃点热乎的东西。
短暂停留之后,李华堂又跟着大部队出发了,他们的任务就是守住汉江,不让敌人通过。抵达汉江的时候,原本一百多人的团只剩下七十多个人,他们是一路追着敌人打过来的,最后大部队停在了汉江。
他们的连队奉命防守汉江附近的两处山头,一部分封堵到山下的公路上驻防工事。为了不让敌军的坦克通过,他们只能不停地挖大坑。朝鲜天寒地冻,泥土跟钢铁一样硬。战士们只能生起柴火将地给烧软了之后才挖。
连长说大坑越深越好,当挖到一米多的时候,在二狗的指点下往旁边挖了一个凹洞,他说是可以躲避炮弹的。
没想到二狗的这一指点,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第二天美军的飞机炮弹如约而至,他躲进凹洞里使劲地捂着耳朵。不一会敌人就乌泱泱地冲了上来,想迂回包抄他们。可在有利地形和排兵布阵上,敌人落了下风,被打得败退。
他们的山头非常陡峭,敌人的坦克无法前进,只能不断地派人往前冲。天上的炮弹也没闲着,雨点般地落下来,砸在了山头上。他们一边躲着炮弹一边打退进攻的敌人。
这场仗打了十几天后,他们只剩下四五十个人。指导员在第七天的时候被弹片击中脖子牺牲了,另外一个战友胸口有四五个枪口;二狗在后来不知道哪一天的时候被子弹打中了头也牺牲了。
李华堂含着泪脱下二狗的衣服套在自己身上,起来继续战斗。又过了不知多少天,突然敌人朝阵地丢了几颗燃烧弹,大火把周围都燃烧得通红。李华堂被熏得勉强睁着眼睛,看着敌人上来就用机枪扫射。混乱中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炸开,他顿时失去了知觉,醒来后已经回到了后方的医院里。
回国后才知道,他们连队在汉江阵地上坚守了两个月,最后只剩下六个人。李华堂说他永远无法忘记那泥土混合鲜血的味道,还有战友们的音容笑貌以及残缺不全的尸体。
在医院康复后,李华堂递交了申请,准备再次上前线。可就在等待准备出发时,一天在车站遇到了同村刚刚参军的新兵志愿军战士。聊天中得知家里母亲病危,他才想起来自己已经好多年没有回过家了。赶忙向首长请了探亲假,连夜向家的方向跑去。
继后回国朝鲜停战协议签订以后,就在家乡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
先后任演武行政村长,1954年担任汾阳演武乡乡长。1956年当选为演武乡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五一”农业合作社社长。
汾阳县1954年李华堂担任演武乡乡长的任命书
1956年李华堂当选演武镇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
(大约20世纪50年代末期,最初砖窑那里是演武的熬盐作坊之一,由当过演武乡的乡长李华堂等人经营,制作小盐。后来他们又审时度势,利用自己制作下的小盐加工咸菜外卖)。
以上括号内文字摘之《古镇沧桑话演武》《“盐务堡”熬盐纪》。
集体化时期在第六生产队工副业上当采购员。
改革开放以后带领全家经营橡胶制品等。是演武村改革开放,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有功人。
并且多次被评为汾阳县劳动模范。当选为汾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吕梁地区优秀企业家。
图为1985年山西农民报刊载的李华堂和王少祖在工厂劳作的画面
1985年获得汾阳县劳动模范称号
1986年获得汾阳县劳动模范称号
李华堂革命军人优抚证
李华堂优抚对象证书
生前李老因为前面那些过往,不太愿意提及自己的往事。
以上资讯根据李老他们的后辈讲述资料整理而成。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