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41个教师节之际,一场跨越千里的云端研讨会,将山东聊城大学与新疆麦盖提县紧紧相连。会议聚焦“如何实现从短期实践帮扶到服务边疆振兴的长效赋能”,而这正是聊城大学教务处实验与实践中心副主任韩涛用四年时间以“匠心”与“情系”写就的答卷——494名支教生、846个
在第41个教师节之际,一场跨越千里的云端研讨会,将山东聊城大学与新疆麦盖提县紧紧相连。会议聚焦“如何实现从短期实践帮扶到服务边疆振兴的长效赋能”,而这正是聊城大学教务处实验与实践中心副主任韩涛用四年时间以“匠心”与“情系”写就的答卷——494名支教生、846个班级、4.23万人次服务学生,一组数字背后,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系统布局、情感浸润的援疆实践。
一、匠心为笔:绘制援疆“系统性施工图”
“援疆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的系统工程。”这是韩涛常说的话,也是他开展工作的逻辑起点。从2022年首批支教团组建起,他便牵头建立“选拔-培训-保障-总结”全流程工作机制,亲自编写《援疆支教工作手册》,系统梳理新疆风土人情、教育政策与文化禁忌,为一批批支教新人扫除障碍。
在教育援疆工作中,韩涛以“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为疆留什么”,作为每一批支教教师的行为锚点。在他的推动下,学校逐步构建起“云端教研”“三导师制”、校际“一对一结对”的可复用的“聊大方案”,实现从短暂“播种”到长期“筑路”的转变。
二、情系为墨:浇灌鲁疆连心枝繁叶茂
除了机制创新,韩涛更重视情感连接与文化共鸣。他创办《聊大胡杨》内部刊物,设置“教研风采”“时光剪影”等栏目,记录支教点滴。四年来,该刊已印发22期,收录文章1270篇、总字数达180万字,成为支教师生的“成长纪念册”。
他还推动鲁疆两地学生“手拉手”计划,通过书信与线上互动缔结深厚情谊。2023年5月,在喀什大学的一场交流活动中,聊城大学学子唱起《匆匆那年》,歌声引来喀什学生感动落泪——文化在这一刻跨越山河、直抵人心。在麦盖提县,他与李德仁院士等一同义务植树,三天种下150棵旗杆杨。他坦言:“种树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也为这份热爱找到了最坚实的依托。
三、初心为证:白发映初心,援疆即一生
2025年9月,再次站上培训讲台的韩涛,鬓角已添白发,言语依旧热情铿锵。在他的办公桌上,一张标注了所有支教学校位置的地图格外醒目。目前,他正牵头编写《聊城大学援疆支教成果集》,推动短期经验向长效机制转化,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教育援疆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生的事业。”他说。当被问及这些年的收获,他微笑道:“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听到他们用普通话认真朗读——一切都值了。”从制度设计到文化培植,从团队带领到长远规划,韩涛以匠心和热忱诠释了一名新时代教育者的担当。他如胡杨般扎根,又如桥梁般连通,在跨越山河的教育援疆路上,静待绿荫成林、梦想成真。
来源:感知山东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