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研究》杂志刊文:深入践行“四个以文” 推动津派文化传承发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09:52 1

摘要: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近日,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2025年第8期)刊发了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市

编者按: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近日,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2025年第8期)刊发了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市委研究室(市委改革办)撰写的《深入践行“四个以文”,推动津派文化传承发展》一文,系统介绍一年多来天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文化传承发展“四个以文”重要要求的举措成效。现将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深入践行“四个以文” 推动津派文化传承发展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 市委研究室(市委改革办)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要求天津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天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改革的办法贯彻落实“四个以文”的重要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谋划、重点突破、综合施策,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动津派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激发文化创新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一、健全“以文化人”制度机制,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巩固壮大了主流思想舆论,昂扬了时代主旋律、振奋了社会精气神,市民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城市精神品格进一步彰显,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津沽大地牢牢扎根。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制度体系。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会议的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的第一主题、干部教育培训的第一主课,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入推进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设立省级社科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研究专项,确立149个研究课题。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发挥全国“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作用,承办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有关活动,全网相关信息点击量超过126亿次,实现破圈传播。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形成以津云为龙头,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为两翼的发展新格局,实现“1+1>2”的放大效应,新媒体矩阵不断做优做强,媒体融合稳步向深发展。统筹思想和舆论、线上和线下,聚焦经济社会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等主题宣传,开设“聚焦新质生产力”“三新”“三量”等专题专栏,全面宣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展成效,大力营造“满屏尽是天津好”的浓厚氛围。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启动实施海外传播专项行动,先后成立天津国际语言服务中心、天津国际传播中心、天津市对外话语协同研究中心,构建外宣新格局。

创新精神文明建设路径。坚持“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推进,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深化“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主题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百百千”示范项目,试点建成102个“好人社区”,累计创建全国文明城区9个、文明村镇116个、文明单位363个。

二、完善“以文惠民”供给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优化津派文化精品供给。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推出一批无愧于时代的津产精品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纪录片《杨柳青青—年画里的中国故事》在央视播出,电影《青年邓颖超》《我要当老师》成功上映,歌曲《枕着光的她》、图书《草木志》入选“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话剧《俗世奇人》、京剧《信仰的味道》获全国展演优秀剧目。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天津音乐节、戏剧节、相声春晚等品牌文化活动,开展“欢乐京津冀 一起过大年”京津冀新春文旅系列活动,2024年共举办惠民演出和文旅活动1.3万场次,惠及600余万人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宣传贯彻《天津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常态化举办海河旧书市集,持续推进“书香天津”建设。拓宽文化惠民卡补贴发放渠道,扩大惠民演出补贴范围,2024年全年累计发放文惠卡11.4万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布局,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等文化活动,累计送戏下乡100余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3.97万场。

三、优化“以文润城”品牌模式,涵养赓续城市文脉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天津坚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注重更新城市业态、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以天津的文化特色为重要抓手,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功能在城市更新中得到强化、文化记忆在保护利用中得到传承,不断厚植城市底蕴、滋养城市文明、增添城市魅力。

构建津派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系统梳理天津主要文化资源,绘制资源图谱,创新发展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文博文化、休闲文化等八种地域特色文化形态,持续推动津派文化研究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为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奠定基础,打造津派文化品牌。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编制《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实施天津石质长城抢救性维修、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发掘、梁启超旧居之饮冰室书斋保护修缮等工程,提升古文化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特色风貌,推进杨柳青古镇提质焕新,原开滦矿务局大楼、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一机床总厂等实现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进一步形成。

塑造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新形态。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和纪念设施保护,完成润园、李大钊在津求学地北洋法政学堂遗址、吉鸿昌旧居等重点红色资源修缮展示,发布“信仰之光—天津市红色资源体验线路”,将重点红色资源“串珠成链”,织就津沽大地“红色地图”。发挥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平津战役纪念馆入选国家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

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深化现代博物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和全市“类博物馆”培育计划,正式备案博物馆达80家,2024年举办各类陈列展览589个,让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名片。拓展城市文化场景,打造“天马”(天津马拉松)游津城、桥边音乐汇、街头舞台剧等城市风景,让文化气息浸润城市肌理,孕育大气、雅致、高品位的大都市城市特质。

四、创新“以文兴业”体系业态,促进文旅商贸融合发展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业并举”,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强化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应用,统筹用好天津文旅资源,精准匹配供给和需求,优化文旅产品和服务结构,推动与商贸、农业、体育等深度融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建成运营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打造形成以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出版印刷等18大门类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功能区,2家单位入选“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11家单位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建设高水平文化市场体系。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杨柳青画社、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三年改革提升行动计划,杨柳青画社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经营收入同比增长58%,天津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非遗”名片生命力、发展力不断被激活。开发广东会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张园、曹禺故居等沉浸式演艺项目,加快发展“数字化、科技感、沉浸式、体验型”的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刺激消费需求、带动商业经济、提升城市形象。

完善文旅商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发展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的城市旅游,持续提升古文化街、五大道、意大利风情区等历史文化街区运营能力和服务品质,推动大理道樘院、钟书阁等文商旅融合项目落地运营,举办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五大道海棠花节等系列文旅体活动,打响“天津始‘钟’响你”“欢乐四季游 天津常走走”等文旅品牌,推出“海河夜生活节”等文旅项目,城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释放。2024年共接待游客2.61亿人次,同比增长10.9%,实现旅游收入2931亿元,同比增长32.3%。2025年1—5月共接待游客1.1亿人次,同比增长3.7%,实现旅游收入1181.09亿元,同比增长12.1%。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