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九三五年秋,红军挺进师师部率领一部分主力从浙西南南下。在福建寿宁与闽东特委会师,成立中共闽浙临时省委。接着在浙南打出了一个新的大好局面。
一九三五年秋,红军挺进师师部率领一部分主力从浙西南南下。在福建寿宁与闽东特委会师,成立中共闽浙临时省委。接着在浙南打出了一个新的大好局面。
一九三六年三月,中共闽浙临时省委决定,将福建的福鼎与浙江的瑞(安)平(阳)泰(顺)地区合并起来,统称浙南游击根据地,并成立了中共浙南特委。
首届特委书记郑宗玉,继任者谢文清。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起,由龙跃代理特委书记,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浙南游击根据地,在地理位置上有着与闽浙两省互相毗连、便于机动作战的有利条件。
当地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党和红军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深刻的影响,并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当挺进师初到浙南时,所到之处,群众都自动围拢来听红军演讲,看红军的传单和标语,有的还主动向红军报告敌情,替红军带路,帮助红军买菜、买米。
各地群众拥护红军的热情很高。浙南游击根据地初建时敌我力量十分悬殊。就在浙南特委甫告建立,粟裕师长率挺进师主力前往浙西南,
刘英政委率省委机关和一个短枪队(即特务队)留在浙南的时候,由于鼎平中心县委书记黄固生被俘后自首叛变,一些党组织遭到破坏,所以省委和特委派人下去检查工作时,经常受到敌人的袭击。
也因此敌人得知我挺进师主力和闽东独立师第三纵队已相地离开所南游击根据地的基本区域。于是,敌人就经常假一个连、一个排甚至一个班出来骚扰,气焰十分嚣张。
四月三十日,省委机关驻在福鼎县南峰山的一座独立房子里,不料被敌人发现,驻树山镇的保第四团陈佩玉部马上派了一个连来进攻。
负责保卫省委机关的特务队只有两个短枪班,不到三十个人,他们在刘英同志的指挥下,先打垮了敌人的前卫排,并用刚缴获的一挺轻机枪向敌扫射,敌不支溃退。
这是我省委特务队在福建打的第一个胜仗。接着,又在福鼎排头打垮浙江保安团一个便衣排,在福鼎南溪击溃福建保安团一个连。
而我省委特务队不但人员增加了,而且武器弹药也充实了。这对群众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原先,群众只看到敌人在这里抓人、杀人、抢劫,现在看见红军在这里打了胜仗、缴枪、抓俘虏,真是高兴极了。
原来不敢接近红军的人,敢于起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了,从而使以前仅有我党秘密工作基础的桑泰区成为根据地,并推动了附近新区的开群工作。
浙南地处沿海,内河和海上交通都比较方便,来往于温州、福州和上海的人也比较多,红军运用这些有利条件,搞来一些进步的书籍和报刊杂志,
如《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我所看到的庶联》,以及邹椿奋先生主办的《大众生活》等刊物。这些书籍报刊,在当时来说,真比武器还宝贵呢!
在这以前,他们只能从零星的国民党报纸中猜测到时局的 一篇半爪,窥探到全国蓬勃发展的抗日救亡运动的点演情况。现在,眼界开阔得多了。
从《大众生活》等进步报刊上,看到了主力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看到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看到了国民政府订下的一连串丧权导国的条约,如什么"何梅协定"等等。
同时,也看到了宋庆龄等知名人士发表的救国纲领,看到了我党中央提出的停止内战、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主张。
正是根据这些可贵的报刊,他们编写了各种宣传材料,重要些的由刘英同志亲自执笔,一般的由龙跃写,以此向部队、地方干部和广大群众宣传革命形势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尤其重要的是,用以制定政策,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就是,把土地革命政策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结合起来。
一方面继续号召和组织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另一方面又改变了一些已经过时的政策和口号。
例如,对国民党的乡镇保甲长(主要是对乡镇保长),由镇压转变为争取;对地方上的士绅和中等商人中的进步分子表示欢迎,中立的允许其来去自由,继续营业不受侵犯,
对白军,由"欢迎白军士兵杀死官长拖枪当红军",改为"欢迎白军官兵枪口对外,同红军一起共同抗日",把"穷人不打努人",改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这种改变,不但团结了更多的人,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且也为实现以后的战略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来源:回望千秋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