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5年5月,伪满洲国中央通讯社记者、天津国权报社社长胡恩溥、振报社社长白逾桓先后在日租界遭到暗杀。这两人都是有名的亲日派,接连被杀自然让日寇找到了重新挑起事端的借口。他们不但在外交层面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无端指责天津市市长兼51军军长于学忠系幕后指使
1935年5月,伪满洲国中央通讯社记者、天津国权报社社长胡恩溥、振报社社长白逾桓先后在日租界遭到暗杀。这两人都是有名的亲日派,接连被杀自然让日寇找到了重新挑起事端的借口。他们不但在外交层面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无端指责天津市市长兼51军军长于学忠系幕后指使;还派兵四处武装骚扰,加剧局势紧张。
梅津美治郎
平津地区险些成为“真空区”
30日,日寇天津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调集装甲车、小炮及机关枪队等在河北省政府办公楼前的路上进行武装游行;其关东军也派飞机在北平和天津低飞示威。31日,南京政府电令河北政府由天津迁往保定,并命令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梅津美治郎举行谈判。
谈判最后的结果是签订了屈辱的《何梅协定》,国民党党部要撤出平津地区,原来驻扎的武装力量也要撤走。其中,中央军关麟征第25师移驻洛阳,黄杰第2师移驻河南;东北军于学忠第51军经保定退避陕西,投入围剿“红军”的内战战场,连维持北平城区秩序的宪兵第3团也被迫撤离。
日寇默许宋哲元第29军接管平津
中央军、东北军等势力撤离后,平津地区成为真空地带,日寇趁机策动亲日势力发动叛乱,企图趁虚而入。多亏察哈尔省主席、第29军军长宋哲元及时派兵进驻,迅速平定叛乱,才暂时稳定了局面。宋哲元出身西北军系统,长期受到蒋介石嫡系中央军排挤打压,因此日寇方面认为其可以拉拢,就接受了其对平津的占领。
宋哲元曾是西北军领袖冯玉祥麾下“五虎上将”之一;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大败溃散,宋哲元在张学良、阎锡山支持下,一路收拢残兵,并在晋冀两省组建第29军。长城抗战期间,第29军奉命增援,在喜峰口、罗文峪等地浴血拼杀,其大刀队频频夜袭得手,名闻天下。
宋哲元
卢沟桥事变后仍一厢情愿对日媾和
由于长城抗战的战绩,国民党当局认为宋哲元比那些彻底投靠日寇的汉奸强得多,因此任命其担任平津卫戍司令,后来又将河北省地盘也交给他。宋哲元借着地盘扩大的机会拼命扩军,迅速将麾下从3万人扩充至10万大军;势力的增长让日寇加大了拉拢收买的力度,而宋哲元也逐渐对这些侵略者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自己可以在日寇和国民党当局之间一直搞平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炮轰北平宛平县城,守军奋起反击,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开展指出,日寇华北驻屯军仅有数千之众,第29军如果全力反击,必定能够取得振奋人心的大胜。但宋哲元秉承蒋介石“应战而不求战”的指示,不敢主动进攻,反而与日寇展开谈判,希望达成所谓“现地解决”的停战协议,并一度对部下宣布“局势已趋缓和”。
日寇缓兵之计得手攻占平津
受到宋哲元的影响,远在南京的蒋介石也逐渐放松下来,还在7月23日的日记中洋洋自得的表示:“玩强敌倭寇于股掌之上”。但蒋介石、宋哲元都没想到,日寇谈判完全是缓兵之计,他们在谈判的10天时间里从未放松警惕,还陆续从关东军、朝鲜驻屯军调集了近10万人马。
7月底,日寇完成准备后立即撕破脸皮,开始大举进攻,29日,古都北平沦陷!30日,北方第一大工业城市天津失守。好在还是有人保持着清醒,中共方面的反应就果断而迅速;在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方面就通电全国,呼吁全民族抗战,并致电蒋介石要求立即出兵参与抗战。
来源:读万卷书破万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