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放疗常因“射线范围广”导致正常组织损伤,而新型放疗技术通过精准聚焦病灶,实现了“高效杀瘤、低毒保护”的目标,以下四类技术已成为临床重点应用方向:
在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带来了一场聚焦放射免疫新进展的重磅报告。
从放疗技术的迭代突破,到免疫联合的策略优化,再到临床细节的精准把控,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实践和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了清晰、权威的指引。
01
放疗技术:从“精准打击”到“智慧化”,好设备配好专家,给患者更安心的治疗支撑
放疗是肿瘤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近年来在“设备升级+技术创新+人才投入”的三重推动下,实现了从“粗放治疗”到“精准调控”的跨越式发展。
于金明院士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放疗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才与设备”的协同发力,目前已形成“精准化、多样化、智慧化”的明确发展方向。
图片来源:2025CSCO年会
传统放疗常因“射线范围广”导致正常组织损伤,而新型放疗技术通过精准聚焦病灶,实现了“高效杀瘤、低毒保护”的目标,以下四类技术已成为临床重点应用方向:
| 质子放疗:
“精准导弹”般的高效选择,相比传统放疗,质子放疗可实现360度旋转治疗,如同“精准导弹”直击肿瘤病灶,在给予高剂量杀伤的同时,大幅减少心脏、肺等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国际研究证实,其治疗口咽癌的5年随访生存率提高10%,不良反应事件降低14%;且因减少插管、抗菌药物使用及住院天数,长期经济性价比更优。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放疗日接诊量达120-141人,稳居全球首位。
| 重离子放疗:
难治性肿瘤的“克星”,与质子放疗原理相似,重离子放疗同样能降低正常组织受量,且具有“氧依赖低、细胞周期依赖性弱”的独特优势——即使是对普通放疗不敏感的乏氧肿瘤细胞,也能通过打断其DNA双链实现有效杀伤,在食管癌等难治性肿瘤治疗中疗效显著。
| 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
理性看待,勿信“包治”谣言,针对国内部分媒体炒作的“几十万包治肿瘤”,于金明院士明确辟谣:目前BNCT仅在日本获批用于晚期脑瘤、头颈肿瘤(早期患者并非适应症),美国、中国均未正式获批;且仍面临“硼药纯度不足、肿瘤细胞摄取比例低”两大技术瓶颈,暂不具备广泛推广的条件,患者需警惕虚假宣传。
| 空间分割放疗(晶格放疗):
大肿瘤的“破冰利器”,针对5公分以上的大肿瘤、射线不敏感肉瘤或复发肿瘤,该技术采用“蜂窝煤式”照射方式——通过在肿瘤内精准“打孔”式布野,既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又能让射线更充分地作用于肿瘤内部(如同给煤块打孔后更易燃烧),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全覆盖照射”。
Flash放疗(闪速放疗)以“超高剂量率”为核心优势:常规放疗需2分钟完成的照射,Flash放疗不到1秒即可结束。更关键的是,其能明显减轻对淋巴结血管内免疫细胞的损伤,为后续联合免疫治疗保留“免疫基础”。目前美国已开展相关临床试验,山东省肿瘤医院也已完成设备检测,未来有望快速应用于临床。
于金明院士总结,当前放疗疗效的突破并非单一技术的功劳,而是四大方向协同推进的结果:
| 影像技术助力早期检出:CT、MRI、PET-CT等影像技术的进步,大幅提高了早期肿瘤的检出率,使得放疗对早期肺癌等疾病的疗效可媲美手术;
| 分子基因指导精准放疗:通过基因测序、分子标志物检测等技术,在微观层面解析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为“个体化剂量规划、靶点精准照射”提供科学依据;
| 多手段精准联合:放疗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化疗、手术、靶向、免疫等治疗手段灵活搭配,拓展了适用范围(如晚期肿瘤的姑息减症、早期肿瘤的根治性治疗);
| 设备与技术持续迭代:质子、重离子、Flash等新设备,以及晶格放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持续推动放疗向“更精准、更安全、更高效”升级。
随着人工智能(AI)、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入,放疗正加速迈向“智慧放疗”时代。于金明院士预测:未来放疗将像“傻瓜相机”一样——操作越来越便捷,但精准度越来越高。通过AI自动完成照射方案规划、大数据优化剂量分配,结合影像、基因组学等多维度信息,实现“一键匹配最优放疗方案”,让精准放疗惠及更多患者。
02
免疫联合治疗:从“盲目叠加”到“精准协同”,策略是关键
免疫治疗的兴起为肿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但“如何合理联合、怎样发挥最大疗效”仍是临床难题。于金明院士明确指出:免疫联合要“锦上添花”,绝不能“画蛇添足”或“雪上加霜”,必须遵循科学的策略和原则。
1. 免疫联合治疗的发展与里程碑
免疫联合治疗的发展历经“从粗糙到精准”的过程:早期依托细菌毒素激活免疫,如今已升级为单药、双药、双抗(如PD-1抑制剂、VEGF相关双抗)的规范化应用,两大里程碑事件奠定了其核心地位:2018年:相关研究者因发现PD-1/PD-L1免疫检查点通路获诺贝尔奖,为免疫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15年:美国前总统卡特确诊黑色素瘤伴多发转移,经放疗、帕博利珠单抗及CAR-T治疗后存活至100岁,成为免疫联合治疗的全球经典案例。
2. 核心原则:顺序决定疗效,“放化疗先上,免疫后行”是关键
免疫联合并非“简单丢在一起”,而是要讲究“先后顺序”——顺序不当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已有多项研究证实“错误顺序”会出现阴性结果。
新辅助免疫治疗:在肿瘤未切除前使用,能激活机体免疫反应、释放肿瘤抗原,杀死潜在转移病灶,缩小原发灶,为手术创造条件,还可通过术前术后两次病理提供研究依据。但需注意,对临界切除肿瘤、EGFR阳性患者等,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价值仍有争议。
辅助免疫治疗:术后辅助免疫的必要性存争议。支持方认为,即使5年生存率达95%,仍有潜在获益空间,且pCR(病理完全缓解)仅评价原发灶,无法排除潜在转移;反对方则指出,缺乏直接证据证明额外价值,且长期用药会增加费用和毒性负担。目前美国正开展相关研究,2年后或有明确答案。
“夹心”治疗(新辅助+手术+辅助):针对高危患者的“新辅助+手术+辅助”模式,如Keynote-671研究显示可降低28%死亡风险,但对部分患者(如pCR患者)是否需后续辅助免疫,仍需个体化评估。
图片来源:2025CSCO年会
联合顺序与疗程:原则上建议“化疗/放疗在前,免疫在后”——化疗/放疗先快速杀伤肿瘤、释放抗原,再用免疫治疗持续发挥作用;若先免疫后放化疗,可能导致刚激活的免疫细胞被放化疗杀伤,影响疗效。疗程方面,免疫治疗并非“生命不息、用药不止”,需根据患者耐受度和疗效动态调整,过度延长疗程无额外获益。
当然并非所有肿瘤、所有患者都适合免疫治疗,在首创PET示踪剂18F-AIF-NOTA预测免疫疗效的预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当肿瘤病灶为“高摄取区”,且PD-L1表达阳性时,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效果更佳;若肿瘤病灶为“高摄取区”,但PD-L1表达阴性,患者的免疫治疗预后较差。这一发现为“精准筛选免疫获益人群”提供了重要依据。03
临床实践:细节决定成败,多学科协同破局
肿瘤治疗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细节把控+多学科协作”的系统工程。于金明院士特别强调,临床中的“小细节”和“多学科配合”,往往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
长期以来,“肿瘤患者是否需要常规切除淋巴结”一直存在争议。
| 于金明院士明确指出:淋巴结是机体免疫功能的核心场所——是抗原呈递、T细胞活化的“主战场”,并非“肿瘤转移的唯一罪魁祸首”,盲目切除会破坏免疫功能,需遵循“精准处理”原则:
明确存在转移的淋巴结:必须切除,避免肿瘤扩散;可疑转移的淋巴结:先做活检明确性质,再决定是否切除;无任何转移迹象的淋巴结:不建议常规预防性切除,最大限度保留免疫功能。作为发病率最高的肺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形成“分期定制、精准联合”的方案,放疗与免疫的协同应用成为核心突破点:
早期患者:对不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SB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疗效已与手术相当;若在此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能进一步提升疗效;对比单纯调强放疗与“调强放疗+免疫”,后者的疗效优势更明显。
III期患者:放化疗后采用PD-1抑制剂维持治疗,可使5年总生存率(OS率)提高10%;但临床中也存在“悖论”——约57%接受术后辅助免疫的患者仍会治疗失败,而约33%未做任何治疗的患者却能长期生存,提示免疫辅助的适用人群仍需进一步筛选。
IV期寡转移患者:针对晚期寡转移(转移灶数量少、范围局限)的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SBRT”联合方案可使疗效提升一倍;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小细胞肺癌寡转移——采用“免疫诱导+放疗+免疫维持”策略,能使总生存率翻倍。
会上,于金明院士团队带来一则重磅喜讯:其开展的肿瘤分子影像相关研究,成功斩获北美核医学分子影像年度“金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中国人首次获此殊荣,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肿瘤研究领域的创新性与国际影响力得到权威认可,更在分子影像、核医学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图片来源:2025CSCO年会 图片来源:2025CSCO年会
总结
在本次 CSCO 大会上,于金明院士的报告亮点纷呈,从质子放疗的“全球领先”成果,到免疫联合的“策略优化”探索,再到国际奖项实现“中国突破”,全方位展现了中国肿瘤治疗的前沿水平,也清晰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当下肿瘤治疗已告别“单一技术定胜负”的时代,转而依靠“更精准的方案、更协同的手段、更智慧的技术”协同共进,为患者开辟生存之路。
未来,“智慧放疗”“精准免疫”等技术逐步落地,肿瘤治疗将更加“懂你”。患者只需保持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共同期待更多好消息。肿瘤治疗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患者与医生的携手同行。
觅健会始终相伴,持续追踪 CSCO 学术年会最新动态,把专家分享的实用知识与前沿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同时搭建病友交流平台,方便大家分享经验、相互鼓励。
若大家想了解本次 CSCO 大会更多信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可在觅健康复助手随时观看大会直播,觅健将会持续带来更多方案详细解读。
来源:觅健肺癌康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