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他爷爷的地契,上面印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印章,写着“永业权”。
一张泛黄的纸,被马哈茂德·哈桑叠得比身份证还小,揣在胸口。
那是他爷爷的地契,上面印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印章,写着“永业权”。
可今天,他连站在那片地上拍照都会被以色列士兵驱赶。
1948年4月9日,耶路撒冷西边的代尔亚辛村枪声不断。
伊尔贡的人挨家挨户扔手榴弹,第二天全村只剩血脚印。
马哈茂德的奶奶抱着刚出生的叔叔,跟着邻居往黎巴嫩跑,以为最多两周就能回家。
结果这一走,就是七十五年。
联合国那帮人当时在纽约开会,地图上用铅笔一划,把55%的地给了占人口三分之一的犹太移民。
没人问阿拉伯人愿不愿意。
英国佬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句“你们自己解决”。
苏联和美国抢着给以色列送枪送炮,因为都想在中东插旗。
阿拉伯联军冲上去打,可自家国王各怀鬼胎,三个月就散了。
犹太移民不是傻种田。
他们先成立哈加纳,白天买地,晚上练枪。
阿拉伯农民只会拿锄头,谈判桌上连英文文件都看不懂。
等代尔亚辛的消息传开,整个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开始大逃难。
有人是被吓跑的,有人是真被机枪赶走的。
马哈茂德他爸生在黎巴嫩难民营的帐篷里,到死都没见过老家的橄榄树。
联合国发的面粉袋上印着“USA”,孩子们穿着“UNRWA”字样的T恤长大。
难民营越扩越大,从帐篷变成水泥盒子,可户口本上还是“难民”。
1967年以色列又打了一次,把西岸和加沙全收了。
马哈茂德小时候在贝鲁特看电视,新闻里播着以色列坦克开进东耶路撒冷,他爸当场把茶杯摔了。
那杯子是奶奶从老家带出来的,最后一块瓷片。
现在马哈茂德在柏林开出租车,后备箱里永远放着那张地契。
有乘客问他哪来的,他就说:“我爷爷的地,现在种的是德国移民的葡萄。
”乘客听完大多沉默,有人给五星好评,有人投诉他“政治不正确”。
以色列教科书里,1948年叫“独立战争”。
巴勒斯坦人的课本被撕过无数次,现在连“纳克巴”这个词都不让提。
可记忆不是纸,撕了还会长。
马哈茂德的女儿在TikTok上发视频,用阿拉伯语唱老民谣,底下以色列网友骂战三千条。
最讽刺的是,当年逃难时奶奶带的金镯子,现在成了柏林博物馆的展品。
标签写着“19世纪巴勒斯坦新娘首饰”。
马哈茂德去看过,隔着玻璃盯了半小时,保安过来问要不要帮忙。
他说:“这是我奶奶的。
”保安耸耸肩:“每个难民都这么说。
”
土地没了可以画地图,房子没了能拍照片,可连“我们曾经存在过”都要被擦掉,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那张地契现在值多少钱?
按以色列法律,阿拉伯人地契只能换补偿金,不能要回地。
马哈茂德试过,对方开价三万美金,还让他签“永不追究”协议。
他把协议撕了,继续开出租。
有时候他会想,如果当年阿拉伯人也有哈加纳那样的组织,结局会不会不同?
但历史没有如果。
现在加沙的孩子们在废墟里踢足球,球网是破渔网改的。
他们踢着踢着,突然抬头问大人:“我们到底算哪国人?
”没人答得上来。
地契还在胸口,但马哈茂德知道,它越来越像一张遗照。
真正的巴勒斯坦,活在奶奶的睡前故事里,活在难民营的方言里,活在被删掉的维基百科词条里。
只要还有人记得,纳克巴就还没结束。
来源:墨羽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