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药生物类上市公司2025年中期业绩已如期披露。据东吴证券研报,405家医药上市公司上半年销售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4%、-1.1%、-10.1%。
文 一歌 医药经济报
医药生物类上市公司2025年中期业绩已如期披露。据东吴证券研报,405家医药上市公司上半年销售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4%、-1.1%、-10.1%。
分季度看,全板块一季度销售收入、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6.9%、-12.4%;二季度销售收入、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3%、-9.4%,二季度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
分子行业看,CXO、创新药两大先锋受益于创新红利,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靠前,同时实现收入、归母净利润双增长。“创新二将”率先复苏,有望带领医药行业尽快走出低谷迎来柳暗花明。
东吴证券选择H股42家和A股58家创新药企业作为国内创新药企业样本,以衡量创新药市场整体发展趋势。据统计,创新药公司2024年收入、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9%、133.4%;在此基础上,2025年上半年收入、归母净利润增速依然高达6.9%、56.1%,创新药子行业复苏势头已经确立。
创新药企经营业绩,尤其是净利润大幅增长,与其经营面、基本面均有显著改善有关。据研报,上述创新药企2024年毛利率和归母净利率分别提升到68.4%和4.4%,上半年毛利率和归母净利率进一步提升到77.7%和8.6%,分别提高9.3个百分点、4.2个百分点。直接原因是在降本增效与创新升级并重、全球化BD分担研发费用情况下,销售费用率表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有所下降,财务费用率保持平稳,体现了创新药子行业从销售驱动到优质管线驱动的转变。
基本面显著改善,则是政策支持、国际化突破、研发成果转化、产业链优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国家政策对创新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扶持体系:在研发投入方面,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在审批环节,优先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等新政策显著缩短了新药上市时间;在医保准入方面,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速度加快,提高了药品可及性和市场渗透率;在支付体系层面,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商业健康保险等补充支付方式为创新药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二,创新药企业国际化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业绩增长提供了重要驱动力;据国家药监局披露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2024全年医药对外授权总额为600多亿美元,上半年仅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额已超过去年全年。除交易额外,新药交易领域也由以往多集中在肿瘤药物领域,扩展到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等全新领域。
第三,经过多年持续投入,A股创新药企业的研发管线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由单纯投入期升级到商业兑现期,首当其冲体现在业绩改善上。
典型公司 百济神州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5.18亿元、同比上升46.03%;其中产品收入173.6亿元,同比增长45.8%;归母净利润4.50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这是百济神州A股上市以来首次半年度实现盈利。
公司产品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核心产品泽布替尼(百悦泽)全球销售额达125.27亿元,同比增长56.2%,美国市场销售额89.58亿元,同比增长51.7%;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销售额26.43亿元,同比增长20.6%。公司预计未来18个月内在血液肿瘤和实体瘤领域将有超过20项里程碑研发进展,全年收入指引范围为358亿~38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8月25日,百济神州公告称,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与Royalty Pharma签订《特许权使用费购买协议》。后者将支付8.85亿美元以购买收取单克隆抗体Imdelltra在中国外地区年度销售净收入中特许权使用费的大部分权利。
恒瑞医药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归母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29.67%,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增长。半年报最大的亮点是上半年公司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95.61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60.66%,其中创新药销售收入75.7亿元。这是“中国创新药行业正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并逐步具备与全球顶尖制药公司竞争的实力”最好的注脚。
创新药对外许可已成为恒瑞的常态化业务,相关收入亦成为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司创造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上半年,恒瑞收到默沙东2亿美元以及IDEAYA 7500万美元的对外许可首付款并列入为收入项,半年报截止后的7月,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达成120亿美元合作协议,创造了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的新纪录。
据东吴证券统计,22家CXO上市公司上半年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4.16%、64.03%、24.82%,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15.15%、53.58%、26.68%。三项主要指标都是正增长,且涨幅可观,显然与创新药子行业类似,CXO行业也搭上了创新的快车,只不过创新药主要体现在创 新产品,CXO则主要是创新技术。
投行界普遍认为,CRO行业调整基本完成,有望进入新一轮发展。国内投融资在今年上半年逐渐触底,下半年有望迎来复苏,叠加国内创新药行业持续的BD预期以及IPO逐渐活跃,内需外需共振下有望推动行业持续估值修复。
目前国内头部CRO企业订单持续恢复,很快将传导到业绩端。随着美元降息预期增强、国内创新药投资热情高涨、国内生物医药IPO数量增加,生物医药投融资景气度回升,部分CDMO公司业绩已拐点向上,多肽、ADC受益于赛道高景气度,有望保持高速增长;一季度CRO行业整体已重回正增长,更多CRO公司将迎来拐点,后续发展看好。
典型公司 药明康德
CXO龙头药明康德上半年实现营收207.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64%,实现归母净利润85.61亿元、同比增长101.92%,增速超过100%;扣非净利润55.82亿元、同比增长26.47%;毛利率44.45%,同比提升5.08个百分点。
财报数据显示,仅今年第二季度,药明康德整体收入就达到111.4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持续经营业务收入110.5亿元,同比增长24.9%,这是药明康德首次在第二季度达到百亿元营收规模。截至今年6月底,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为566.9亿元,同比增加37.2%。受此影响,药明康德对全年业绩进行了向上调整,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重回双位数增长,整体营收上调至425亿~435亿元,持续业务收入增速则调整至13%~17%。
据东吴证券统计,上半年62家中药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速分别为-3.88%、1.97%、-7.63%;其中二季度该三项主要指标的同比增速分别为-0.9%、8.9%、-12%,显示增速放缓,短期业绩承压。
众所周知,中药行业受原料影响较大。2024年中以来,我国中药材价格基本处于持平震荡状态,2025年5月起中药材价格出现明显下降。中泰证券预计,随着前期囤积的高价药材消化完毕,2025年下半年中药板块成本端的压力有望逐渐缓解、毛利率向上修复。经过消化调整后,OTC渠道去库存逐步进入良性状态,叠加去年基数较低、消费回暖以及发病率变化等有望带动OTC中药品类增长,头部中药企业加大创新药领域布局成效显现等正作用,预计中药子行业将回归长期增势。
典型公司 东阿阿胶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51亿元、同比增长11.02%;归母净利润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扣非归母净利润7.88亿元、同比增长12.58%。其中,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32亿元、同比增长2.91%;归母净利润3.93亿元、同比增长2.01%;扣非归母净利润3.71亿元、同比增长0.07%。必须注意的是,这是在2023年、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66%、25.57%;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7.55%、35.29%之后取得的。
产品矩阵方面,公司已形成以阿胶块、复方阿胶浆、“桃花姬”阿胶糕等经典产品为核心,同时积极拓展男士滋补健康新赛道的布局。上半年医药工业板块收入29.86亿元、同比增长11.28%,贡献了97.88%的营收,核心大单品阿胶块及系列产品实现营收28.45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他药品及保健品营业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7.06%。
东阿阿胶已推出每10股派发现金12.69元(含税)的中期利润分配方案,预计现金分红总额8.17亿元,占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99.94%。加上本次分红,东阿阿胶1996年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01.04亿元,高居《2025年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榜单》第一名。
据东吴证券统计,99家医械上市公司上半年的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为-4.4%、-20.4%、-22.3%。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4.5%、-13.9%、-14.2%;二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4.3%、-26.2%、-29.1%。
一季度的毛利率、净利率均有所下滑,主要系医械集采后出厂价下降以及设备招采放缓,企业增长放缓,成本相对上升两方面影响。下半年,随着医械集采扰动逐步消除,头部医械企业出海开始恢复;政策与市场双重拐点下,医械行业将回归创新驱动。
分板块看,医疗设备2024年受“以旧换新”政策实施延迟影响大部分企业三季度后业绩下滑较大,今年上半年国内招标需求已现恢复趋势,下半年业绩有望逐步修复。医疗耗材与国内患者诊疗需求直接相关,整体波动本身相对较小;叠加大部分高值耗材产品在集采后价格逐步稳定,企业对研发及创新产品投入更加重视等,预计收入端稳步增长。体外诊断受DRG实施、各地逐步推行医院检验互认等举措减少不必要的检测需求,短期国内需求承压明显,但长期国产化率有望提升。
典型公司 联影医疗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60.16亿元、同比增长12.79%;归母净利润9.98亿元、同比增长5.03%;扣非归母净利润9.66亿元、同比增长21.01%,实现了经营规模与盈利能力双提升。
除整体经营保持高质量增长,联影医疗在产品创新、核心业务维度、全球化战略拓展等关键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和提升。公司持续打造包括uAIFI“类脑”技术平台、uSense主动感知技术平台、uExcel无极技术平台、uVera智慧仿生平台等在内的多款超级技术平台,稳固了公司在医疗影像AI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定义下一代诊疗标准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AI+产品”临床落地成果尤为突出,4月公司自主研发的放疗智能勾画系统uIPW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械认证,成为国内首个具备多靶区、多器官AI自动勾画能力的系统,标志着中国智能放疗迈入标准化、精准化新阶段;7月,全球首创的双宽体双源CT系统uCT SiriuX纳入国家创新医械特别审查通道。海外市场业务保持稳健扩张,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达到11.42亿元,同比增长22.48%,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8.99%。
据东吴证券统计,50家原料药上市公司上半年的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3.83%、8.67%、4.95%。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8.1%、9.1%、5.43%。分析认为,受去年上半年高基数、产品价格反复调整等影响,原料药行业收入影响凸显。为此,各上市公司创新转型、降本增效双管齐下,二季度开始原料药上市企业盈利已有所提升。
据东吴证券研报分析,短期看,需求端:2023年底开始全球原料药去库存导致需求萎靡,2024年上半年阶段性补库存反致高基数,目前品种价格稳定,三季度开始有望逐季恢复。成本端:粮食价格下行,发酵类原料药成本下降;加上石化价格保持低位,2025年板块盈利能力总体有望提升。供给端:过剩产能逐步出清,行业产能向头部优质公司集中,国内龙头企业有望提高全球市占率。
中长期看,我国在中间体和原料药行业有非常强的产能、成本、产业链等优势,有望在国际竞争胜出。部分高景气度原料药商机显现:利拉鲁肽专利到期,司美格鲁肽在大部分地区2026年专利到期,GLP-1多肽原料药企业有望受益。
典型公司 圣诺生物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38亿元,同比增长69.69%;归母净利润为8895.67万元,同比增长308.2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947.63万元,同比增长367.92%。尽管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56.89%,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但净利率为26.34%,较上年同期上升15.42个百分点。
上半年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GLP-1原料药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产品的出口销售大幅增加。公司抓住市场需求旺盛机遇,加快原料药国际注册、申报与认证步伐,优化国际销售渠道,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境外收入达1.87亿元,同比增长超240%,占公司总收入的55%以上。
圣诺生物的三大业务板块已形成“短期靠原料药放量、中期靠制剂提价、长期靠CDMO增值”的价值逻辑。这种阶梯式增长模型对国内原料药企业转型升级具有示范意义,国内很多原料药企业具备原料药与制剂一体化优势,同时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在CDMO业务方面有着长期积淀,强化这一价值模型,有助于企业在周期性波动中提高抗风险能力,最终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转自2025年9月15日《医药经济报》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