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暴力不断?刺杀柯克的嫌疑人落网,此人究竟是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1:19 1

摘要:2025年9月的一天晚上,美国犹他谷大学有场3000人参加的户外活动,保守派学生团体“美国转折点”联合创始人查理・柯克正在现场。

2025年9月的一天晚上,美国犹他谷大学有场3000人参加的户外活动,保守派学生团体“美国转折点”联合创始人查理・柯克正在现场。

谁也没料到,一颗子弹从屋顶射下来,柯克当场没了呼吸。

这不是普通的凶杀案,没过多久,整个美国都被这起政治暴力事件搅得不安。

案发后,警方第一时间围着现场忙开了。

他们在附近查获了一把像是凶器的栓动步枪,监控录像里身穿深色衣服、戴墨镜的嫌疑人影像也被迅速公布。

接下来的33小时,成了一场跨州的追查行动。

说实话,这追查能有结果,多亏了嫌疑人身边的人,22岁的泰勒・罗宾逊,也就是后来被抓的那个年轻人,他的一个亲戚和一位家庭朋友,主动跟当地治安官办公室说了情况,说罗宾逊跟他们承认或暗示自己犯了这起谋杀罪。

就靠这线索,警方在距离犯罪现场西南约400公里的地方,也就是罗宾逊父母位于亚利桑那州边境附近的家里,把他抓了。

本来想只说抓捕这事儿,但后来发现,警方还去了他在圣乔治的公寓取证,那地方离他父母家也就8公里。

联邦调查局和州法医调查员忙完现场后,黄色警戒线拆了,可起初还有警员守在公寓外,邻居怕麻烦竖了“私人财产,禁止擅入”的牌子,记者也挤在那儿等着消息。

抓着人了,可这人到底是谁?为啥要对柯克下狠手?罗宾逊是犹他州迪克西技术学院的学生,学的是电气学徒项目,都上三年级了。

从登记记录看,他是选民,但没加入任何政党。

不过据逮捕令里的说法,他一个亲戚提到,近几年罗宾逊对政治越来越上心,还跟家里人说过讨厌柯克和柯克的观点。

年轻人关注政治不算新鲜事,可把这种讨厌变成极端行为,这就越界了。

犹他州州长后来在发布会上说,罗宾逊因为涉嫌加重谋杀被拘留,近期就会正式起诉他。

而柯克那边,他的团队说要在亚利桑那州格伦代尔的州立农业体育场办追悼会,毕竟柯克不只是个活动家,还是前总统特朗普的坚定盟友,他的死,对保守派来说打击不小。

特朗普当时就说这是“令人发指的暗杀事件”,州长更直接,把这案子比作“美国历史上的分水岭”,说能跟20世纪60年代那些政治暗杀比,比如肯尼迪遇刺、马丁・路德・金遇刺。

案子里还有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点,弹壳。

调查人员找到了四个弹壳,上面刻了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有网络表情包,有电子游戏里的笑话,还有像“如果你读到这个,你就是同性恋,哈哈哈”这样的话,甚至有一句“嘿,法西斯!抓!”,后面还跟着电子游戏里放炸弹的按钮操作提示。

搞不清的是,这些符号到底想表达啥?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雷切尔・克莱因菲尔德说,这可能跟极右翼的Groyper运动有关,那运动是尼克・富恩特斯搞的,满是白人至上、反同性恋的想法,还爱用游戏里的梗传播观点。

可富恩特斯马上在X平台否认了,说主流媒体诬陷他和粉丝,没任何证据,还说自己谴责这起杀戮。

如此看来,单靠弹壳上的信息给枪手定意识形态,确实有点难。

有专家就说,其实枪手到底站哪一派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美国社会一有事就互相指责,这样只会让暴力越来越多。

更何况,不少搞政治暴力的人,往往都信些阴谋论,还有精神方面的问题,这一点也得考虑进去。

柯克这案子,看着是孤立的,可往前后一捋就会发现,美国这几年的政治暴力就没断过。

自2021年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大厦后,路透社记了300多起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暴力事件。

特朗普自己就两次差点被暗杀,2024年7月竞选时耳朵擦伤了,两个月后又有一次被联邦特工拦住了。

不光共和党这边出事,民主党也没躲过去。

民进党自身难保

2025年4月,有人闯进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什・夏皮罗家放火,当时他家人还在屋里;6月更吓人,一个假扮警察的枪手,在明尼苏达州杀了民主党州议员梅丽莎・霍特曼夫妇,还伤了另一位民主党州参议员约翰・霍夫曼夫妇。

说实话,之前还有个保罗・佩洛西遇袭的事,他是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的丈夫,有人闯进他家专门找南希,把他伤了。

这些事凑在一起就会发现,政治暴力已经从针对公共活动,蔓延到私人生活了,不管你是哪党的,都可能成为目标。

后来,柯克的夫人埃里卡・柯克终于露面了,这是她丈夫被杀后第一次公开说话。

视频里她哭着,但语气挺坚决,说丈夫的运动不会停,还会更强大,又在丈夫的播客演播室呼吁年轻人加入“美国转折点”,说丈夫是“戴烈士王冠、站在救世主身边的政治英雄”。

毫无疑问,她这话是给支持者打气,可反过来想,会不会让两派的对立更厉害?

现在美国两派本来就吵得凶,出了这种事,共和党骂自由派煽动暴力,民主党又说共和党也常用暴力形象攻击对手,谁也不让谁。

如此下去,暴力只会越来越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柯克案被说成“分水岭”,可要是美国不解决互相指责的毛病,不把枪支管控、极端言论这些问题理顺了,怕是还会有下一个“柯克”。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看着一桩桩暴力事件堆在一起的真实感受。

要想避免悲剧重演,总得有人先放下指责,好好想想怎么弥合分歧,不然美国的政治生态,只会越来越糟。

来源:琴溪之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