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考古学界和媒体对三星堆有诸多看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5 11:25 1

摘要:1986年7月广汉月亮湾的夜里,一个美国考古学家蹲在三星堆2号坑边上,手电筒的光照着刚露出来的一截青铜纵目面具,他叫罗伯特·贝格勒,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那一刻他先是愣了两秒,跟着就用中文跟旁边的四川同行说,这不是商朝的基因,这是另一种文明,第二

1986年7月广汉月亮湾的夜里,一个美国考古学家蹲在三星堆2号坑边上,手电筒的光照着刚露出来的一截青铜纵目面具,他叫罗伯特·贝格勒,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那一刻他先是愣了两秒,跟着就用中文跟旁边的四川同行说,这不是商朝的基因,这是另一种文明,第二天他就把照片发给了哈佛大学的同行,邮件标题就一句话,China has a second Shang

贝格勒的这一声惊呼,算是西方学界头一次被三星堆系统性地震动到,他们之前对中国青铜时代的想象,一直被安阳殷墟那个“王陵--甲骨文--青铜礼器”的三件套给框得死死的,三星堆的纵目、金杖、神树,就像一把撬棍,直接把那个框架撬开了一条缝,1987年《纽约时报》头版就引用了贝格勒的话,“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与商平行的王朝,甚至更早”,文章配图就是那张有名的纵目面具特写,标题还打了个问号,Are these the faces of a lost Chinese dynasty?

西方媒体头一回把“神秘”这个词这么批量地送给中国考古,CNN在1990年的专题片里,直接把三星堆比作“中国的特洛伊”,主持人就站在坑口,用那种戏剧化的低音说,“如果这些青铜人突然睁开眼,他们会说出一种我们从未记录的语言”,镜头扫过那个一米八八的青铜大立人,欧美家庭客厅的屏幕上就像飞过一片弹幕一样的惊叹号,那一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观众流量涨了42%,好多人一进门就问,Where is Sanxingdui?

学术圈的反应要慢半拍,可是更持久,1993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开了个“东亚青铜时代多元性”的研讨会,三星堆就是主题词,会上分成了两派,一边是以斯坦福费正清中心为代表的“中原影响派”,他们坚持说三星堆就是商文化的地方变异,另一边是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为首的“独立文明派”,他们觉得三星堆的青铜技术、图像系统跟中原差别太大了,应该看成是“长江上游的文明节点”,罗泰还打了个比方,三星堆不是殷墟的堂兄弟,是邻居,他们隔着秦岭互相点点头,但各唱各的调。

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三星堆突然就没动静了,从1986年到2019年,整整33年一个新坑都没有,西方出版物的引用率一年比一年低,有人就断言,三星堆不过是“一次性的祭祀狂欢”,没后文了,谁都没想到,2019年12月,3号坑重新打开,直播镜头还同步上线,那天晚上,美国考古学会的脸书账号直接被刷屏了,一个在德州教书的讲师留言说,It’s back, and it’s bigger.

2021年3月,新一轮发掘成果公布,《国家地理》紧急调整了封面计划,把本来要上的大堡礁专题换成了三星堆的黄金面具,摄影师用微距镜头拍那0.2毫米厚的金箔,标题就四个词,Gold that speaks,文章里写,“面具的锤揲痕迹表明,3000年前的匠人已掌握0.01毫米级冷锻技术,这比埃及图坦卡蒙的面具早五百年”,评论区里一个美国高中生问,Can I major in Sanxingdui? 点赞超过了三万。

美国学界又开始重新排队申请合作,2022年哈佛大学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签了个备忘录,说要一起搞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美方团队带了台便携式的pXRF,30秒就能测出铜、锡、铅的比例,第一次检测,结果显示3号坑的青铜含铅量高达22%,比中原同期水平高出一大截,罗泰在Zoom会议里激动地说,“这不是原料差异,是配方差异,他们有意把铅当‘味精’加进去,为了降低熔点、增加流动性”,会后他把数据图发到推特上,配的文字是,Sanxingdui people invented their own bronze recipe.

媒体更喜欢追着故事跑,2023年Netflix就推出了三集纪录片《失落的神树》,第一集镜头就对准4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残枝,为了拍那个“树在火光中铸造”的镜头,剧组用3D打印复刻了一个1:1的模型,在加州沙漠里搭了个土炉子,还请来普韦布洛族的铸铜师来指导,片子结尾,主持人摸着复制品的纹理说,“如果三星堆人真的相信神树连接天地,那么我们今天也在用镜头连接过去”,这片子上线第一周就冲进了北美收视前十,烂番茄新鲜度92%,评论区里老是出现一句话,I never knew China had this.

热度上来了,质疑也跟着来了,2024年,一个以前在史密森学会工作过的研究员在Substack上发了篇长文,说三星堆的“外星文明说”纯粹是西方媒体自嗨,他指出来,那个纵目面具的凸出眼球在《华阳国志》里就有“蚕丛氏纵目”的记载,是古蜀王族的自我神化,跟外星人没半毛钱关系,文章被《大西洋月刊》转载,标题带了点讽刺,Sorry, no aliens in Sanxingdui,三天阅读量就破了50万,争议一下就炸开了锅,推特上#NoAliensInSanxingdui的话题被刷成了热搜,有个网友还贴了个表情包,把纵目面具P到《X档案》海报上,配文“Trust no bronze”。

面对“外星”这个标签,中国考古团队选择用开放来回应,2024年10月,四川省考古院第一次邀请境外媒体进修复室,还允许他们拍高分辨率的显微照片,《纽约时报》的记者看到,7号坑出土的那个“龟背形网格状器”表面,0.1毫米宽的线条组成了云雷纹,跟湖北铜绿山的西周铜器简直一模一样,报道里写,“当中国同行把显微镜递给我,我意识到,三星堆不是孤例,它是长江文明链条上最闪耀的一环”,文章配了张显微特写,标题也改回了严谨的风格,Sanxingdui joins the dots of Yangtze civilization.

美国学界开始把三星堆写进通识教材里了,2025年秋季学期,普林斯顿的《世界史前史》课程新加了一章,“Beyond the Yellow River: Sanxingdui and the plural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讲义里有张对比图,把三星堆纵目面具跟墨西哥的奥尔梅克巨型头像并排放着,配文问,“公元前1200年,旧大陆与新大陆同时出现对眼睛的崇拜,这是巧合还是人类共有的象征系统?”,课堂上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不是青铜技术,而是为什么人类总把眼睛做成权力的象征。

媒体的风向也在悄悄地转,2025年7月,《科学美国人》用计算机建模还原了三星堆古城,面积3.5平方公里,是同时期迈锡尼的两倍大,封面标题又回到了最初的那种好奇,Who lived here? 文章里,美方作者引用LiDAR数据,指出城北有一条人工河道直通鸭子河,可能是用来运输铜料的,作者在播客里解释,“把三星堆放进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公元前1000年不止有雅典、耶路撒冷,还有一座被河流滋养的广汉城”,评论区有个听众留言说,My next road trip is Sichuan, not Athens.

从1986年的那声惊呼到2025年的建模,美国考古学界和媒体对三星堆的态度,算是完成了一次从“神秘他者”到“文明对话”的转弯,他们不再急着给答案,而是学会了把问题抛回给世界,如果这些青铜面孔真的代表一种被遗忘的文明,那我们今天的世界文明叙事,是不是也得留出一格空位,就像罗泰在最新一期《考古》杂志的卷首语里写的那样,“三星堆最大的贡献,不是告诉我们中国有什么,而是提醒我们,中国曾经还有什么”,下一次坑口打开,镜头还会再次亮起,而故事,还远远没到结尾。

参考文献

1. Robert W. Bagley, "Sacrificial Pits at Sanxingdui," Early China, 1988.

2.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The Sanxingdui Phenomenon: A New Chapter in Early Chinese Archaeology,"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2020.

3. National Geographic, "Gold That Speaks: Sanxingdui’s New Face," April 2021.

来源:熊硬核说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