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6月,一则震撼考古界与公众的新闻悄然浮现:在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306米的青海玛多县,一块被岁月掩埋的秦代石刻重见天日。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多学科专家团队两次实地考察与系统研究,确认该刻石为秦始皇时期遣使采药、祭祀昆仑的实物见证,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2025年6月,一则震撼考古界与公众的新闻悄然浮现:在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306米的青海玛多县,一块被岁月掩埋的秦代石刻重见天日。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多学科专家团队两次实地考察与系统研究,确认该刻石为秦始皇时期遣使采药、祭祀昆仑的实物见证,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保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石刻,其发现不仅填补了秦代文化遗迹在高原地区的空白,更在历史、地理与文化认同层面掀起新一轮讨论热潮。
事件的起点,源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于2025年6月8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文章首次披露在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的刻石内容,并提出其与秦始皇派遣方士“采药昆仑”有关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随后,国家文物局迅速响应,组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成立专项工作专班,调集古文字学、考古学、石质文物保护等多领域专家,奔赴现场开展调查与论证。这一系列行动,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考古新发现的高度重视,更表明对历史遗存的科学认定已进入“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新时代。
尕日塘秦刻石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环境恶劣,常年低温缺氧,交通极为不便。然而,正是在这样极端的自然条件下,这块石刻得以保存至今。经科学检测,石刻岩性为石英砂岩,耐磨性高、抗风化能力强,符合秦代石刻材料特征。
通过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研究人员得以清晰辨识凿刻痕迹,确认其为古代平口工具所凿,排除了现代合金工具加工的可能性。同时,刻痕与石面中发现的风化次生矿物,也表明其经历了长期自然风化过程,进一步否定了“近期新刻”的质疑。
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尕日塘秦刻石”的年代与真实性具备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其历史价值由此获得国家层面的权威认定。
石刻全文共37字,采用秦篆书写,内容涉及“皇帝”、“使五大夫臣”、“采乐”、“翳”、“卅七年三月己卯”等关键信息。其中,“卅七年三月己卯”明确记载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具体日期,是目前所见秦代石刻中唯一纪年、纪月、纪日俱全的文献。
文字内容中提及“采乐”、“翳”等词汇,结合“采药昆仑”的历史背景,学界推测该刻石与秦始皇派遣方士采药、求仙、祭祀昆仑等宗教活动密切相关。这不仅印证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始皇遣使“求仙问药”的记载,更将昆仑山的地理定位推向了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地区。
该刻石位于黄河源头扎陵湖北岸,与周边湖滨坡地共同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地质环境,不仅为石刻的长期保存提供了天然屏障,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地理的认知与利用。
在高原地区发现如此完整的秦代石刻,不仅刷新了我们对秦代文化传播范围的认知,也挑战了“秦文化仅限于关中平原”的传统看法。这一发现表明,秦帝国在统一后,其政治与文化影响力已深入高原腹地,甚至可能通过宗教祭祀、方士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一种隐性的政治文化网络。
目前,尕日塘秦刻石已被核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理。同时,国家文物局已将其纳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重点名单,并拨款近百万元用于现场保护设施建设。
国家文物局将以此次发现为契机,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区域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系统梳理黄河源地区的文化遗存分布,探索秦代及更早时期人类活动的痕迹,推动高原考古进入新阶段。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不仅是一次考古成果的突破,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印证。它让我们看到,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高原并非文化边缘,而是帝国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刻石矗立在河源之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递者。
未来,我们期待这片高原之上,能有更多沉睡千年的历史密码被一一揭开,让我们在风雪与阳光之间,聆听古老文明的低语。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