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诊断来得太突然,却并非个案。在我接诊的年轻感染者中,超过八成是在高中到大学初期感染,84.7%的青年学生感染者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其中不少人和这位新生一样,把初期症状误认为普通疲劳、感冒或训练反应。
大一新生军训第二周,男孩高烧、肌肉酸痛、体重骤降,被误认为是军训过度劳累。直到住院第三天,抽血结果让全家陷入沉默:HIV抗体阳性。
这个诊断来得太突然,却并非个案。在我接诊的年轻感染者中,超过八成是在高中到大学初期感染,84.7%的青年学生感染者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其中不少人和这位新生一样,把初期症状误认为普通疲劳、感冒或训练反应。
急性HIV感染期的表现,其实很容易被忽略。初期病毒大量复制,免疫系统尚未反应,患者可能出现发烧、喉咙痛、腹泻、皮疹等非特异症状,类似感冒或病毒性感染。
有些人甚至完全没有症状,直到几年后体检或因其他病症就诊,才意外发现。越是年轻、身体强壮的人,越容易把这些信号当成“军训太累”“抵抗力差”的小插曲。
病毒潜伏期可长达数年,但在体内的破坏从感染第一天就开始。HIV攻击的是CD4+T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指挥官”。
这些细胞一旦减少,身体就会变成无防备的堡垒,各类病毒、细菌、真菌趁虚而入。这种免疫抑制不仅引发反复感染,还显著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包括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和宫颈癌。
有位19岁的女大学生,感染两年后确诊,最初是在妇科检查中发现持续HPV感染,宫颈细胞异常。进一步检查发现免疫功能异常,才追溯到HIV。
我们做了病毒载量检测,结果高到仪器上限。她自述高中毕业旅行时有过一次无保护行为,那次之后她从未怀疑过自己感染HIV。她说“我不是高危人群”,但感染从不挑人,只挑时机。
感染者中很多人并不具备所谓“高危行为”标签。一次酒后失控、一次恋爱中的信任、一次未使用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就足以造成终身影响。
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数据显示,青年学生HIV感染者中,89.3%为男性,82.6%感染源为同性性传播。这组数据背后,是信息获取不足、性教育缺失与防护意识薄弱的组合结果。
我曾问过一位刚入学的感染者:“你知道艾滋病吗?”他回答:“知道啊,书上都学过。”再问:“你知道怎么预防吗?”他愣了几秒,说:“不乱来不就行了?”这就是问题所在。知识止步于教材,行动缺乏指导。很多年轻人知道避孕套防怀孕,却不知道它同样是阻断病毒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医学上我们采用抗病毒治疗(ART)控制HIV感染。一旦确诊,越早治疗越好。研究表明,感染初期启动治疗可以更好地保护免疫功能,减缓病程进展。现代药物组合非常成熟,副作用小,规律服药可以将病毒压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从而大幅降低传播风险,甚至实现“功能性治愈”。
但问题是,很多年轻人确诊已经是几年之后,中间经历了频繁感冒、反复口腔溃疡、淋巴肿大、体重下降等线索,却都没有引起注意。身体在一次次发出求救信号,却没人听懂它在说什么。这就是我们医生最大的无力: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
有研究指出,HIV感染者从感染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仍在2-3年之间。在青少年群体中,这个时间甚至更长。他们不愿意检测,不知道去哪检测,甚至不知道自己需不需要检测。而急性期正是病毒传播性最强的阶段,一人感染,可能迅速波及多个隐性感染者。
我们医生常说,一个年轻感染者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沉默的传播链。要打断这条链,唯一的办法是主动检测。中国疾控中心近年来已在多个高校推广匿名自助检测包,操作简单、结果保密,学生可在校内领取使用。这类工具的普及,是打破沉默的重要一步。
另一个误区是:很多人把HIV感染等同于“死刑”。现代医学下,HIV已是一种可控的慢性病。只要坚持治疗,患者可以与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结婚生子。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无知与羞耻感带来的拖延与逃避。
我们更需要更新观念:HIV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公共健康问题。它不是谁丢脸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提供了足够知识与资源的问题。一个学生感染,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社会在性教育、防护措施、检测机制上的漏洞暴露。
我接诊过一个感染者,父母得知后情绪极端,几乎要断绝关系。那孩子坐在诊室里问我:“我是不是完了?”我看着他说:“你不是完了,你只是需要好好活。”那一刻我特别希望,所有人都明白一句话:被诊断不是终点,而是重启。
医学研究还在进展。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部分感染者在极早期治疗后,可实现“病毒清除期”,即使停药多年病毒也不反弹。这类患者被称为“精英控制者”,为疫苗与功能性治愈研究提供了方向。虽然这类人极少,但它昭示了未来的可能。
但在那之前,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个青年知道:艾滋病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你寝室、你课堂、你朋友圈可能正在发生的事。每一个早期检测的人,都是在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每一个主动使用安全套的人,都是在守护健康、也守护尊严。
很多人问我,如何让年轻人真正意识到防护的重要?我说,不是靠恐吓,而是靠真实。讲述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代价、真实的治疗过程,才能让他们知道这不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生活里的选择。艾滋病不会挑人,但你可以选择不成为它的目标。
写到这里,我还记得那个军训时高烧的新生。他正在接受治疗,病毒已控制,准备回到课堂继续学业。他说:“我以后想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帮助像我这样的人。”我听完,心里很重,却也很暖。因为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被病毒击倒的孩子,而是正在用经历重新定义自己的人。
年轻不是特权,是责任。面对艾滋病,我们不能只靠医生来拦截,更需要每一位年轻人自觉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不是拒绝性,而是拥抱安全;不是逃避检测,而是勇敢面对。不是害怕知道结果,而是害怕从未知道自己已经感染。
HIV感染从来不是某一类人的问题,它是所有人共同面对的现实。我们能做的,是用知识抵御恐惧,用行动对抗误解,用尊重取代歧视。那个被误当军训劳累的新生,才不至于成为又一个数据里的沉默数字。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疫情监测年度报告[R].2024.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抗病毒治疗指南(第四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王晓梅.急性HIV感染期的临床特征与干预策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3):201-205.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