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体来看,水滴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还是很不错的。单季度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其实现净营业收入8.38亿元,同比增长23.93%;归母净利润 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8.75%,连续14个季度实现盈利。对应到今年整个上半年,水滴公司实现总营收15.92亿元
保险业务成为业务增长的“主引擎”。
文/每日财报 栗佳
近日,水滴公司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
整体来看,水滴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还是很不错的。单季度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其实现净营业收入8.38亿元,同比增长23.93%;归母净利润 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8.75%,连续14个季度实现盈利。对应到今年整个上半年,水滴公司实现总营收15.92亿元,同比增长15.27%;归母净利润2.48亿元,同比增长47.02%。
不过,水滴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面看虽有大幅改善向好趋势,但业务深层增长困境并未完全消退。一方面,虽然保险主业实现较好增长,但这主要是由于AI赋能下技术服务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助力,在依赖公益项目引流的流量红利逐渐见顶下,保险主业的获客成本依旧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其众筹业务收入缩减、亏损继续扩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业绩增长。再者,该公司凭借水滴筹直面患者的优势,于2022年跨界拓展而被认为是第二增长引擎的“招募患者CRO业务”,如今也面临着较大竞争压力。
保险业务表现可圈可点,成本依旧较高
从收入构成看,保险相关业务一直是水滴公司的王牌,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3.97亿元,同比增长18.29%,增速显著跑赢总营收,对总营收的贡献占比高达87.74%;实现营业利润3.22亿元,同比增长27.85%,成为拉动盈利增长的“主引擎”。
回看水滴公司保险业务经营情况,可以发现,在此前水滴筹因骗捐事件出现公信力危机的情况下,该项业务的营收、利润增长也随之开始走下坡路。
财报显示,2021-2023年,水滴保险相关业务收入分别为30.71亿元、25.59亿元、23.41亿元,整体呈下滑趋势;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虽有增长至23.64亿元,但也仅是微增,同比增速连1%都还不到,且距离2021年度保险相关业务收入规模还有较大的差距。
利润降幅则更大,2022-2024年,其保险相关业务的营业利润逐年下滑,分别为10.35亿元、5.28亿元和4.77亿元。
今年上半年保险业绩向好,不再是由“公益引流+保险变现”传统模式带来的,而之于原因,水滴公司的管理层认为,系自研的水滴守护系列AI应用逐步在获客、销售、核保、质检等多个业务环节落地,有效提升获客精度和运营效率。
据悉,水滴的保险相关收入包括保险经纪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两部分。其中,保险经纪收入代表从保险公司获得的经纪佣金;技术服务收入来自向保险公司、保险经纪人和代理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包括风险控制技术服务、用户分析和智能推荐服务、客户关系维护、客户投诉管理、索赔审查和用户推荐服务等。
在今年二季度财报中,水滴将保险相关业务收入实现较好增长的原因直接归功于技术服务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显著助力。
的确,得益于AI应用在内部业务流程的渗透率提升,今年二季度,水滴保险业务的首年规模保费达32.0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0.2%。在短险侧,水滴继续加大获客投入和AI深度赋能力度,促成短险首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95%;在长险侧,公司加快AI大模型应用落地,长险首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45.4%。
只不过,AI深度赋能虽提升了水滴公司保险业务的创收及盈利能力,但并未有效改善其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
根据财报数据,截止今年6月末,水滴公司运营成本和费用总计达14.18亿元,同比增长10.63%。其中,保险业务占据了“大头”,在总运营成本费用中的占比高达75.73%,为10.7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46亿元,增幅达15.69%,明显要高于整体运营成本和费用增速。
费率提升利好已消散 众筹业务亏损扩大
经过上述分析,今年上半年水滴公司业绩可圈可点主要是受益于保险主业的强势发力,但令人较为担忧的是,其众筹业务依旧表现不佳,不仅创收能力在后退,而且亏损幅度有所扩大,是制约盈利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要知道,在2024年末之时,该业务全年是有较大幅度减亏的,如今亏损继续扩大,着实令人意想不到。
作为2024年民政部首批三家个人求助网络服务指定平台,水滴筹6%的服务费率处于行业基准线。横向对比另两家平台的暖心惠民8%费率、轻松筹采用8%与6%双模式,水滴筹的费率设置既符合监管导向,又通过适度收费维持平台运营可持续性,在公益属性与商业逻辑间实现平衡,契合行业规范发展要求。
事实上,自2023年12月起,水滴筹服务费率由3%上调至6%,单项目收费上限同步从5000元增至8000元。此项调整直接推动2024年众筹业务盈利改善,营业利润亏损额从2023年的2.46亿元锐减收窄至0.95亿元,成为提振全年利润表现的核心支撑。
然而,服务费率上调至6%后,筹款者若想达成相同目标金额,平台将分走更多资金;若维持原分配比例,则需扩大筹款规模,这种“双向压力”可能动摇捐赠者对平台的信任根基。也就是说,当公益属性与商业抽成比例失衡时,用户粘性将面临考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原本依赖“信任背书”的流量转化逻辑可能被削弱,进而冲击水滴筹向保险业务的引流效率。
由此来看,水滴筹服务费比例提升带来的业绩增长利好,在2024年已消化掉了,那么进入到2025年,“水滴筹”所在的众筹业务继续减亏的难度可谓颇大。
财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今年一季度,水滴众筹业务取得了0.67亿元的收入,同比微幅下降了0.33%;实现营业净亏损0.3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的0.32亿元有小幅收窄。而进入到第二季度,该业务净收入也为0.67亿元,同比下滑2.75%;净亏损则由去年同期的0.23亿元扩大至0.32亿元。
由此计算可知,今年上半年,水滴众筹业务总计实现净收入1.35亿元,同比下降了1.55%;净亏损达0.62亿元,相比去年上半年亏损的0.55亿元显然是进一步扩大了。
与此同时,其众筹业务的亏损也与成本端不断上涨的费用有关。截至今年6月末,该业务运营成本和费用总计达1.97亿元,同比增长2.59%,占总运营成本费用的13.88%,收入未能及时覆盖住成本,亏损也就在所难免。
受市场影响,跨界CRO业务喜忧参半
水滴公司跨领域的CRO业务虽被市场寄予厚望,但当前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作为其第三大业务板块,该业务由2022年6月成立的子公司翼帆医药主导,核心逻辑是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数字化临床试验全流程服务,从患者精准匹配、招募费用收取,延伸至患者运营、教育随访及数据洞察等环节。
据今年第二季度报告数据透露,截至2025年6月末,约有4.8亿人通过水滴医疗众筹累计向354万患者捐赠了700亿元。也就是说,这些354万庞大患者基础,是水滴公司能跨界做CRO患者招募业务的重要原因和支撑力量。
且在2022年水滴刚做CRO业务的时候,行业敞口还处于井喷向上的红利阶段。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数据显示,2018-2022年,中国CRO市场规模由388亿元增长至802亿元,尤其是在2022年,CRO市场规模增速高达25.51%,增幅创新高。
在此背景下,水滴跨界业务打开了新局面。数据显示,2022年度,翼帆医药成功新入组患者2800多名,入组临床实验项目数400余个;截至2023年底,翼帆医药累计入组患者6900多名,累计入组临床试验项目890多个。由此推算,2023全年,公司新入组患者4100名,推进履约临床试验项目新增了490个。
随着该业务的持续推进,2022-2023年水滴的数字临床试验解决方案业绩表现较好。2022年该项业务全年取得收入0.6亿元,到了2023年增加至1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68%。虽然该业务收入规模较小(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84%),但在2023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足以见得该业务对水滴的重要性。
只不过,2023年以来,受政策及宏观环境变化,叠加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CRO市场规模增速开始放缓,2023年增幅突然降至5.74%,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4年末我国CRO市场规模虽可达892亿元,但是增速却进一步降至了5.19%。
在整个CRO市场规模增长较为乏力的现实情况下,国内外药企对于外包的新药订单也开始收紧,意味着包括翼帆医药在内的公司生存环境开始变得更加逼仄,“内卷”成为常态。
此情况下,翼帆医药在2024年度的履约临床试验项目数量开始减少,并拖累当期收入下降至0.91亿元,同比下降9.4%。结合截至2024年12月底,翼帆医药累计招募了10395名患者入组,累计履约临床试验项目1212个,可看到2024全年其新入组患者仅有3495名,较2023年末的新增数量减少了605名;新增推进履约临床试验项目322个,较上一年度减少了168个。
但一个转好的迹象在于,今年以来水滴CRO业务开始回暖了,其收入在一季度同比增长11.5%的基础之上,二季度进一步同比增长了34.2%,按半年度计算,今年上半年,水滴数字临床试验解决方案收入总计达0.51亿元,同比增长22.46%。
不仅如此,按照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招募12216名患者参加1385个临床试验项目来计算,今年上半年,翼帆医药较上年末共新增招募了1821名患者入组;新增履约临床试验项目173个,算是很不错的表现。
同时根据财报披露,翼帆医药与制药公司和研究组织合作数量由今年一季度的185家,进一步扩展至二季度末的198家;公司为新项目发起的服务数量由同期的77个增长至114个;注册的患者人数也创下历史新高,由同期的822名增至999名。
但从市场竞争维度来看,如今CRO赛道各家分庭抗礼之势相当激烈。要知道,像泰格医药、普蕊斯、诺思格、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这样专注医药研发外包的垂直企业,早已占据患者招募及临床运营管理核心市场。
此外,作为药物研发关键环节的临床试验,受试者权益保护等议题争议一直频发,潜在风险需高度重视。
受此影响下,药企普遍优先倾向于选择与赛道头部机构合作,以此来规避相关风险,而水滴公司作为行业新进入者,在专业背书、经验积累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面临显著竞争压力,需通过差异化服务或技术突破实现突围,这显然是一个长期过程。
总体来说,在继续加大AI创新力度,且AI技术已经实现全业务场景进行应用的赋能下,水滴公司业绩尤其是保险业务取得了亮眼成绩,这点值得肯定。但众筹业务利好条件已消化下亏损继续加剧,以及跨界CRO业务依旧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这也都表明水滴业绩长期将会面临一定挑战。
来源:每日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