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坐在西贝餐桌前,想着来一份羊排,期待着现场大厨为你奉上一道精心烹饪的美味佳肴时,或许你并不知道,你的羊排其实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旅程:从中央厨房的工厂式生产线到门店冰柜,再到蒸烤箱的复热,每一块肉的背后,可能都藏着某种隐秘的“预制”痕迹。
当你坐在西贝餐桌前,想着来一份羊排,期待着现场大厨为你奉上一道精心烹饪的美味佳肴时,或许你并不知道,你的羊排其实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旅程:从中央厨房的工厂式生产线到门店冰柜,再到蒸烤箱的复热,每一块肉的背后,可能都藏着某种隐秘的“预制”痕迹。
就像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当魔术师自信地宣布“100%没有预制菜”时,观众们热烈鼓掌,以为看到了世界上最纯粹的食物。
当记者们闯入后厨,镜头对准那些整齐堆放的空袋子、预煮汤桶和标准化的羊排切割时,真相却开始慢慢浮出水面。这时,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止公众对这场“隐形预制菜”大戏的关注了。
从莜面姑娘到万能蒸烤箱:西贝的双轨运营
让我们从一场直接而坦率的“后厨参观”开始。9月12日早晨,在郑州郑东万象城的西贝门店,记者们穿上了发帽和鞋套,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厨房。
迎接他们的是一台足足十几万的万能蒸烤箱,羊排在上面放进,只需要设置好温度,9分钟后便能完成。这台蒸烤箱仿佛是魔法师的魔杖,一挥即成美味。
但是,细心的记者们却发现了另一个惊人的景象:冰柜里整齐码放的不是新鲜的食材,而是那些已经经过预处理、统一配送的料包和调料。
没错,那些“现做”的羊排,实际上只是将中央厨房预煮过的羊肉、调料和汤底袋装后送到门店,再经过复热和简单的调味,最后摆上餐桌。
“这只是原料预处理,不算预制菜。”厨师长笑着解释道。好吧,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预制菜”的定义似乎要重新审视了。
料包、空袋、真相大白:语义游戏的背后
引人注目的并不是这些冰柜里堆满的袋子,而是西安一门店里的一个“空袋事件”。在一次记者采访中,厨房里竟然赫然放着一只拆封的“小牛焖饭牛肉包”空袋,竟与罗永浩在微博上晒出的“同款”完全一致。当记者询问这只袋子的来历时,厨师长简洁地回应:“那是备料拆的。”听到这句话,谁能不怀疑,这不是巧合,而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语义游戏”。
按照现行的法律,所谓的“预制菜”定义是:只要食材在门店经过简单的加热或二次加工,就不算是预制菜。所以,西贝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并不使用预制菜,毕竟他们的做法符合法规,中央厨房的预处理食材再加热并不违反规定。
这种精巧的法律解释,背后却显现出的是消费者对“诚实”的渴求。如果说预制菜的定义是为了保证行业的透明度,那么消费者又是否会因为这种巧妙的法律漏洞而感到被欺骗了呢?
羊肉、料包与流量的较量:罗永浩与西贝的“较量”
如果说之前的爆料还只是暗潮涌动,那么9月10日,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则彻底引爆了舆论。那天,他一口气晒出一桌西贝的招牌菜,配上账单显示5人消费了830元,然后毫不客气地抛出了“预制菜”这一指控:“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一波操作迅速引发了全民热议,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召开媒体发布会,公开宣布“100%没有预制菜”,并在12日启动了“全国门店后厨开放”,更是上演了“罗永浩同款菜单”,让消费者直观感受西贝的“透明厨房”。西贝还拉开了法律战的序幕,公开宣称会起诉罗永浩,捍卫品牌的声誉。
罗永浩并没有善罢甘休,他直接通过直播回击了西贝的回应,直播间的观众反应激烈:“支持老罗!”“西贝贵且难吃”迅速登上热榜,直播间的弹幕几乎没有停歇,甚至罗永浩还大方标注了自己销售的羊蝎子为“加热即食”。看得出来,罗永浩这一番操作,成功赢得了消费者的支持。
真相与消费者的不满:我们反对的是“隐瞒”
事实上,真正引起消费者不满的并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品牌对其“现做菜”的隐瞒。消费者并不是在乎羊排是否经过预热,更多的是希望餐厅能够做到透明,能够诚实地告知自己所吃的每一道菜是否经过加工和复热。正如罗永浩所说:“我们并不反对预制菜,我们反对的是用现做菜的价格卖预制菜。”
事实上,西贝在品牌上的“高端定位”和价格策略,使得它的“预制菜”更具争议。高昂的价格本该对应的是新鲜现做的美食,但一旦消费者知道自己所吃的羊排仅仅是经过简单复热的成品,他们自然会感到被“愚弄”。于是,这场舆论战不仅关乎餐厅的食品安全,也关乎它是否能够保持“诚实”的品牌形象。
西贝的赚钱三角与“效率”背后的成本
西贝的成功,并非偶然。根据其官方数据,西贝在2023年创下了62亿元的营收,门店遍布全国,年客流达3766万人次,客单价达到165元。这样高的收入背后,是西贝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
西贝的“赚钱三角”由三个部分组成:高客单价、高翻台率和强大的供应链。通过中央厨房和冷链配送,西贝有效地减少了食材浪费,提高了门店的运营效率。
西贝利用万能蒸烤箱等高效设备,将出餐时间从12分钟压缩至4.5分钟,进而提升了翻台率。这一切看似都在追求“效率”,但它所隐含的,正是品牌成本和消费者信任之间微妙的平衡。
当消费者意识到他们所支付的高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现做菜”体验时,西贝所赚取的“效率红利”便被视为对品牌溢价的透支。
结语:这不仅是西贝的战斗
西贝的困境其实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缩影。在追求高效益的今天,餐饮企业在“标准化”和“个性化”之间徘徊。如何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不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成为了摆在每个餐饮品牌面前的难题。
但归根结底,我们能做的,还是通过“用脚投票”来发出我们的声音。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菜品的好坏,而是餐厅是否对自己销售的食品保持诚实透明。
消费者越来越懂得分辨真伪,只要你诚实,可能就会赢得更长久的信任。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