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盛夏,美国政治的神经又被一声枪响挑动到极致。犹他州的山谷大学,保守派青年领袖查理·柯克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人群热烈,直播镜头滚动播放。突然,一记枪声打断了演讲,柯克本能捂住脖子,随即倒地,现场陷入混乱。这不是美国第一次政治人物遇袭,也绝不是最后一
据凤凰卫视报道,2025年盛夏,美国政治的神经又被一声枪响挑动到极致。犹他州的山谷大学,保守派青年领袖查理·柯克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人群热烈,直播镜头滚动播放。突然,一记枪声打断了演讲,柯克本能捂住脖子,随即倒地,现场陷入混乱。这不是美国第一次政治人物遇袭,也绝不是最后一次。但这一次,震撼席卷全美,只因柯克不仅是特朗普阵营的“头号新星”,更是共和党争取年轻选票的王牌。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称“一人被捕”,当地警方表示“嫌疑人在逃”,舆论场瞬间变成权力与真相的修罗场。三小时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确认柯克身亡、全国降半旗致哀,称其为“传奇”,并宣称要加大打击政治暴力的力度。全国媒体跟进报道,柯克的履历、演讲片段、争议言论、个人轶事被一股脑推出,社交平台的热度直冲云霄。
柯克是谁?不只是MAGA的“流量担当”,更是美国最大保守派青年组织“美国转折点”的创始人。过去一年,柯克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与校园演讲,把特朗普的口号和议程植入千千万万年轻人心中。去年大选期间,他在亚利桑那等摇摆州拉动超12万年轻选票,这足以改变选举天平。柯克在党内备受器重,被不少人视为“特朗普接班人”之一。
枪击案的背后,是美国社会病灶的再次爆发。当天,美国国会众议院为柯克祈祷的提议直接引发两党激烈争吵,民主党议员集体嘘声,共和党强烈反击,议长敲槌都压不住火药味。社交媒体更是“撕裂现场”,支持特朗普的账号把枪击定性为“左翼暴力”,民主党阵营则冷嘲热讽,质疑共和党自己纵容极端主义。现实中,警方、FBI、州长三方说法各异,案件真相扑朔迷离。刑事案件成了政治罗生门,每句话都成了政治投枪。
美国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一方面,是经济和社会矛盾的剧烈积聚。通胀高企,非农就业数据被反复下修,民众生活成本飞涨。特朗普的承诺和现实落差巨大,社会不满情绪急剧上升。另一边,特朗普对关税、对外政策极端强硬,对盟友“翻脸比翻书快”,让美国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对内又滥用总统权力,派国民警卫队进驻加州、华盛顿,激化了联邦与州的矛盾。在这种环境下,社会撕裂、党争极化,极端分子蠢蠢欲动,枪支成了表达立场的工具。
查理·柯克的死,成了这场撕裂的放大镜。共和党失去了一张年轻选票的王牌,只能打“悲情牌”,吸引更极端的选民。民主党则抓住机会,指控共和党纵容仇恨、煽动暴力。美国政坛极化螺旋再次加速,仇恨与暴力像病毒一样蔓延。降半旗的一周终会过去,但政治暴力的阴影还在蔓延。美国民众对立政党视为“敌人”,政客互相妖魔化,媒体推波助澜,极端主义愈发猖獗。
枪击事件频发,美国政客每次都口头谴责,却始终无法推动实质性控枪立法。为什么?一是美国建国以来的“持枪权神话”根深蒂固,二是NRA(全国步枪协会)等利益集团势力极大,三是党争极化,任何控枪主张都被对手解读为削弱宪法权利。哪怕总统下令全国降半旗,哪怕枪击案一再发生,控枪依旧原地踏步。美国社会已经形成“枪击-哀悼-争吵-遗忘-再枪击”的恶性循环。控枪立法就像“永动机”里无法启动的齿轮,谁都知道危险,却没人愿意真正动摇既得利益。
这场枪击案不仅是对美国政治极化的警告,更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沉重考验。一个无法保护自己政治领袖安全的国家,如何指望它有能力维护全球秩序?每次政治暴力案,都会带来外交和军事层面的震荡。盟友看到美国内乱,信心动摇;对手看到美国分裂,信心膨胀。枪击案背后,是美国国家软实力、社会凝聚力的系统性衰退。对比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政治暴力和枪支泛滥毫无疑问是“西方世界的奇观”。当极端分子可以轻易持枪走进大学讲堂,整个国家的安全体系都成了笑柄。
美国的枪支泛滥其实和其对外战略裂变有着深刻关联。一个国内无法有效控枪、社会极度撕裂的超级大国,必然会在对外布局时表现出矛盾与焦虑。内部不稳,外部必然强硬,军事扩张、关税战争、外交冒险,都是对内危机的转嫁。特朗普政府近期的所有激进行为——从全球关税战到对以色列无底线支持,无不带着“外压内解”的企图。而每一次国内枪击案,都在提醒世界:美国的战略不确定性、不理性上升到了危险水准。
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客们口口声声高喊“打击政治暴力”,却从未真正反思煽动仇恨、极化社会的责任。国会山骚乱时,特朗普拒绝谴责暴力,反而赦免极端支持者。等到盟友遭枪击,立马祭出“国家悲情”。打击暴力不是不能,只是不愿。只要极端分子还在给选票、还在为政客造势,控枪话题不过是政治操弄的工具。每一次降半旗,都是一次集体鸵鸟的表演。
来源:正史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