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在菜市场等早饭,摊主一边熟练地煎着豆腐脑,一边嘴里和旁边的邻居闲聊,说起她大侄女前几天查出艾滋,才二十七岁,没结过婚,不抽烟不喝酒,听得人后背发凉。
那天在菜市场等早饭,摊主一边熟练地煎着豆腐脑,一边嘴里和旁边的邻居闲聊,说起她大侄女前几天查出艾滋,才二十七岁,没结过婚,不抽烟不喝酒,听得人后背发凉。
旁边一个年纪大的阿姨蹙着眉,低声说:“不是只有乱搞关系才得这病吗?”这句话让他心里咯噔一下,太多人还停留在二十年前对艾滋的认知,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艾滋早就不只是性传播那么简单了。现在的传播途径多样,感染人群也早就不止“高危人群”。有些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规规矩矩过日子,也可能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场景中被感染。
他的一个同事的老父亲就是在乡镇医院输液后查出感染,老人一直以为是糖尿病引起的疲乏,直到查出艾滋,才恍然大悟那一袋输液可能不是那么干净。
很多人不知道,艾滋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还有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含病毒的体液传播。在理发店用未消毒的推子,在公共场所接触他人伤口血液,甚至医美注射,一切看起来“干净”的场合都可能藏着风险。不是所有病毒都肉眼可见,也不是所有的“消毒”都靠谱。
他记得几年前带母亲去做膝盖抽液,诊室里一个实习的小姑娘拿着针筒手忙脚乱,护士悄悄拉了他一把,把人带出门外说:“你自己带的针头吧?这医院针头是公用回收的。”
吓得他赶紧回家翻出自己的医用包。很多社区医院、小诊所的操作规范远不如人想象中严格,尤其是在人手紧张或设备老旧的地方,风险更是防不胜防。
艾滋的潜伏期很长,有的人十年都没有症状,等到发现已经是晚期。家里有个朋友的女儿,是护士,工作六年没出过一次差错,某次给病人抽血时手背被针头轻轻扎了一下,觉得没什么事,连上报都没提,三年后例行体检才发现感染了。病毒从不挑人,也从不事先打招呼。
这几年感染人数之所以直线上升,和传播方式的“隐蔽性”有很大关系。不像当年“高危群体”那样容易被识别,现在很多人根本不觉得自己会和这个病搭边。
年轻人追求“自由”,中老年人信息闭塞,中间夹着一大批“被动风险者”,比如:陪孩子去打耳洞的妈妈、去社区做针灸的老人、喜欢养生馆刮痧拔罐的中年人。
他有个亲戚前段时间说要去做“美容注射”,还非要挑个打折的,位置在楼上小公寓里。他当时拦都拦不住,一个月后那家店被查封,说是使用过期针剂,甚至无证行医。
她吓得两天没睡好,跑去三甲医院做了全套检测。任何涉及穿刺、出血、注射的项目,都必须对卫生条件保持警惕,不是说“看起来干净”就是真的干净。
艾滋的防控,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在于六个原则。他这些年走南闯北,接触过无数患者家属,也亲眼目睹过太多“事后才后悔”的哀痛。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第二次机会。
第一,不共用任何穿刺类工具。包括针头、耳钉、刮痧板、修脚刀、拔罐罐具等。哪怕是家人之间,也不能共用。有时候感情越好,反而越容易掉以轻心。他家中甚至把拔罐器都贴上了名字贴,谁的就是谁的,老伴开始还嫌麻烦,现在已经习惯了。
第二,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便宜的诊所、来路不明的美容院、甚至“熟人介绍”的黑医美,统统不能信。他曾经遇到一个阿姨,花了三千块在一个“中医馆”打了“抗衰老针”,两个月后高烧不退,查出来是感染了艾滋和丙肝。省小钱,赔大命,划不来。
第三,避免直接接触他人血液。不要轻易帮陌生人处理伤口,不要赤手碰触血迹。哪怕是熟人,也要做好防护。他带孙子去公园玩时看到一个老人摔倒流血,一群人围着没人敢扶,后来是一个带一次性手套的妈妈上前帮忙,她是护士,知道怎么处理才安全。
第四,性生活要洁身自好。不是只有“乱来”的人才会感染,风险是无差别的。即便是夫妻之间,如果一方有过高风险行为,也要定期检测。他接触过一个六十多岁的女性,丈夫退休后迷上“交友”,她完全不知情,直到身体出现异常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艾滋晚期。
第五,母婴传播要重视。很多年轻人怀孕后没有系统产检,如果母亲感染了艾滋却不知道,孩子出生时就可能携带病毒。一代人拖着一代人受苦。他曾经参与社区健康讲座时,专门提醒年轻夫妻,新生儿产检不能省,尤其是父母中有一方身体有异常情况的。
第六,避免使用共享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带血的个人用品。他年轻时住工地,十几个人共用一个剃须刀,现在想起来觉得后怕。血液传播可以通过这些微小的方式进行,哪怕只是牙龈出血的一点点血迹,也有可能成为病毒的通道。
很多人以为“我又不乱来,肯定没事”,但生活处处是破口。他接触过的感染者中,有老师、有医生、有家庭主妇,不是一个群体的问题,是人人都该警惕的事情。
艾滋不是“别人的病”,是你我身边就可能发生的事。只要一次不小心,就可能改变一生。他认识的一位退休干部,就是在一次无偿献血时发现自己感染了,查不出具体感染源,但他怀疑是年轻时在部队时一次手术留下的隐患。四十年后才爆发症状。
防艾的意识不该只留在宣传横幅上,应该进家门、进厨房、进每一天的生活细节。他坚持每年带家人做一次专项检测,不是因为担心谁,而是对健康的尊重。他也常提醒身边的朋友,去做理疗、按摩、针灸前,先问一句“器具是消毒的吗”。
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救人一命。他常说,身体是一场长跑,不是看你起点多高,而是看你能不能避开那些看不见的陷阱。艾滋就是这样的陷阱,不疼不痒,不吭不响,等你发现,它已经在你体内住了年头。
别让无知成为病毒最好的保护伞。不是学医的人才能懂这些,懂得防范的人才配拥有健康。他这一生看过太多“早知道”,所以特别希望人们能早点知道。
每一次出门,记住这六个原则,就是给自己又多了一层保护。不怕这个病的人,不是因为勇敢,是因为还不了解它有多狡猾。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知识问答手册.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艾滋病流行报告(2023)》.
3. 北京市疾控中心.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预防指南.
4. 南方周末.《他们不是高危人群,却感染了艾滋》.
5. 新华网.《艾滋病防控形势及公众认知误区调查报告》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