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天然富硒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和品牌建设,万源市稻米产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富硒米”“生态米”金字招牌持续做大做强,为当地农民带来丰收喜悦,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金秋九月,万源大地稻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在这片天然富硒的土地上,17.33万亩水稻迎来收获季节,预计产量可达8.711万吨。
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天然富硒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和品牌建设,万源市稻米产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富硒米”“生态米”金字招牌持续做大做强,为当地农民带来丰收喜悦,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稻浪翻金秋收忙
9月12日下午,连绵多日的雨水天气终于结束,阳光洒向万源市石窝镇番坝村的片片稻田。稻穗低垂,金浪翻滚,田野上弥漫着稻谷特有的清香。
趁着天空放晴,番坝村村委会主任余天翼赶紧来到自家田地,快速挥舞着手中的农具,成捆的稻谷被整齐码放在田埂上。“前几天雨水多,好不容易停了,我先来抓紧抢收一些,后面还请了收割机过来帮忙。”抹了把额头的汗珠,余天翼望着自家8亩稻田里金灿灿的稻浪,眼角漾开笑意。
得益于独特的富硒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番坝村产出的稻米富含天然硒元素,米粒晶莹饱满,蒸煮后软糯香甜,当地打造的“番坝硒米”品牌更是在市场上备受追捧。每到收获季节,连绵的稻田里尽是忙碌的身影,收割机的轰鸣声与农民的欢笑声交织成丰收的交响曲。
万源市石窝镇番坝村秋收场景。
“我家每亩土地可以收稻谷1200斤左右,经过加工后可得700斤左右的精品硒米。”余天翼捧起一把稻谷细细察看,“现在硒米能卖到每斤10元以上,村里统一收购、销售,种田也能过上好日子。”随着夜幕降临,田野里依然灯火通明,为了抢抓晴好天气,余天翼一直劳作到深夜。
番坝村的丰收景象正是万源市稻米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2025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7.33万亩,预计产量8.711万吨,分别较去年增长4.9%和6.1%。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20个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茁壮成长,3个千亩高产示范片和1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片更是展现出稻米产业的丰硕成果。
太平坎村收割场景。
从传统耕作到现代化生产,万源稻米产业正在经历华丽蜕变。通过构建“收购—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昔日的“吃饭农业”正朝着富民强村的“品牌农业”大步迈进。据介绍,2025年,番坝村1000余亩稻田预计产出硒米30万斤,带动当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金黄的稻穗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万源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秋风拂过,稻香四溢,丰收的喜悦正沿着巴山蜀水荡漾开去。
科技赋能产业兴
今年8月,水稻即将收割的前夕,在万源市黄钟镇邓徐坝村,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于田间地头展开——万源市富硒产业发展从业人员能力提升暨高素质农民培训(第三期)现场,“科创中国”功能农业产业服务团专家白云瑞被热情的农户团团围住,争相咨询水稻种植的各种技术难题。
“施硒肥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病虫害该怎么防治?”面对连串提问,白云瑞耐心解答,从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的应用到富硒水稻科学培育要领,从施肥时机把握到病虫害绿色防控,讲解细致入微。这场由万源市富硒产品检验中心组织的培训,将一项项实用技术精准送到农民手中,为富硒水稻丰收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
村民在稻田里施肥。
培训现场气氛热烈,专家不仅带来理论知识,更深入田间实地察看秧苗长势。中心工作人员还现场捐赠了500斤、价值6000元的富硒有机肥料,让农户们直呼“解渴”。“通过培训,我们了解到通过根施有机硒肥等措施,能生产出更达标的富硒大米,创造更多收益。”当地种粮大户王晓艳表示,她种植的180余亩水稻,正需要这样的技术指导。
科技赋能正在重塑万源稻米产业的面貌。万源市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抓手,以保证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为目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应用良种、规范栽培、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集成技术的应用,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校团队在太平坎村指导生产。
专家白云瑞也特别指出:“万源市土壤硒含量显著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具备发展富硒产业的天然优势。”科技与资源的完美结合,让万源富硒稻米产业如虎添翼,不仅有效推动了万源市富硒水稻的标准化试验示范工作,也为达州市乃至四川省相关富硒产业发展起到了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从专家讲堂到田间地头,科技正在成为万源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让古老的农业焕发出现代化的光彩。
品牌引领价值升
眼下,万源市玉带乡太平坎村的稻田已基本收割完毕,村民们正忙着加工新米发往全国各地。当地出产的“太平坎贡米”品质上佳、口感独特、营养丰富,每斤售价可达8至10元,比普通大米高出数倍。
“今年我家种了10余亩水稻,预计能带来5万元的收入。”太平坎村村民解光斌捧着刚收获的稻谷笑容满面。据了解,虽然开展品牌创建对生产工艺、产品品质等要求更高,但有了“太平坎贡米”品牌的加持,相较以前当地每亩稻田至少能额外增收2000元。
太平坎村村干部解宗平介绍,“太平坎贡米”目前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每年都供不应求,甚至还有顾客专程开车过来购买。而这背后是品牌建设的持续发力:当地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达成深度合作,专家团队全程指导水稻栽种;2025年,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开展园区宜机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稻米产业机械化水平。
专家指导群众生产。
无独有偶,在相隔不远的黄钟镇,上海光明集团也在今年带来了10个水稻优良新品种开展种植实验,与当地种植大户和粮食生产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大力推广麻膜集中育秧,实行水稻全生育周期科学化管理,发展规模种植600余亩。引入先进企业管理模式,采用“线上订单+线下直发”的方式,成功让万源市富硒大米打入上海市场。
品牌战略的实施让万源稻米产业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华丽转身。各产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通过精细化栽种、收割、加工等,成功让万源大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稳步走向全国市场。
一粒粒饱满的稻米,不仅承载着万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见证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铿锵步伐,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红城大地上徐徐展开。
达州融媒记者:冯津榕 特约记者:马发海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