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看手机里的旧照:食堂里孩子们吃得正香,课堂上眼神专注,离别时我们紧紧相拥......一张张,一幕幕,恍如昨日”。虽然结束援藏已有一段时间,但每当看到西藏同事发来的动态,和县第一中学教师祖龙的心里依旧波澜起伏。从雪域高原回到江淮大地,变的是地理坐标,不变的是
“翻看手机里的旧照:食堂里孩子们吃得正香,课堂上眼神专注,离别时我们紧紧相拥......一张张,一幕幕,恍如昨日”。虽然结束援藏已有一段时间,但每当看到西藏同事发来的动态,和县第一中学教师祖龙的心里依旧波澜起伏。从雪域高原回到江淮大地,变的是地理坐标,不变的是他那颗始终炽热的教育初心。
十五年从教路,满腔教育情。自2020年到2025年,祖龙先后踏上新疆与西藏的土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他默默守护着边疆学子,以爱育爱、以智启智,成为茫茫戈壁与巍巍高原上那一束温暖而坚定的光。
万里援疆:用爱点亮大漠心灯
“上大学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的梦想,有幸在参加工作后得以实现”。2020年9月,怀揣着“到西部去”的青春梦想,祖龙主动报名参与新疆支教,毅然奔赴新疆皮山县高级中学,担任高三英语教师兼教研组长。
初到皮山县,干燥的气候与漫天的风沙,没有让他却步。他第一时间投入工作,深入课堂、研读课标、分析考情,很快摸清了当地学生的学习状况。
他大胆实践,提高实效。在课堂上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全力以赴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他注重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更令人感动的是,他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成为不同班级学生都愿意亲近的知心朋友。
一天早晨,他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突然听到敲门声,一名男生轻轻推开门,从书包里小心地掏出一大袋核桃递给他:“老师,尝尝我家乡的核桃。”原来,这名学生对安徽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高二时曾前往合肥市参加机器人竞赛培训,之后代表学校荣获自治区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见到热情的祖龙,他内心生出特别的亲切感。祖龙鼓励他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安徽的大学,续写皖疆情缘。
面对他的用心付出,学生们也以真心回报。当他嗓音沙哑,学生会悄悄递来板蓝根;下课铃响,常有学生为他递上饮料。元旦晚会上,学生为他戴上精心准备的帽子,轻声问:“老师,您还会回来吗?”那一刻,祖龙坚定地回答:“放心,老师一直都在!”
只有更加专心教学、甘愿奉献,才能对得起这份尊重。援疆期间,他主持国家级课题,所提复习策略被当地教育局推广,更与同事捐款万元、捐赠电脑,直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圆梦大学。2021年高考,他所带班级英语成绩名列前茅,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教育援疆”的诺言。
再赴西藏:青春在高原闪光
2022年5月,刚刚结束援疆的祖龙,接到赴西藏支教的通知。距离蓝天最近的那片土地,一直是他心驰神往的地方。他没有犹豫,又一次选择奔赴。这年8月,他告别新婚妻子,怀着奉献西藏的教育情怀,跟随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来到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担任高三年级英语教师和学校总务处副主任,开启三年的教育援藏新征程。
高原反应成了第一道“拦路虎”。头痛、失眠、气短、心悸......甚至连爬楼梯、上课说话都成了一种挑战。但他从未退缩。除日常教学外,他还注重做好对藏区教师的培养,带领他们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科研。担任总务处副主任的他,负责学校供暖、食堂、资产登记等千头万绪的工作。为确保师生供暖,他连续奔波9个月,推动3300万元供暖项目顺利落地;他坚持每日食堂陪餐,把关食品安全,成为学生健康的“守护者”。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请缨成为志愿者,一连28天,每天站立10余个小时、穿梭于20多个核酸检测点、完成1300多次核酸采样。休息间隙,他还要备课,线上线下为学生答疑。严重腹泻时仍坚持工作,他说:“只要孩子们平安,一切都值得。”那段时间,他从“白面书生”变成了“黝黑汉子”,体重骤减十几斤。回家时,妻子差点没认出他。
2023年高考,他所带班级达本率达72%。学生们毕业时纷纷为他献上哈达、唱起藏歌,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感激与祝福。“援藏需要义无反顾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承受大自然的严峻考验,忍受漫漫长夜带来的孤寂与痛苦。但是看到学生们的笑脸和进步,一切都值得!”祖龙说。
心手相连:让爱跨越千山万水
祖龙深知,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点亮希望、连接心灵。他积极联系安徽家乡资源,发起“筑梦希望学子·助力乡村振兴”助学活动,推动团和县县委、公益组织、学校等多方力量,向藏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伸出援手。
三年间,经他牵线搭桥,累计资助金额达14.57万元。一批批图书、一笔笔捐款、一份份关怀,从江淮大地飞越千山万水,温暖着高原学子的求学路。
他还努力推动思政育人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开设“学习二十大,奋斗正青春”主题讲座,撰写《站在国旗下,寸心寄华夏》等文章,借助“皖藏一家亲”平台传播正能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厚植于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从新疆到西藏,从课堂到后勤,从教学到抗疫,祖龙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何为“大爱”、何为“师魂”,获得安徽省最美教师、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安徽青年五四奖章、马鞍山市优秀教师、“马鞍山市好人”、马鞍山市百姓学习之星等荣誉称号。
雪域依旧辽远,风沙仍在吹拂,而有一盏灯始终亮在边疆教育的路上——那是祖龙,用十五年的坚守书写的一段动人的山海情。“人生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采访最后,祖龙说,“我会继续走下去,关心和帮助更多孩子走出高原、回报家乡、实现梦想。”
祖龙(左)辅导学生学习
点评
以师德之光照亮教育之路
□和县教育局局长 许克飞
祖龙当选2025年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既是对他个人扎根教育、践行使命的褒奖,更是和县教育系统长期深耕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四有”好老师的生动缩影。作为和县教育局负责人,看到身边教师用行动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我深感欣慰与自豪。
从江淮大地到雪域高原,祖龙用三年援藏时光书写了“大爱无疆”的教育答卷。他克服高原反应的不适,以耐心陪伴藏族孩子探索知识;他放弃任务结束后的休整,主动参与军训以最佳状态重返家乡讲台——这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担当,正是和县师德师风建设成果的鲜活注脚。近年来,和县教育局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通过开展“师德标兵”评选、组织“援疆援藏教师事迹分享会”、搭建“师徒结对”成长平台等系列举措,引导广大教师把“爱与责任”融入教育日常,让“奉献精神”成为和县教育人的共同底色。
祖龙的事迹,不是个例,而是和县教师队伍的集体写照。我们始终坚信,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让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引路人,才能为学生成长护航,为教育发展筑基。未来,和县教育局将继续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培育更多像祖龙这样的优秀教师,让师德之光照亮每一间教室,让教育的温度传递到每一个孩子心中。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