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极端主义现象升级:枪手身份迷雾背后,极右极左边界愈发模糊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5 14:58 1

摘要:2025年,美国极端分化问题被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皮尤研究中心9月最新报告显示,超过62%的美国青年认为“美国社会分裂已难以弥合”,而据路透社调查,近三成Z世代受访者坦言“对未来感到极度迷茫”。

2025年,美国极端分化问题被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皮尤研究中心9月最新报告显示,超过62%的美国青年认为“美国社会分裂已难以弥合”,而据路透社调查,近三成Z世代受访者坦言“对未来感到极度迷茫”。

皮尤研究中心

9月12日,查理·柯克遇害案嫌疑人泰勒·罗宾逊的身份曝光后,美国网络空间彻底炸裂。左翼与右翼几乎在同一时间展开了“标签大战”:右翼声称罗宾逊是Antifa极左分子,左翼则指其为Groyper极右翼成员。网络上的争吵并未停留在政治光谱的两端,而是演变成一场关于极端主义定义权的舆论拉锯。

权威调查显示,近年来美国社会对“极左”“极右”标签的认知界限日益模糊。以Groyper运动为例,该组织由极右翼主播富恩特斯主导,成员往往持有极端反犹、反LGBT、反以色列等观点,但在网络上却喜欢用反法西斯语言“反串嘲讽”温和保守派。与此同时,Antifa则以反法西斯、反白人至上主义为主张,但其成员构成和行动方式同样极为松散。这种极端标签的交叉与模糊,直接反映了当前美国社会的深层撕裂。

泰勒·罗宾逊

罗宾逊的家庭背景本是美国传统中产的典型写照。父母为铁杆共和党选民。家庭稳定、经济宽裕,社交平台上常见一家人户外度假、射击竞技的合照,甚至婴儿时期便接触枪支。

罗宾逊高中成绩优异,2021年以全额奖学金进入犹他州立大学,却仅读一学期便辍学转入技术学院,后获得学徒电工资格。社交媒体与教育轨迹的断裂,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警方调查显示,这一转折点极有可能是其政治倾向发生巨变的节点。与其高中同学失联、政党登记“不活跃”、未参与历次大选,构成了他“身份真空”的另一层注解。

美国《卫报》采访的罗宾逊高中同学称其“家里唯一的左派”,而网络上却流传其为极右翼人士。数据与现实的割裂,折射出美国年轻人在身份认同上的巨大张力。权威研究指出,2025年美国18-25岁人群中,明确自我定义为“中间派”的比例跌至历史新低,极端化倾向显著上升。

案件现场,警方发现的四枚弹壳各自刻有不同内容:“嘿,法西斯!接住!”、“啊,朋友再见!”、“注意凸起OWO,这是什么?”,以及“如果你读到这个,你就是同性恋,哈哈哈。”这些内容背后,是美国网络亚文化与极端政治语言的高度交融。

“嘿,法西斯!”与反法西斯歌曲歌词,表面上体现反极右翼立场,但“OWO”和同性恋梗则明显带有网络巨魔、反LGBT色彩。美国主流媒体对此解读不一,《纽约时报》称其为“恶意网络用语的混合体”,《每日野兽》则指出“极端分子利用亚文化符号制造混淆”。

弹壳内容成为左右两派争夺枪手政治归属的“证据”,但结合社交平台、现实调查与警方信息,罗宾逊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极端亚文化“巨魔行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极左或极右行动。美联社评论称:“在网络极端主义的影响下,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已被彻底拉平。”

查理·柯克作为MAGA运动的核心人物,长期在网络平台发表激烈言论,曾因支持以色列、反对对乌克兰和以色列过度援助,被部分极右翼视为“假保守派”。2019年与Groyper运动之间的“文化战争”,使右翼阵营内部裂痕公开化。2024年8月,Groyper领袖富恩特斯再次发动网络攻势,要求特朗普团队在移民、种族议题上“极右到底”,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右翼的分裂。

美国社会学家分析,极端主义蔓延的根源在于身份政治标签化与现实困境的叠加。2025年,超七成美国青年表示“对现有两党体系感到失望”,而孤狼式极端行为屡见不鲜。无论是自焚抗议以色列的空军军官布什内尔,还是刺杀医疗巨头的“富二代”曼吉奥内,抑或枪击特朗普的马修·克鲁克斯,这些看似出身优渥的年轻人最终都被极端情绪裹挟,走上了灰色轨道。

罗宾逊案再次印证:家庭背景、教育资源与社会地位,已不再是极端化的“免疫符”。网络亚文化、身份迷失与极端标签的循环放大,使得美国社会极化风险远超以往。

来源:钦点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