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酒瘾,一测便知?有这5种情况的人,说明“酒瘾很深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5:13 1

摘要:有的人喝几杯就脸红气喘,有的人却一杯接一杯,面不改色,心不跳。可你有没有想过,喝酒这件事,有时候不只是习惯,也可能是一种“瘾”?这个“瘾”,不是你说没有就没有,它是有科学依据的。

喝酒这事,放在咱们生活里,真是太常见了。不管是朋友聚会、家庭聚餐,还是工作应酬,酒桌几乎成了标配。

有的人喝几杯就脸红气喘,有的人却一杯接一杯,面不改色,心不跳。可你有没有想过,喝酒这件事,有时候不只是习惯,也可能是一种“瘾”?这个“瘾”,不是你说没有就没有,它是有科学依据的。

很多人以为,只有那种每天喝到烂醉、生活失控的人才叫“酒瘾”。其实不然。酒精依赖,在医学上早就被列为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它不是意志不坚定,也不是单纯爱喝酒,而是大脑对酒精产生了“习惯性的渴望”。

有研究表明,酒精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久而久之,大脑就会“记住”这种感觉,形成一种强迫性的依赖。

那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酒瘾呢?有没有什么“信号”可以提前察觉?答案是有的。

根据2022年最新版《世界卫生组织酒精使用障碍诊断指南》和国内一些精神卫生机构的临床经验,如果你出现了下面这5种情况,那就说明你跟酒的关系,已经不太健康了。

第一个明显的信号,是酒量越来越大,但喝完却没什么“感觉”。这其实是耐受性增强的表现。就是说,你身体对酒精的反应变得迟钝了,需要更多的量才能达到以前那种微醺的效果。

这就像有人一开始喝两杯就晕,后来喝半瓶也不醉,这不是“练出来的”,而是身体在适应毒性。而这种适应,其实是大脑在“放纵”你喝更多,背后是神经系统在悄悄发生变化。

第二种情况是,不喝就浑身不舒服。有些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而是找酒;或者晚上不喝点,就睡不着、心烦意乱、总觉得缺点啥。这种“强迫性”的喝酒行为,其实已经是一种心理依赖

有研究显示,长期饮酒的人,大脑的奖赏系统会发生结构性改变,导致他们在没有酒精刺激的情况下,情绪变得低落、焦虑,甚至出现轻度戒断症状,比如手抖、出汗、心慌。

这种状态,跟尼古丁依赖、咖啡因依赖类似,但对身体的破坏性更大。

第三个表现,很多人以为是“工作需要”或者“社交应酬”,但其实是找各种理由喝酒

比如“今天加班太累了,喝点解压”,“朋友来了,得喝”,“天气热,喝点凉的”……这些理由听起来都挺合理,但如果你仔细回想,其实是自己在潜意识里为喝酒找借口。

正常人对酒没那么执着,而一旦你总是“需要”它,那这就不是单纯的喜欢,而是行为依赖

还有一种情况是,喝酒影响了生活,但就是戒不掉。比如因为喝酒迟到、误事、跟家人吵架,甚至影响工作,但事后仍然控制不住地继续喝。

这时候,酒精已经干扰了你的判断力和自控力。2023年的一项临床观察研究指出,长期饮酒者的大脑前额叶皮层会出现功能异常,这部分区域正是负责判断、计划和抑制冲动的。换句话说,就是你知道喝酒不好,但你就是停不下来。

第五种情况,是把喝酒变成了一种“情绪安慰”。开心要喝,不开心也要喝,孤独时喝,热闹时也喝。酒成了一种情绪出口,甚至比朋友还“可靠”。这种心理依赖,比身体依赖更难戒。

2024年一项发表在《国际成瘾研究杂志》的综述提到,很多酒精依赖者在心理层面上,其实有隐性的情绪障碍,比如轻度抑郁、社交焦虑、孤独感强烈等,而酒精成了他们逃避情绪的“挡箭牌”。

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上面几条,那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你喝的是酒,还是某种情绪的“麻药”?你想喝的,是味道,还是那种暂时放空的感觉?

酒瘾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就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地侵蚀你对生活的掌控感。很多人都是从“偶尔小酌”开始,到后来变成“每天都得来点”,再到失控。酒精对身体的伤害是全系统性的,不是说只伤肝。

它对胃、神经、免疫系统、内分泌,甚至生殖系统都有影响。比如说,长期喝酒的人更容易得胃炎,胃黏膜在酒精反复刺激下变薄,一些人还发展成胃癌前病变。

酒精也会直接伤害神经系统,造成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严重的甚至出现酒精性脑病

酒精跟癌症的关系,远比你想象的复杂。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已经把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和香烟是同一等级。它跟肝癌、口腔癌、食道癌、结直肠癌都有密切关联。

更让人警觉的是,哪怕是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不存在“适量对身体有好处”这种说法。即使是红酒,也不能把它当成“保健品”。

不少人会说,那我不是天天喝,只是逢年过节喝喝,应该没问题吧?问题在于,如果你已经对酒精产生了依赖,那就算你一段时间不喝,只要一旦有机会,还是会“复发”。

就像有的人一听到“要聚餐”,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有酒没?”——这其实就是潜意识里对酒精的期待。它不是次数的问题,而是心理和生理的联合作用。

也有人并不是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有点问题,只是觉得“没那么严重”,或者“我还能控制住”。但根据临床经验来看,真正能靠意志力戒酒的人极少

大多数人都需要外部干预,比如心理疏导、行为疗法、家庭支持,甚至药物辅助。而最关键的一步,其实是承认问题的存在。只有你自己意识到“这不是一件小事”,改变才有可能开始。

有意思的是,最近几年医学界开始研究“酒精使用障碍”背后的基因因素。2025年初国内一项大样本研究发现,某些人群天生对酒精更敏感,喝酒后容易上瘾,这跟ADH1BALDH2这两个基因变异有关。

也就是说,有的人喝酒容易脸红,不是因为酒量差,而是体内代谢酒精的能力天生就弱。对这类人来说,哪怕少量饮酒,也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

那有没有办法自己评估一下是否有酒瘾呢?其实有个简单的CAGE量表,只要四个问题:你有没有试图减少喝酒的次数?别人有没有因为你喝酒而批评过你?你有没有因为喝酒感到内疚?有没有早上醒来就想喝一杯?

如果你有两项以上回答是“有”,那就要引起重视了。虽然这个量表不能代替医生诊断,但它是一个很实用的“自测工具”。

说到底,喝酒这事,没人能替你做决定。别人劝你,医生提醒你,家人担心你,都比不上你自己对健康的那点“在乎”。

如果你已经感觉到酒在慢慢侵蚀生活,那就别再等“出事”再后悔。戒酒不是为了别人好,是为了你自己活得更清醒、更自在

参考文献:
[1]李颖,冯建华,王晶,等.酒精使用障碍的流行病学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38(3):203-209.
[2]韩磊,朱琳.酒精相关神经系统损害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10):765-770.
[3]张婧,刘畅.酒精与肿瘤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25,34(4):411-41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伍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