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名人堂之Edgar F. Codd:关系数据库之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20:00 1

摘要:然而,二战的爆发中断了他的学业。他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成为一名飞行员,参与了多次重大空战。这段经历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也为他日后解决复杂问题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位计算机科学巨匠:埃德加·弗兰克·科德(Edgar Frank Codd),大家都都称呼他为“关系数据库之父”。

1923 年 8 月 19 日科德出生于英国波特兰岛,从小他就展现出了出色的数学天赋,并且成功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数学和化学。

然而,二战的爆发中断了他的学业。他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成为一名飞行员,参与了多次重大空战。这段经历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也为他日后解决复杂问题奠定了基础。

战后,科德重返牛津完成学业,并且在 1948 年移民美国,开启了他与计算机科学的不解之缘。

1970年,在 IBM 工作的科德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关系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这篇论文现在被认为是数据库领域的里程碑之作,它首次明确而清晰地为数据库系统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模型,即关系模型。

现在的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模型很简单,但这在当时却是革命性的创新。因为在此之前,数据库主要采用层次模型或网状模型。它们的结构复杂,操作起来非常繁琐,需要程序员像“导航”一样小心翼翼地寻找数据,普通人根本玩不转。

科德的关系模型基于坚实的数学理论(集合论和一阶逻辑),使得数据库查询和操作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完成。它不仅让数据管理变得更简单、直观和灵活,同时还奠定了现代数据库系统的理论基础,为此后 SQL 语言的诞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科德的创新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数据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最终使得关系数据库成为了当今企业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石。

趣闻轶事: 尽管科德在 IBM 工作,但是 IBM 当时正大力推广其另一款层次数据库产品 IMS,并未第一时间全力开发关系型数据库。这反而给了其他公司机会,著名的 Oracle 数据库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正是深受科德论文的启发,才创建了甲骨文公司。

为了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科德后来还提出了著名的“科德十二法则”(Codd’s 12 Rules),为衡量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否真正遵循关系模型设定了标准。

科德还继续完善关系理论,提出了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并提出了数据库规范化理论(第一、第二、第三范式等)来优化数据库设计,减少数据冗余,确保数据一致性。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科德在 1981 年获得了计算机界的最高荣誉:图灵奖。

2003 年 4 月 18 日科德与世长辞。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改变世界的梦想家。他用数学的简洁之美,为我们构建了数字世界的基石。

今天,我们每一次便捷的线上支付、每一次快速的机票预订、每一次流畅的信息检索,背后都有科德理论的影子。当你轻松地使用 SQL 语句查询数据时,别忘了在心里感谢一下这位可爱的“老爷爷”:Edgar Frank Codd。

来源:不剪发的Tony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