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和西贝这架吵得,网上都翻了天。一会儿说预制菜不新鲜,一会儿说标注不清楚,双方各执一词,看客们也跟着揪心。
罗永浩和西贝这架吵得,网上都翻了天。一会儿说预制菜不新鲜,一会儿说标注不清楚,双方各执一词,看客们也跟着揪心。
可吵来吵去,有网友急了:别光看热闹啊!这争议是不是跑偏了?咱普通食客最关心的,不就是菜到底咋做的、能不能放心吃吗?
要是连 “啥是预制菜” 都没个准谱,商家说的和咱理解的对不上号,这架吵到最后,不还是白吵?到底这规矩该咋定,才能让咱吃饭踏实?
或许有人会说,罗永浩每次和大企业“吵架”,哪怕套路重复,至少能把行业里的“暗礁”捞到水面上。
当年他说西门子冰箱门关不严,不管最后有没有彻底解决,至少让更多人知道家电品控可能存在的猫腻。
这次说西贝的预制菜,也让消费者开始琢磨“餐厅到底用了什么食材、怎么加工的”。
这种“吵”就算是肌肉记忆,总比没人说话强吧?
这话有几分道理,但问题在于,当“吵架”变成固定剧本,公众的注意力很容易从“问题本身”滑向“吵架的热闹”。
就像看综艺,要是每期都用同一个冲突梗,观众一开始还会追问“冰箱门后来关紧了吗”,到后来可能只关心“这次罗永浩又要怼谁”。
究其原因,不过是当争议的焦点从“解决问题”变成“制造争议”,真正该改的问题反而容易被晾在一边。
比如预制菜的知情权,本来该讨论“消费者该知道哪些信息”“怎么说才清楚”,结果慢慢变成“罗永浩和西贝谁更有理”,这就有点跑偏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有人觉得“预制菜知情权”这事,跟标准统不统一没关系。
消费者就是想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预制的,哪怕没标准,餐厅先说实话总没错吧?就像买奶茶,就算没有“全糖”的统一标准,商家标一句“含糖量15g”也比什么都不说强?
其实这里的关键不是“该不该说”,而是“说的话能不能被听懂”。
比如西贝说烤鱼“不可预制,需要现烤”,但消费者一看是冷冻鱼加热的,就觉得这就是“预制”。
这就是因为没标准,双方对“预制”的理解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时候餐厅就算说了“不是预制”,消费者还是觉得被忽悠了,这种“知情”其实是无效的。
就像两个人各拿一本不同的字典吵架,一个说“苹果是水果”,一个说“苹果是手机”,再吵下去也吵不出结果。
也有人可能替贾国龙委屈:换作谁被公众人物公开指责,估计都忍不住要回应吧?于东来当年硬刚打假网红,不也赢了吗?凭什么说贾国龙“沉不住气”?
这就得区分两种情况了。于东来面对的是“胖东来卖暴利和田玉”的指控,这是明确的“事实判断”。
玉的成本、售价摆在那儿,查清楚就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西贝这事更像“定义之争”,连“什么是预制菜”都没说清楚,这时候硬刚,就像在泥潭里打架,越打越浑身是泥。
所以不是不能回应,而是回应的方式得看争议的性质。面对事实性指控可以硬刚,但面对模糊地带的争议,或许先理清定义、讲清自己的做法,效果会更好。
还有人可能觉得,罗永浩在餐厅没说,回家发微博,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普通人遇到不爽,当场没好意思说,回头跟朋友吐槽两句,不也很常见吗?
但这里的差别在于“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普通人吐槽只是小范围传播,不会掀起风浪;但罗永浩作为有千万粉丝的大V,他的“吐槽”本质上是一种公众表达,会直接影响品牌声誉。
这时候“当场不说,事后发难”就可能让人多想。
就像西贝方说的:要是真觉得有问题,当场跟服务员提,或者私下沟通,都是正常的沟通方式;但先“忍辱负重”再“上选题”,难免会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场提前设计的争议。
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争议的价值。至少,它让更多人开始关注餐厅的食材处理、预制菜的标注这些以前被忽略的问题。
毕竟老话说的好:“有较真者的负重前行,才有其他人的岁月静好”,罗永浩的较真哪怕方式重复,至少让这些问题没被彻底遗忘。
但关键在于,较真的终点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争议”。
比如预制菜,与其纠结“西贝是不是用了预制菜”,不如推动行业制定清晰的标准:什么算预制菜?哪些环节需要标注?消费者该通过什么渠道获取这些信息?
当标准明确了,餐厅知道该怎么说,消费者知道该看什么,争议自然就少了。
说到底,无论是罗永浩的争议模式,还是西贝的回应,或是大家对预制菜的讨论,核心都应该落在“怎么让消费体验更好”上。
餐厅又贵又不好吃,就该改进口味和定价;预制菜信息不透明,就该推动标准建设。
绕开这些核心,再热闹的争议,也只是一场喧嚣的表演而已。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