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股价翻倍…被骂了两年的创新药,怎么突然成“香饽饽”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5 15:28 1

摘要:去年,某被戏称“药茅”的龙头企业因业绩不及预期,股价被骂到腰斩;今年,它直接反弹近90%。更夸张的是一家做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小药企,靠着一款核心药物的临床进展,市值从10亿级直接冲破百亿门槛。

AI在“过山车”,创新药在“闷声发财”

最近刷财经新闻,有个反差感极强的现象:一边是AI、算力概念反复“过山车”,散户追高被套得哭爹喊娘;另一边,创新药赛道里的公司正悄悄“闷声发大财”。

去年,某被戏称“药茅”的龙头企业因业绩不及预期,股价被骂到腰斩;今年,它直接反弹近90%。更夸张的是一家做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小药企,靠着一款核心药物的临床进展,市值从10亿级直接冲破百亿门槛。

这时候肯定有人疑惑:创新药不是早就被说“研发风险大”“没前途”吗?怎么突然又成了资本的宠儿?今天咱们深扒一下——创新药的“长期关注价值”,到底是炒冷饭,还是真的有了新逻辑?而且这事儿,和咱们每个普通人的钱包、健康,甚至未来养老,都息息相关。

要理解创新药为啥值得长期看,先看“需求端”的硬逻辑——人口老龄化+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这是个肉眼可见的“超级长坡”。

1. 老龄化催生“井喷式”患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当下)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22%,预计到2035年,每3个人里就有1个是老年人。老龄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慢性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的患者会“爆炸式”增长。

拿肿瘤举例,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400万,死亡超240万,但很多肿瘤至今没有“治愈级”药物,甚至连有效控制的手段都有限。再看阿尔茨海默病,目前中国患者超1000万,全球占比1/4,但临床上连一款能逆转病程的药物都没有,患者家属只能看着亲人“被岁月偷走记忆”。

2. 创新药是“救命+赚钱”的双重逻辑

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就是创新药的“战场”。过去,咱们依赖进口药,一款进口抗癌药一年费用可能高达几十万,普通家庭根本用不起。但国产创新药的崛起,不仅能“打破垄断”,还能通过技术创新把成本降下来(比如ADC药物的国产替代,让治疗费用从每年50万降到10万级)。

对普通人来说,这是“救命药能买得起”的希望;对投资者来说,这是“刚需驱动的万亿市场”——只要能做出真正解决问题的创新药,就不愁没销路,这比很多“概念炒作”扎实得多。

不少老股民对创新药有“心理阴影”,因为前几年医保集采“大杀四方”,很多药企股价暴跌。但大家可能没注意到:集采砍的是“仿制药”,政策对“创新药”其实是实打实的扶持,而且现在的扶持力度,已经到了“造土壤”的级别。

集采的逻辑很明确:仿制药是“me too”(跟仿)产品,技术门槛低,企业靠“以价换量”赚钱。但这种模式会导致企业懒得创新,都去做低水平重复。所以集采通过“竞价”,把仿制药的利润压到合理区间,倒逼行业“向创新要未来”。

对创新药,政策是“胡萝卜+小鞭子”。“胡萝卜”的力度超乎想象:

快速审批通道:国内有“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等通道,能把创新药的审批周期从过去的5-8年,缩短到3年左右。比如某款治疗罕见病的基因疗法,从临床到获批只用了2年,创下纪录。

医保谈判的“创新友好”:以前大家怕医保谈判“一刀切”砍价太狠,但现在规则越来越科学——对真正创新的药物,会给予合理的价格空间(毕竟研发成本几十亿打底)。2024年医保谈判中,一款国产首创的肺癌靶向药,因临床数据好、填补了空白,最终价格比预期高15%,实现企业和患者双赢。

税收与融资支持:研发投入可享受高额加计扣除(比如投入100万,能按175万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科创板、北交所也为创新药企打开了融资大门,很多初创药企靠资本市场拿到了研发资金。

现在的局面是:仿制药“躺赚”的时代彻底结束,创新药“真创新真赚钱”的时代正在开启。行业从“劣币驱逐良币”,变成了“良币主导市场”,这是行业生态的质变,也是长期投资价值的基础。

以前提到创新药,大家默认是“欧美玩剩下的,中国抄一抄”。但现在,中国创新药在多个领域已经实现“并跑”,甚至“领跑”,这让它的投资价值从“国内小市场”升级到了“全球大市场”。

ADC是“生物导弹”,能精准把毒素送到癌细胞里,副作用小、疗效好。过去全球ADC市场被欧美药企垄断,但中国药企近几年异军突起:某药企的HER2 ADC药物,海外授权给跨国药企,deal金额高达80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还有多家药企的ADC管线,在国际临床实验中数据不输欧美同行。

AI能通过算法快速筛选化合物、预测药物效果,把传统药物研发的“试错周期”从几年缩短到几个月,成本从几十亿降到几亿。中国在AI制药领域的布局非常激进:百度、阿里等科技巨头下场,还有不少初创公司(比如晶泰科技)已经和药企深度合作,甚至有AI设计的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除了ADC和AI制药,双特异性抗体、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中国药企也在快速追赶。比如基因治疗领域,国内已有多款治疗罕见病的基因疗法获批,技术水平和欧美差距不到3年,而过去这个差距是10年以上。

这种“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意味着中国创新药不再是“窝里横”,而是能参与全球市场分蛋糕。比如一款创新药,既可以在中国医保里赚钱,也能通过海外授权、出海销售,获得全球收益。这就让药企的估值逻辑完全变了——从“国内药企估值”变成“全球药企估值”,想象空间瞬间拉大。

肯定有投资者问:道理我都懂,但创新药研发风险大,怎么才能“长期赚到钱”?这里讲几个核心投资逻辑,以及普通人需要注意的风险。

创新药公司的核心资产不是厂房、设备,而是研发管线(Pipeline)。一款药物从临床前研究到上市,要经过I、II、III期临床,每一步都有失败风险(比如III期临床失败率仍超30%)。所以,真正有价值的公司,管线得是“梯队化”的——既有即将上市、能贡献营收的“现金流产品”,也有处于临床中期、未来可期的“潜力产品”,还有早期研究、布局前沿的“种子产品”。

比如某头部药企,管线里有3款药物处于III期临床(其中1款明年有望上市),还有5款II期、10款I期,这样的“管线组合”能保证公司未来5-10年都有新品推出,业绩有持续增长的动力。而那些只有1-2款“孤注一掷”药物的公司,风险就极大(比如某公司一款核心药临床失败,股价直接腰斩)。

有些药企靠“运气”做出一款爆品,但后续乏力;而真正的“长期选手”,靠的是技术平台。比如有的公司掌握了“双抗平台技术”,能快速设计出不同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有的公司有“AI药物发现平台”,能持续高效地研发新药。

平台型公司的优势是“可复制性”——只要平台验证成功,就能不断产出新药,而不是靠单一产品“赌命”。这就像拥有一台“新药制造机”,长期价值远高于“一款药公司”。

创新药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一级市场(私募、创投)的热度,能反映产业资本对行业的信心。最近几年,一级市场对创新药的融资额持续增长,2024年全年融资超800亿元,同比增长15%,而且资金越来越向“真创新、有壁垒”的项目集中。

一级市场的热钱,最终会通过“IPO”“并购”等方式流向二级市场。比如很多一级市场备受追捧的创新药企,上市后都成了二级市场的明星标的。所以关注一级市场的融资动态,能提前感知行业趋势。

最后必须提醒:创新药投资风险极高。研发失败是常态,就算药物成功上市,也可能面临医保谈判降价、竞品快速跟进等压力。比如某公司一款抗癌药上市后,因为竞品降价更狠,市场份额迅速流失,业绩不及预期。

所以,普通人投资创新药,要么通过“创新药ETF”分散风险,要么深入研究公司管线、技术、管理层,别被“概念”冲昏头脑。

总结一下,创新药值得长期关注,不是因为“短期炒作”,而是因为:

刚需市场足够大,且持续增长;

政策从“打压泡沫”变成“培育创新”;

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大幅提升;

投资逻辑从“讲故事”变成“看管线、看平台、看全球市场”。

对国家来说,创新药是“医药产业升级”的核心,是从“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的关键;对普通人来说,创新药是未来“活得更久、更有质量”的希望;对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能诞生真正的长期牛股。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会有药企倒下,也会有药企崛起。但只要方向是对的,长期就值得期待。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靠创新药治病的例子吗?你怎么看创新药的投资机会?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抽3位朋友,送一份《2025年创新药行业深度研报合集》(包含管线、政策、全球趋势分析)~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