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掀桌”后续,直播硬刚贾国龙,西贝还能保住中产饭碗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5:35 2

摘要:这场风波撕开的不仅是西贝一家企业的争议,更暴露了餐饮行业的深层矛盾,当工业化生产的标准术语撞上消费者的生活常识,当企业自证的专业逻辑遭遇公众情绪的直观判断,餐饮透明化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当罗永浩在直播间念出“鲈鱼保质期18个月”时,评论区的“退钱”声浪与贾国龙“中央厨房不算预制菜”的辩解形成尖锐对立。

这场风波撕开的不仅是西贝一家企业的争议,更暴露了餐饮行业的深层矛盾,当工业化生产的标准术语撞上消费者的生活常识,当企业自证的专业逻辑遭遇公众情绪的直观判断,餐饮透明化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或许有人会说,六部门早已明确规定中央厨房制品不属于预制菜,罗永浩是在故意混淆概念。

根据2024年3月的通知,连锁餐饮自行配送的半成品、净菜的确不在预制菜范畴,西贝强调的“预制工艺≠预制菜”在法理上站得住脚。​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从来不是靠文件定义的,当西贝厨师承认“煮好的羊排能卖三餐”,当儿童套餐里的玉米从冷冻柜取出时,“隔夜菜”“18个月保质期”的直观感受,早已盖过了“中央厨房”的专业解释。

老乡鸡的三色标签制度恰恰印证了这一点,绿标现做、黄标半预制、红标复热,消费者不需要理解标准条文,通过颜色就能自主选择。

争议的核心其实无关定义,而在于消费者知情权的满足方式,不是靠企业摆文件,而是靠看得见的透明。​

或许有人会认为,西贝已经足够诚恳,42页声明详解制作过程,开放370家门店后厨参观,贾国龙甚至喊出“不好吃不要钱”,这些措施在传统公关逻辑里,算得上教科书级别的危机应对。​

但实际效果却走向反面,问题恰恰出在“硬刚”的姿态上,贾国龙称罗永浩为“网络黑嘴”,忙着争论定义却回避消费者对“隔夜羊排”的质疑,甚至在自证过程中暴露了“漏勺清理下水道”等卫生问题。

相比之下,老乡鸡从未纠结“是不是预制菜”,而是直接用标签制度划分加工方式。

这说明现代公关的核心不是说服公众“你错了”,而是承认“你在意的,我看见了”,西贝的教训在于,当消费者要的是尊重时,企业却给了一场辩论赛。​

或许有人会辩解,中央厨房是餐饮连锁化的必然选择,西贝通过集中采购降低15%-20%的成本,蒙古牛大骨单份成本下降22元,正是这种模式让更多人吃得起西北菜。

商圈门店限制明火、人力成本高企,都迫使企业依赖预制工艺,但消费者的不满同样真实。

疫情后消费心态转向性价比,西贝人均83.66元的价格远超同行50%,却因中央厨房导致“味道变了”。

当“锅气”“现炒”成为稀缺体验,当不同门店的菜品味道高度同质化,消费者自然会质疑,花高价买的究竟是食材本身,还是精致的摆盘?

规模化的终极目标不该是用效率牺牲体验,而应像老乡鸡那样,在70%现做与27%半预制之间找到平衡,让消费者为愿意支付的部分买单。​

这场预制菜风波本质上是一场情绪反抗,消费者不是拒绝餐饮工业化,而是拒绝被剥夺选择权,不是反对中央厨房,而是反对“高价买预制”的不透明。

西贝的困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转型阵痛,当餐饮从“街坊小店”变成“连锁帝国”,维系信任的不再是老板的拍胸脯保证,而是像老乡鸡标签那样的制度性透明。

未来的餐饮竞争,或许不在谁能说清“什么是预制菜”,而在谁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选择“要不要吃预制菜”。​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