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引下,平陆曹川司法所与曹川法庭以“司法为民”为笔、“创新实践”为墨,在全乡镇14个行政村铺展法治乡村建设画卷。通过构建“预防-调解-审判”全链条服务机制,推动司法资源下沉,实现法治服务从“最后一公里”到“最优零距离”的跨越,为基层治理现代
在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引下,平陆曹川司法所与曹川法庭以“司法为民”为笔、“创新实践”为墨,在全乡镇14个行政村铺展法治乡村建设画卷。通过构建“预防-调解-审判”全链条服务机制,推动司法资源下沉,实现法治服务从“最后一公里”到“最优零距离”的跨越,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
民情直通车:让法治服务 “沉” 到群众身边
传统司法“坐等群众上门”模式,存在“距离远、效率低、不接地气”痛点,村民往返耗时,部分矛盾因未及时介入升级。为此,曹川司法所与法庭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14个行政村,现场讲解法规、提供专业法律意见。这种“下沉式”服务,既拉近与群众距离,让法治服务“触手可及”,又能在萌芽阶段化解矛盾,为精准解纷夯实基础。
双方建立联调机制,以“调解优先、诉讼断后”为原则,实现矛盾化解“无缝衔接”。司法所依托扎根基层、熟悉民情的优势,优先对排查矛盾开展人民调解,以情理结合、法治引导促成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对调解不成或争议大的案件,法庭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立案流程、缩短审理周期,保障案件快审快判。同时,双方每周召开案情分析会,共享信息、交流经验,避免“重复处理、多头跑腿”。这种“刚柔并济”模式,既维护法律权威,又保留乡土温情,显著提升调解成功率与服判息诉率。
践行 “枫桥精神”:让基层治理 “开” 出新突破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是“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也是双方工作的根本遵循。推进基层治理中,他们不满足于“解决问题”,更追求“预防问题”,以创新举措让枫桥精神在乡村落地生根。
曹川司法与法庭的联合实践,既构建起基层治理“四梁八柱”,又在乡村播撒法治信仰种子。从“矛盾不上交”到“平安不出事”,从“服务不缺位”到“法治入人心”,每一步探索都彰显“司法为民”初心。未来,这支司法队伍将继续以“枫桥经验”为帆、创新实践为桨,深化协作、优化服务,让法治阳光照亮乡村每个角落,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更多“司法力量”。(孙辉 张春胜)
来源:山西新闻网运城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