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开封市委书记要求晋升为河南省委书记,毛主席批示:开除党籍公职,永不启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15:47 1

摘要:在我党历史上,戴季英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领导过著名的“黄麻起义”、是鄂豫皖苏区的主要创建和领导者之一,还曾在“中原突围”中立下赫赫功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

1951年底的一天,毛主席收到了一封“要官”的信件,写这封信的不是别人,正是时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戴季英。

在我党历史上,戴季英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领导过著名的“黄麻起义”、是鄂豫皖苏区的主要创建和领导者之一,还曾在“中原突围”中立下赫赫功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建国后他并未得到“重用”,仅担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虽说这一职务并不算低,但对于他的历史贡献来说,还是偏低了。于是,心生不满的他便主动写信给毛主席伸手要官,要求晋升他为中央委员、河南省委书记。

毛主席向来痛恨“跑官”“要官”之人,于是当即批示: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永不启用。戴季英从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按理说,戴季英要官是不对的,但也不至于双开、永不启用,更何况我党向来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只要对其严肃批评、加以教育即可,为何会如此处理呢?此事还得从当年的“肃反”运动说起。

戴季英,湖北黄安县人,1907年出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投身革命洪流。

戴季英作战勇敢、组织指挥能力很强,因此在参加革命后成长得非常快,20岁任中共黄安县委书记、21岁任红七军党委委员、25岁任红四方面军第25军政治委员,可谓功勋卓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功勋。

而与此同时,戴季英也是一位狂热的“肃反”分子,曾在鄂豫皖和陕北根据地大搞“肃反”运动,错杀了数以千计的革命同志,给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1933年的“七里坪火线肃反”和1935年的“西北苏区肃反”。

1933年5月,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的指令,调集红二十五军围攻由国民党军第十三师驻守的七里坪。

尽管当时敌人只有三个团的兵力,而我军有万余人,但由于敌防御工事坚固,且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均要强于我军,因此战斗打得非常艰难。

在此情况下,部队里开始流露出一些怀疑和不满的情绪,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等人则主张立即撤出战斗,保存有生力量。

不过,这一建议并未被鄂豫皖省委所采纳,并认为久攻不克的原因是部队里产生了“右倾”思想,于是便开始“肃反”。戴季英在省委会议上直言:现在部队中到处是改组派、AB团、第三党,反革命猖狂,“我们要一面围城,一面肃反”。

就这样,一场影响巨大的——“七里坪火线肃反”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在“肃反”运动中,红七十四师主力第二二〇团的政治委员、参谋长等四十多名党团干部全部被关押,并受到了严刑拷打。在没有任何口供和有力证据的情况下,戴季英硬是将他们强行定为“反革命”分子,下令全部处决。

不久后,时任红二十五军兼第七十三师师长廖荣坤、政治部主任程启波,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红七十五师政治委员戴克敏等人,也相继被处决。

不仅如此,凡是对七里坪战役流露出怀疑、不满情绪的各级指战员都会被扣上“右倾”的帽子,从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置。

如此大规模、且不由分说的“肃反”运动,致使红二十五军减员严重,军心动荡,到六月中旬,部队被迫撤围,战役以失败告终。

然而,戴季英并未意识到部队失利的本质,他的“肃反”思想也并未因此而改变,相反,在红二十五军和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在陕北会师后,他又将这一思想带到了陕北。

来到陕北根据地后不久,戴季英就成立了所谓的‘保卫局’,并自任局长,接着便下令逮捕了包括张文华、刘志丹、高岗、张秀山等数十位陕甘边特委、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领导人,被逮捕者,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酷刑折磨。可以说,当时在西北苏区大搞“肃反”的戴季英,几乎断送了整个西北苏区。

直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甘根据地后,毛主席亲自下令接管了戴季英的保卫局,这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抗战爆发后,戴季英调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副司令员。时任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原来在鄂豫皖根据地工作过,他对戴季英搞的“肃反”很有意见,因此他告诫部下,不要听戴季英的,凡事多和自己商量。

戴季英得知后,对高敬亭十分记恨,于是便通过打小报告的方式挑拨高敬亭与叶挺的关系。1939年“杨(克志)曹(玉福)叛逃事件”发生后,他便一口咬定是高敬亭指使的,最终导致高敬亭被错误处决。

高敬亭死后,新四军第四支队改编为第四、第五两个支队,戴季英任第四支队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前夕前往河南,历任河南区党委书记、中原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1946年参加了著名的“中原突围”。

不可否认的是,戴季英的确对中国革命有过贡献,也是全军公认的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但同时他的错误也同样非常突出,他在部队中大搞“肃反”运动,导致很多优秀的红军指战员受到了错误处理,极大损害了革命力量。

然而尽管如此,在建国后,他仍被委以重任,担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当然,对于他的历史贡献来说,这一职务确实有些偏低了,但综合来看,这样的安排并无不妥。

但可惜的是,戴季英却没能看到这一层,他觉得自己资历深、功劳大,理应担任更高的职务。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他多次与省委领导对着干,甚至直接给毛主席写信抨击省委领导,并伸手要官,于是便有了我们开头一幕。

1952年2月,戴季英被开除党籍、公职,而后又被判入狱15年。自此,戴季英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并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直到1984年后,戴季英的问题才得以解决,恢复了党籍和省级干部的待遇。1997年11月29日,戴季英去世,终年92岁。

来源:方圆文史观

相关推荐